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教孩子读经典。他们为什么要读一百遍呢?康熙小时候就用过这种方法!

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教育的圈子里,老师要求孩子能够把一本经典背下来,读几百遍。我们经常听到《论语》、《大学》等类似的经典诵读活动。

也许你心里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要读一百遍经典?

成年人读经典,有必要遵守这种方法吗?

有人说我看不懂10遍?当然没人在乎你。也有人说,我读1000遍不是更好吗?当然会更好。

既然读10次和1000次都可以,为什么很多人选择读100次?他们的方法正确吗?

是谁总结出这个规律,让很多读经典的人信以为真?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了解一下。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本文所说的经典主要是指儒家的四书、五经或十三经。下面说的读书也是指这类书,不是杂书。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诗、书、礼、变、春秋”。

十三经包括:《诗经》、《尚书》、《李周》、《李逸》、《李记》、《易经》、《左传》、《公羊传》、《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书读百遍,其意不言而喻”出自金《三国志·魏徵·董郁传》。原文说:“董郁字当季直,性平淡好学。人向学者学了,却不肯教,云:‘必先读百遍!’说:‘读一百遍,你就会明白你的意思’。"

意思是有些人想学董郁,但是董郁不肯教别人。相反,他对别人说:你必须先把这本书读一百遍。读了一百遍,书中的意思和道理自然就能明白。

荀子说,背诵是一贯的。看古人背书,还要记住次数。知道横渠必须教人读书背诵,这是道家的第一层意思。次数是够了,但不是诵经,一定要唱;次数不够。虽然背过了,但是会很满。但是一百倍,自然强于五十倍。到了200倍的时候,自然比一百倍要好。——朱《读书法》

总的来说,学生向别人学习是必须的,必须是李炎课程,一天也不能慢下来。你需要每天读一般的经典和一般的子书,不要太多,只要你能做到游刃有余。你必须坐在一个安静的房间里读200或300遍。一定要背,一天也不能放过。——《小器械传》

停止每天看一本书,从小到大。这朱的一番苦口婆心的话教人瞠目结舌。随着日常强度和性资源的增加,从一两百字,逐渐增加到六七百字。日子虽长,却近千言。每一大段都要分成小段,每一小段都要读一百遍,读一百遍,读二三十遍。看完经典,我就模仿这个。——《程氏家塾读书年表》

他要把新书看二三十遍,或者十几二十遍,哪怕他再敏捷,也要在教完之后被证明一两遍,这样一个字都不会错。在证书颁发后请他坐下,他必须被告知每本新书都要读一百遍,或者对聪明人来说读五十遍。——《教孩子的好规矩》

唐彪说:古人读书,须谨记时代;虽然已经背过了,但还是要重复几遍。所以朱子云:读书一百遍,自然胜于五十遍;当你读五十遍的时候,比你读三十遍的时候更好。-“家校教学法”

熟悉度:早上一定要命令孩子看书,100到200遍。熟悉就像流水,是别的东西。今天的底子很深,以后也不会忘记,而且管理书籍的时候也懒得多读,就是一口气滚下来,多省力啊。每次看到乡村学校,我都不利用它的活力去读一本书。我每天下午纠正,老公骂,我却生孩子的气。这本书我读得越久,就越忘。之后我尽量温柔,只熟悉。

讲义:现在早上看书已经很熟悉了。我中午看完之后,下午就写完,把书整理好。我还是要把新书和十天之内的书看一百遍,把我看的书解释清楚。封面词的意思先明确了,这个时候自然就明白了。读和说的区别,和那些不熟悉不理解的区别?——清史金城《教子八法》

颜白石先生是清代的经学大师,背经背道,但本性实在愚钝。幼儿收到一本书,读一百遍很容易,擅长疾病,但母亲禁止读。于是我就背下来了,不再出声。如果是,十年。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回头看过去学过的书,无疑是耽误了。掩盖辛苦和精力。天下之下,愚者自怨自艾,或借口学者有病。如果你看看于先生,你就会知道你感到羞耻。——《清代名人故事·学习风格》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皇帝叫康熙大帝,是皇帝中不折不扣的“学习狂人”。他不仅年轻时刻苦学习,在任时还参加了“宴后日讲”,坚持了15年。直到儒家经典和历史基本讲完,康熙帝才下令停止当天的讲座。

