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的教育与科研。
国学研究所开设的第二个独立课程是中国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会。课程秉承“取长补短”的精神。每学期都有导师每周上一次讨论课,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导师讲授前沿问题和当前传统文化的最新情况,师生共同探讨。例如,严文明先生讲授“中国考古新发现”,谈论当前考古领域的最新进展。
“‘中国传统文化研讨会’和‘专书研究’等课程,使我们系统了解了文史哲考古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研究动态,为博士论文的跨选题、跨学科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论东汉迁都之争与京都赋的创制》是今年研究生博士论文的一部分,本月发表在《汉学研究》第十五卷上,北京大学出版社也将为他的博士论文做专刊,体现了跨学科研究的特点。“这三年多来,通过和国家科学院的导师们的接触,我认识到,学习就是学习遍天下,做学问就是做学问遍天下。我意识到了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和一些必要的方法,我也努力养成了性格和知识双重培养和自我修养的习惯。”毕业后,曹胜高应邀在东北师范大学成立了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继续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学术探索。
从事文物考古工作八年的薛梅委员,三年前以考古与博物馆学博士的身份进入国学研究院。她的研究方向是新石器时代玉器,曾参与东湖林遗址的发掘和资料整理。通过在国学研究所学习期间广泛学习文学、历史和哲学课程,她将田野调查和跨学科研究相结合:“我的专业方向是玉器,它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对赵岩、海岱和中原地区出土的玉器进行综合的、多学科的研究。我相信对中国玉器文化的研究,甚至对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这与研究所的导师们对我中国传统文化的培养是分不开的。”成员薛梅毕业后进入中国地质大学任教。该院另一名毕业生王玮也进入中联办驻粤办事处,继续从事面向港澳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与交流工作。
“国学研究院以北京大学最雄厚的学术资源培养了高层次的国学人才,拓展了国学跨学科研究的新途径,为北京大学传统文化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林建华说。据了解,国学院中国传统文化博士点已招收三届12人。学院本着“宁缺不滥”的原则,严格控制报名人数。近几年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比例大概是10:1。十三年来,在著名学者南、查和国家“985”项目的支持下,国学研究所一方面积极组织重大研究项目,召开国内外学术会议,努力提高国学研究的学术水平,编辑出版了《国学研究》杂志和《国学研究丛书(文集)》。《汉学研究》自编纂以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望,被世界各地的汉学家视为了解中国研究的权威刊物。自2002年起,该杂志由年刊改为半月刊。近年来,该所还组织37位北京大学人文学科的优秀学者集体编写了一部四卷本的学术专著《中华文明史》,将于今年年底完成。这本书在付梓之前就引起了美国汉学家的兴趣,并将由耶鲁大学出版社翻译出版。另一方面,学院努力普及和传播中国的优秀文化。还与美国媒体合作拍摄了100集电视剧《中国文化大讲堂》,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了150集电视剧《中华文明之光》。还出版了《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丛书》(50种)和图文并茂的《中华文明大视野(。多项成果多次获得国家、省、高校奖项,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