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中国教授名单
根据雷锋网的统计。com,有39位中国学者当选,占25%。
AIMBE Fellow是医学和生物工程领域的最高专业荣誉之一。
目前AIMBE Fellow成员包括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8位获得总统科技创新奖章的成员,201位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45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以下是在国内单位工作的学者名单:
陈学思
陈学思,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生物高分子研究组组长。
1988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毕业后,在该所工作,后在早稻田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
65438-0999年,陈学思回到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先后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生物可降解医用高分子材料、组织工程和药物缓释方面的研发,聚乳酸和聚己内酯的产业化。
2016,陈学思当选为国际生物材料与工程联合会委员,2019,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作为项目负责人,陈学思曾承担科技部“十三五”R&D计划重点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研究中心项目。与浙江海正集团合作,已实现654.38+0.5万吨聚乳酸产业化,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入选理由:为基因和药物输送、纳米医学、组织工程以及大规模生产和商业化的可生物降解聚合物的发展做出贡献。
马光辉
马光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生化工程技术国家研究中心(北京)主任,中国粒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学工业学会生化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理事。
1984年,马光辉赴群马大学留学,获得纤维高分子工程学士学位。1990和1993分别获得东京工业大学高分子工程硕士和博士学位。
获得博士学位后,马光辉在东京A&M大学生物系统应用科学系担任助理教授。2001回国后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任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回国后,马光辉主要从事均质生物微球和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在生化工程和医学工程中的应用,研发了蛋白质/疫苗分离介质、缓控释药物载体、免疫佐剂(疫苗递送系统)、细胞培养微载体、酶固定化载体等创新产品。
据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介绍,马光辉* * *已获国内发明专利88项,国际专利12项,其专利技术和产品已在国内外500多家单位应用。
入选理由:通过创新的膜乳化技术和生物医学配方的粒子系统设计,为生物工程做出了贡献。
聂广钧
聂广钧,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国科大特聘教授,科技部纳米研究国家重大科研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R&D计划首席科学家,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抗癌协会纳米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会纳米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2002年,聂广钧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后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2008年回国后,在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成立了“纳米生物学与纳米生物材料”实验室,组建了多学科研究团队。研究领域主要包括肿瘤纳米生物学、纳米生物技术和纳米生物效应。
根据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数据,聂广钧* * *申请了40多项相关发明专利(中国授权20项,美国授权3项,日本授权1项,转让2项)。
入选理由:在肿瘤微环境调控纳米药物和智能抗肿瘤纳米机器人研发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高伟强
高伟强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王宽成,博士生导师,癌基因及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院长,Med-X研究院副院长,Med-X-仁济医院干细胞研究中心主任。
1982,高伟强毕业于南京大学。同年进入中国科学院读研究生,入选CUSBEA计划。1983赴美,1989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和洛克菲勒大学完成了博士后研究。1993-2010任美国基因泰克公司科学家/实验室主任、高级科学家。2003年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授予“杰出海外青年”。
2010全职回国。仁济医院干细胞研究中心主任。目前承担科技部国家重点科研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一般项目。也是上海市教委肿瘤学重点学科负责人,上海市卫计委重中之重临床肿瘤学重点学科负责人。
高伟强长期致力于“干细胞与组织发育修复”和“肿瘤发生发展(包括肿瘤干细胞)”的机理研究。近年来,主要致力于肿瘤干细胞、耐药性、诊断和靶向治疗的探索,以及神经损伤修复和内耳毛细胞发育再生的研究。
入选理由:为干细胞、组织再生以及退行性疾病和肿瘤干细胞的转化医学做出贡献。
cici
张灿,中国药科大学药物科学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高端药物制剂与材料研究中心主任。兼任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杂志《生物材料科学》副主编,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生物医用复合材料分会常务委员,中国药学会纳米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天津市临床医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药科大学学报》编委,中国药科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1986,张灿获得南京大学化学系高分子合成材料专业学士学位;2000年获得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化学硕士学位。2003年获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博士学位。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医用高分子新材料和创新药物的研究。
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及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关键技术子项目、科技部国际交流重点项目、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4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24项,翻译作品1部,合编作品3部。
入选理由:有助于细胞治疗和转化研究。
王美云
王美云,河南省医学影像中心主任。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哈佛医学院博士后,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第一位国际磁振学会认证讲师,美国放射学会首批中国影像讲师培训师。
王美云的研究兴趣是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诊断和研究以及新的磁振动技术的应用。主编1医学影像英语教程,参编专著8部。近年来,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杰出青年科技专家、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荣誉称号。
入选理由:为探索和拓展多模式影像技术在提高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做出贡献。
汤启宇
唐启宇是美国医学及生物工程学会院士、香港青年科学院创会成员、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主任。
65438-0999唐启宇获得英国克莱德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学位。他的研究领域包括康复机器人、脑机接口(BCI)、神经工程、功能性电刺激(FES)和中风大鼠模型。
2013获十大杰出青年(香港)奖,研究成果获第44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2016受邀在达沃斯论坛做技术报告。
入选理由:研发中风康复“希望之手”上肢康复仪,成立香港首个生物医学工程系。
姚建华
腾讯AI Lab AI Medical首席科学家姚建华拥有天津大学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姚建华在精准医疗、图像分析、病理图像处理、肿瘤生长预测、手术导航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同时,姚建华还是IEEE JBHI的副总编辑,负责编辑多份AI影像专刊和多场AI峰会的区域主席,组织多次医学影像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国际期刊和峰会上发表论文350多篇,被引用超过14000次,h-index指数为47。
自加入腾讯AI Lab以来,姚建华带领团队发布了多项研究和应用成果,包括国内首台获批临床应用的智能显微镜;为腾讯国家形象产品“腾讯觅影”提供技术和解决方案;新冠肺炎与钟南山团队合作开发的严重疾病预测模型发表在《自然通讯》上,并在全球80多个国家使用。未来,姚建华还将带领团队向AI+生命科学方向发展。
入选理由:有助于生物医学图像分析和人工智能医疗的研究、临床服务和商业开发。
所有入选的中国人名单如下:
中国科学院陈学思
中国科学院马光辉
聂广钧,国家纳米科技中心
上海交通大学的高伟强
中国药科大学张灿分校
河南省人民医院院长王美云
香港大学唐启宇
腾讯人工智能实验室姚建华
雅培乔乔阮
艾伯特·陶昕
特拉华大学王丽云分校
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
郝福章,美国西北大学
OncoC4公司潘正
朱昆,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
西门子医疗锐料
马健,卡耐基梅隆大学
陈,休斯顿大学
俄克拉荷马大学
Wilfred Chen,特拉华大学
宾夕法尼亚大学陈友海
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程建林
南方卫理公会大学焦荣智
范德比尔特大学的赵华·丁
董一舟,俄亥俄州立大学
让·高,德克萨斯大学阿灵顿分校
韩刚,麻省大学医学院
波士顿大学韩雪分校
德克萨斯a & amp;M大学的季
Steve Jiang,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
李元培,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
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刘畅分校
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刘春雷
温迪·刘,加州大学欧文分校
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达纳法伯癌症研究所。
伊利诺伊大学陆婷分校
雪城大学的任大成
休斯顿卫理公会医院的Stephen T. Wong
吴念强,麻省大学阿默斯特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