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三年后就业怎么样?
就业是每个家庭的头等大事,大学生就业是所有学生的共同问题。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将不再享受国家助学贷款、奖学金、勤工俭学等优惠政策,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近年来,虽然大学生就业率有所上升,但就业率的持续下降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担心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一是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压力加大。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747万人,比2014年增加65438+万人。面对如此巨大的就业压力,教育部于2014年6月公布了《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报告》显示,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达到667万人。这意味着,在过去的一年里,全国有近500万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实施,我国新增了大量的市场主体,而这些市场主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80后甚至90后的年轻人。相应的,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第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比较传统。
在现代社会经济环境下,“先就业,后择业”的传统就业观念依然存在。当前,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升级优化调整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竞争,其自主创业能力和心理素质的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就业能力。
此外,大学毕业生对自身职业发展缺乏规划和定位,不能清晰认识自身知识技能与职业发展需求的差距,只是盲目追求专业对口或相关专业,导致在就业竞争中出现专业知识不够扎实、专业能力不够强的现象。
此外,还有一种现象是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只注重学历和文凭,只注重企业招聘岗位对学历的要求,而忽视了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部分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缺乏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择业观。这些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第三,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下降
在劳动力市场上,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虽然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比其他国家好,但总体来看,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一些地方和高校在处理毕业生就业问题时,对学校与地方、学校与学生、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缺乏清醒的认识。一些地方和高校不能正确处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关系,片面追求所谓的“热门”专业,导致专业结构失衡。此外,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持续增长。然而,大学毕业生的质量却没有跟上。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大学毕业生的质量仍然处于中下水平。这就使得一些大学生在求职的时候有些就业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