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随笔:在路上

师德随笔:在路上

我相信每个人的人生历程都可以写成一本书。有的恋爱经历丰富,有的事业跌宕起伏,有的商场沉浮,而我这个工作了近20年的中学语文老师,有着不比别人少的精彩教育经历。

深圳电视台有个节目叫“年味秀”,邀请60、70、80、90、00后代表。看这个节目,感觉70年代的悲哀,倒数第二个。“时间是把屠刀!”但是没有人想变老。在每个人心里,总觉得自己有一颗苍老的心。尤其是我们老师,整天和学生打交道。前几天学校运动会,老师迎面接力,年近30的我还是主力,跑完了最后一棒。不是因为我们学校没有90后青年教师,而是因为他们那一代人的综合素质不如我们六七十年代的。喜欢风格。当然,他们也有他们的优势。

在我们学校,和我有类似经历的人很多。比如生来就“惨”。我来自一个钨矿。由于无节制的开采矿产资源,经济瓦解,人们纷纷下岗,寻找自己的出路。我学校有三个人和我的情况一样。其次,起点低。我的第一学历是江西赣南师范大学专科。像我这种先工作再提升学历的,已经升级为教育硕士了。在我们学校,大专第一学历的有十多个人。在兄弟学校,也有几个赣南师范大学的校友。这叫“英雄不问出处”。当然要感谢佛山市禅城区的“不拘一格的人才”。

我的教育经历也是我教育思想形成的土壤。比如育人理念,教学思路。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做湿体验的开始和摸索阶段。第二阶段叫“从这山望那山”,提升阶段。第三个阶段叫做反思阶段。所以,我一直在路上,离成功还有一段距离。

湿地体验的开始——绿色之路

在江西省大余县赤江中学的七年——一所农村乡镇中学——是我湿身经历的开始。那是我风华正茂的时候,充满乐趣,没有经验。那时,我对工作充满热情。放学后,我把学生留在操场上进行站立训练。夕阳下,同学们屏住呼吸,不然就要被我打了。因为在农村,我受严格班级管理的影响,经常耍花招。这仍然是我无法抹去的污点。毕业后,成年的学生对我说,老师,你当时打我。虽然是玩笑,但我能感受到学生心中的品牌,让我尴尬。所以青年教师一定要跟对人,学习正确先进的育人方式。

伴随着我的错误,也有我的成功,比如在课堂上教学生唱歌,唱《男子汉要自强不息》《明天会更好》等。在学生面前感觉自己是个大师。那时候的校园,不仅书多,歌也多。有一年,为了迎接文艺演出,我跟侄子学了一套拳术,在操场上教给学生。一招一式一迹,只要我教,他们就学。经过几周的暴晒,学生们本来就不白的脸颊变得更黑了。不,那是孩子们的笑脸。不出所料,我们在文艺演出中获得了一等奖。“高二(1)好孩子,优秀节目”,红纸黑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今年年初,我们几个老师应邀参加了93届学生的聚会。回到校园,我正坐在房间里聊天。突然,学校广播放起了二十年前的歌曲《男人要自强》。听着熟悉的旋律,感受着磅礴的气势,我冲出房间来到外面。我看到许多学生聚集在一起。播放收音机的学生告诉我,他特意找了这盘磁带来播放。他知道这肯定会激起老师和学生的* * *的。

我忘不了的是我和几个同事家访的经历。那时,我们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学生住在分散的家里,最远的车程需要2个小时。有一次,我去一个穷学生家里。到了学生家,学生妈妈赶紧生火做饭。因为该吃饭了,我就坐在厨房和学生家长聊天。他们用稻草生火,房间里充满了烟。父母拿出自己酿的米酒。后来回来听同事说,黄酒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在农村吃到,而且只有给尊贵的客人才好吃。由于去的突然,当时没有电话。学生家里没有食物,所以父母从邻居家借了一些鸡蛋。吃了这顿简单丰盛的晚餐,我学会了节俭。父母尽力取悦他们的老师。老师只教好自己的学生,真的不值得。

家访次数多了,对学生的情况有了更好的了解。有时候,即将被扇的巴掌停在空中。“穷人的孩子早就掌权了。”有时候,当我去拜访我的家人时,突然下起了大雨。我骑着又高又重的自行车在狭窄的田埂上,不小心掉进了地里,浑身是泥。起来,我继续骑。到了学生家,用井水洗。有时候,我们从学生家里出来,我和同事发现,天空已经布满了星星,稻田里的蚂蚱正在小夜曲。我们打着手电筒小心地骑着车。遇到烂路就下来推。戴岳的家访和后来在县城的任务型家访很不一样,现在也不在市里家访了。

