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论语》第一条,大学古欲明明高于天下,其国必先精进是什么意思?论语日记。

这句话出自《大学》第一章。至于你说的后人编的《薛永论语》,是厦大出版社2000年6月5438+065438+10月1日出版的,作者是王财贵。

闲话少说,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原文:古欲明明优于天下,先治国。

在古代,想在世界上弘扬光明磊落的道德,就得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第一章原文:

大学之道,是德,是亲民,是止于至善。

知止然后有一个决定,然后他可以安静,然后他可以安静,然后他可以安全,然后他可以考虑它,然后他可以得到它。事有始有终,物有所终。如果你知道顺序,你会找到一条捷径。

古欲明显优于世者,先治其国;如果你想治理你的国家,你应该首先把你的家人聚在一起;要想家人团聚,先修身体;欲修身,先正心;要想正确,先真诚;如果你想真诚,先让他知道。知识存在于事物之中。物尽人皆知,人尽皆知而真诚,真诚而正直,正直而正直,训练有素而仪表堂堂,仪表堂堂而治理有方,仪表堂堂而治理有方。从田字到庶人,一个是基于自我修养。

它的起源是混乱的,但最后一个不是。厚的就是薄的,薄的就是厚的,什么都没有了。

翻译:

大学的目的是弘扬光明磊落的品德,使人革故鼎新,使人达到最完美的境界。

只有知道自己应该达到的目标,才能坚定;有了决心,才能从容淡定;只有当你心平气和的时候,你才能安心;只有你心安理得,你才能想到荣耀;只有想着荣耀,才能有所收获。万物皆有根有枝,万物皆有始有终。自始至终知道这个道理,就接近了事物发展的规律。

在古代,想在世界上发扬光明磊落的品德,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国家,首先要治理好家庭和家族;想要经营好自己的家庭和家庭,首先要培养自己的性格;想要培养自己的性格,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态;要想端正自己的心,首先要让自己的心变得真诚;要想让自己的想法变得真诚,首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方法是了解和研究一切。知识只有通过对万物的了解和研究才能获得;只有获得知识之后,心灵才能真诚;心诚,心方正;有了正确的头脑,才能培养自己的性格;只有经过品格的培养,才能经营好家庭和家族;只有把家族和宗族治理好了,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得好,天下才能太平。上至国家元首下至老百姓,每个人都要以修身为本。

如果从根本上扰乱了这一点,家庭、家族、国家、世界都不可能治理好。也不能本末倒置,想做好工作不分轻重缓急!

解释:

这里表现的是对儒家三纲八旨的追求。

所谓“三纲”,就是指出道德、新民、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家“教从天下”的目标。所谓“八眼”,指的是守纪律、有知识、真诚、正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它既是为实现“三纲”而设计的入门功夫,也是儒家思想所展示的人生学习阶梯。纵观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一切学说,其实都是沿着这三纲八序发展的。所以,掌握了这三项基本原则和八项命令,就等于掌握了一把打开儒家之门的钥匙。沿着这个学习阶梯一步步走下去,你就会走进房间,体会到经典的懦弱的含义。就天梯本身而言,其实包括“内修”和“外治”两个方面:“纪、知、诚、正”前四个层次是“内修”;“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后三大原则是“外治”。

“修身”的中间部分是连接“年修”和“外治”的枢纽,与前面的“内修”项目相连,是“独立”的;它与“外治”的下一项相联系,即“对世界行善”。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在这个阶梯上奠定了他们的人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所以,从本质上来说,它不仅仅是一系列畏首畏尾的学习步骤,更是一个具有强烈现实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至今仍在我们身上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无论你是自觉还是不自觉,无论你是积极还是消极,“正直、敬业、诚实、正直、和谐、治理、平等”的观念总是或隐或显地影响着你的思想或影响着你的行动,以至于你最终发现你的人生历程只是在儒家学习的阶梯上展开。

其实作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有多少人是真正出道于佛门的野鹤隐士呢?说到底还是十人九儒,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