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点:大学语文应该是必修课。

最近有幸参加了一个90后大学生的生日聚会。谈兴上高中的时候,作者附庸风雅,问同学什么是“温文尔雅”。“路的蓝缕”有什么深意?大部分的结果只能给出一个很模糊的意思,很难给出一个确定准确的答案。

在笔者的期待中,作为一名本科生,我们应该对此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至少不应该迷茫,犹豫,说出模棱两可的意思。况且这些中学都学过,应该不会有这种困境。追问之下才知道,现在很多大学的非文科专业都把大学语文作为选修课。导致很多学生认为中文对自己专业没用,不愿意为之进一步努力。

语文是培养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让人文尤其是文学艺术滋养心灵,陶冶人文情怀,激发美好想象,升华人生境界,这是古往今来伟人的必修课,也是培养世界优秀人才的显著特征。

其实人文和自然科学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中国古代在文化上没有文理之分,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等各种知识往往融入到文学的血液中,就连科学著作也追求“文学趣味”的表达。放眼中国文化,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中绵延不绝的文学洪流,是一道令人叹为观止的绚丽景观。从先秦诸子百家到唐宋诗词、明清小说,中国文人的智慧和精神构筑了文化丰碑,成就了中国文学的高峰。他们的经典名著成为中华文明的宝贵精神财富,一部文学巨著《红楼梦》所蕴含的百科知识更是一座令人惊叹的文化矿山。

由于汉语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大学生对中国的语言文字缺乏正确的认识,缺乏足够的学习动力。有同学认为,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手机可以随时上网,记不住、不认识的单词和经典名句随手就能找到,不用担心。到现在,少数大学生用笔写不好汉字,用词能力越来越差,阅读兴趣趋于网络化。这样下去,不利于“母乳文化”的吸收和健康人格的成长。从甲骨文到今天的汉字,汉字不仅记录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也承载了中国的历史。他们自己的演绎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结晶。方方正正的汉字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智慧,镌刻着我们祖先的文化足迹,就像每个文化的“筹码”,也彰显着个人的文化气质。再者,文化的内涵是由语言承载的,文明的血脉在于优秀文学作品的精神和品格。如果没有语言和优秀作品内涵的“精神发酵”,就很难体会到文化的魅力和文化升华灵魂的力量。

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靠的是劳动创造和思想升华,靠的是国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在世界多元文化碰撞的今天,只有把生命的根深深扎进民族文化的土壤,用母乳文化的滋养强身健体,才能在文化发展的大潮中站稳脚跟,大胆吸收各国先进文化的养分,在继承和创新中弘扬民族文化,让中华文化永葆青春。因此,作者认为大学语文应该为此付出更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