多么难忘的家访啊。

这座山看着那座山——荆棘之路

我无法忍受没有电的日子。“七年之痒”过后,我选择了离开池子,开始了我的升天之旅。榆中,大禹中学的简称,曾经是省十三中,全县最高的学校,也是我的母校。能回母校教书,真的很好。曾经的老师,熟悉的校园。经过几年的考试,2001年8月31日,当我坐在榆中的教务处大厅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成了一个榆中人,一个市教师。仿佛在梦里。当时乡镇教师进城比登天还难。所以,在剩下的四年里,骄傲一直伴随着我。去城市不仅是我对事业的追求,也是我作为父亲对即将到来的孩子的承诺——做一个城市人,拥有一个更加光明文明的环境。

位置决定视野。在榆中,榆中的校长很有远见的把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作为重点。组织计算机老师在学校培训我们的计算机技能。2001年,电脑在县城还不普及。买一台组装电脑要4000多。我们成为第一批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年轻教师。从最简单的类型学到复杂的Authorware制作。

2002年春,学校组织一批青年教师赴玉山一中、燕山一中考察这项校本活动的开展情况。这让我们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多亏了学校领导的远见卓识,如今,那些人都成了省市的骨干、学科带头人,有的甚至成了特级教师。

在榆中,我教过全县最好的初中生。在榆中,我坐上了初中的“末班车”,成为了一名高中老师。初中老师更注重教学艺术,因为学生还小。高中老师需要练好内功,因为学生已经有了独立的思想。为了适应新的角色,我意识到我需要通过杂志和书籍作为通往外界的窗口来拥有更深刻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去大学深造!30岁的时候,我开始了跋涉。2000年,我从江西教育了解到,江西师范大学开始招收在职教育硕士。对于我们的大学毕业生和函授本科生来说,教育硕士是我们取得进步的唯一途径。感谢教育部没有抛弃我们,给我们创造了这样一个重新学习的机会。当时知道的人不多。我是我们县第一个报考教育学硕士的在职教师。以至于我去找教育局局长办手续的时候,他问我,研究生有几类?

要吹汤,一定不能怕烫。入学考试全国统一,大问题不大。关键是考英语。大学毕业已经十年了,英语早已抛给瓜娃。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暂时放下家庭,不打无准备之仗。当时我在教初三毕业班,我和学生一起迎接考试。我从初中开始复习英语课本。课堂上,学生背,我背单词。早上,学生们做早操。看完早操,我回办公室背单词。我为此准备了一年。同事不知道我在做什么,只是好奇。家里人也不是很清楚。因为我喜欢先做后说,有时候就是做了不说。再说,谈不成功的事情也没用。暑假前,临近考试,江西师范大学在江西省会南昌进行了一次考前培训。为了更加确定,我把一家三口都带到了南昌。由于经济拮据,我暂时住在一个大学同学那里,他在顶楼租了一个房间。南昌是中国四大火炉之一,白天近40度的高温,那一年特别热。到了晚上,因为是顶楼,电风扇不工作,我们只能爬到楼顶天台上,搂着床垫和被子。晚上有风。虽然不热,但是早上起来感觉很累,不舒服。2004年暑假,刀郎的《冲动的惩罚》在南昌街头上演。我想,这是对我报考教育硕士冲动的“惩罚”吗?

白天,我很好。教室里有空调。可以回出租屋,老婆还要买菜做饭。有一次,老婆带着女儿回来,满头大汗。我觉得太热了,就提了一桶凉水,把她女儿放了进去。这个坏了。晚上,女儿发高烧。我和妻子不得不花两倍的钱打车去南昌儿童医院给女儿打点滴。钱花完了,女儿就苦了。我也吸取了教训。在小出租屋里,过了几天,包租婆来收水费。我辩解说我同学已经交了房租。为什么我们要付水费?包租婆说我同学不在,现在要交水费,不然断水。她从外面欺负我们,当时她女儿站在门口喊“爸爸”。包车女一看,以为我和我老婆是大学生,生了孩子,在外面租房子。比较不屑。作为一个有教养的知识分子,在一番气话之后,最终,我从我的告白里拿出了8个1元的硬币,付给了她。其实我也没多少钱,只是觉得不会给他们。只有我和我老婆(女儿还小,不一定记得)知道这几集的辛酸,是我暑假在南昌一个补习班学习的时候。几年后,我回到南昌,租的房子也拆了。我南昌同学也买了房。我们通常住在旅馆里。

永别了,烤男出租屋!

另一个村庄——反思之路

经历了夏天的灼热,收获了秋天的美好。我顺利进入江西师范大学攻读教育硕士。“二次入宫”的感觉,很珍惜。1996-99年,我也在这里通过函授完成了本科学习。在2005年的全日制日子里,我的教育观念更新了。从讲师和专家的讲课中,我了解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在省城,我可以买到最新出版的书籍,听听源于一线、高于一线的教学理念。坐在偌大的大学教室里,我可以静下心来反思自己这十年的教学之路。在课堂上和老师同学的讨论中发现自己的渺小和自大。我在辽宁认识了魏书生,在北京认识了宁宏斌,在上海认识了程红兵和钱梦龙,在湖北认识了余映潮,在四川认识了李镇西,在江西南昌认识了自己的特级教师。从导师口中,我第一次听到了“预设生成”、“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图式”、“建构主义”等在一线课堂听不到、学不到的新名词。

这一年,记笔记成了我的主要任务。这与钱钟书和江洋这两位伟大的知识分子在留学期间抄笔记的情况类似。当然,别人都是伟人。但是努力的过程和凡人差不多。每次回家,我都把从南昌书店买的新书和在二手书摊上低价淘来的“宝贝”装在一个大大的牛仔包里带回家。家里的书柜渐渐放满了我。这一年很快就要过去了。去哪里?我脑子里已经有一个想法,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我想去外面的学校。因为靠近广东,珠三角成了我的首选。听说我要去外面的世界探险,二姐三姐各给了我1000块钱支持我。家庭给了我环游世界的无形力量。

失败的申请经历很多,但唯一不能忘记的是成功的那一次。那一天是2006年3月的一个雨天。前一天收到佛山四中的上课通知。课文是粤教版二年级的选修诗。在此之前,我在江西省人民教育版教书。而且我只教了一年,然后就去深造了。高二高三的课文我没去过。只有一天的时间备课。住在我姐家,没有资料,只能去书店买。家里没有电脑,只能去网吧查。没有老师可以请教。我只能发挥自己这十年的积累。经过前几次求职,我积累了一些经验。我大胆设计,琢磨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第二天,我满怀信心的来到了四中,天下着小雨。负责接待的陆主任很热情,安排我在学校吃午饭。午休的时候,我还认识了另一位应聘的女老师。她是下午第一节课,我是第二节课。之前有四位老师上过课。换句话说,我是最后一个。是刘禹锡写的同一首古诗《过长沙贾谊家》。

为了吸引学生和老师,上课前,我编了一首打油诗,“凌已在此久留,重归大佛山。好雨知时节,助我过五关。”以诗言志也引入了这个主题。为了展示自己的优势,上课前,我把这首诗背下来,尽量避免上课看课本。上课的时候,我在黑板上默写了这首诗,文的标题是用隶书写的,以显示我的书法功底。在课堂上,我充分利用我在读教育硕士时的先进思想,在预设的基础上,发掘学生的生成部分。教学相长,惊喜不断,高潮迭起。不知不觉,就过了40分钟。下课铃一响,我仿佛从教室后面传来的掌声中听到了一丝希望。我一走出教室,主管教学的校长就紧紧地握着我的手说:“吴老师,你真有才!”"

这句话不仅是对我的班级的一种肯定,我想,也是对我从教以来一直努力争取的一种肯定。一位前辈说,准备一堂好课需要一辈子的时间。

是的,我和四中结缘后,为了以后在四中上好课,还是要继续前进。

西蒙·伯奇

在我的教师生涯中,伴随着学生的成长,父母的期望,家人的支持,我总是因为学历而有一颗年轻的心,一颗莽撞的心。因为我是老师,所以我总是兴高采烈,趾高气扬。因为德高望重,所以一直过着简单有序的生活。因为读高中当老师,我总是走在教学的第一线,站在时代的最前沿,做时代的弄潮儿。陪伴着我的是越来越小的学生,我的黑发会悄悄变白,我的脚步会渐渐蹒跚。

教师的职业注定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悲剧告终,但教师的灵魂注定永远在天空激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