在《康熙府邸笔记》中,康熙曾说:“我年轻时必须以一百二十倍的速度读书。如果我不这样盖着它,我就淹没不了它。”

康熙《庭院训》记载:“八岁登竿,即只勉学。那时,我被教导了一句关于读者的话,包括张和,他们都是明代的学者。他的教学只是基于经典。至于诗歌,那是以后的事了。十七八岁的时候,对学习比较精通。在我每天被任命为导演之前,我五点钟就开始看书了。黄昏时分,导演稍有闲暇,他又讲了一遍,但他劳累过度,痰中带血,一直没有停下来。我年轻,渴望学习。”

读书累到痰中带血的康熙皇帝,对太子的教育也非常严格。因为自己的成功,康熙皇帝坚信‘一百二十回读法’是有效的。所以康熙皇帝对自己太子的要求也是如此。

读书的方法是“大师读一句,王子读一句,这样反复朗朗上口的话读一百遍,他就用四天前诞生的书读一百遍。”任何六天前的人都被称为熟悉的书。每隔五天就会重复一次,周而复始,不间断。“这种师傅说一句,王子说一句,讲完后再背书的方法,一直到清末都没有改变。

从上面的评论和例子中我们知道,今天大家说的:经典诵读一百遍的方法,不是虚言,也不是家传,但确实是中国自古以来教孩子诵读经典的重要方法之一。

我们知道经典阅读一百遍的规律。背后真正的原因和理由是什么?根据各种意见,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点:

朱子的读书方法:多背。自然又朗朗上口。久久不能忘怀。

小学校长路雅-丁:普通人都有记忆。有理解。从十五年前开始。物欲不染。知识不是开放的。更多内存。更不理解。十五点以后。知识是开放的。唯物主义越来越严重。越精明。内存更少。所以,什么都要读。都要从十五之前开始读。不仅是四书五经。也就是天文地理历史数学。每个人都有一个歌曲公式。必须熟悉。再大一点,你不仅不会拒绝读书。而且你看不懂。今天,村里的学校开学了。教更多的孩子读诗。直男毫无意义。

《父亲与老师善于诱导的定律》:每次看到老师教学生一本人生书,我都不会数很多遍,但能及时背下来。今天教。还是今晚背吧。或者第二天早上背。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尽力背一会儿。几天后?我不知道。读书有什么好处?莫若教了一本新书。连读三十遍。让他写。滋养他的灵魂。单词讲完后,我会把昨天教的书看二十遍。利息就少了。把前一天教的东西再读二十遍。还是不休息。把前一天教的东西读二十遍。把前两天的再看二十遍。总共* * *一百次。连续看五本书。所有的学生早上到书房都不允许热情的看书。就算他之前背了五首诗,就算是早就该背的书也会停下来。* * *背诵五首诗。这是一本书。我读了五天。把你的背放在你的背上五天。然后休息。和学生熟悉了十几天。我永远不会忘记它。万一后面有错句,解释给他听。这本书曾经这么说。你应该读某个单词。这样的教学方法永远不会被忘记。

尊重大众:孩子在15岁之前记忆力很好。成年人通常都有这样的经历,在等待工作的时候,往往会忘记过去,忘记未来,事半功倍。所以古人很聪明,在孩子成年之前就把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公认的经典如四书五经背下来了。即使工作后不背,这些经典也已经在脑海里了,不会轻易忘记,足够实现一辈子。

《朱读书法》:今人记不住,也说不出来。若生或死,皆生疏,故不如古人。读书人读书,读课文,记笔记,背诵驾轻就熟。在笔记中,你可以解释课文的意思,事物和发明的名称,并一一识别。自己做底的话,可以反复琢磨,有个透明的地方往上。它对强化思维的研究是如此熟悉。

康熙皇帝对自己说:读书一定要以一百二十次的速度。不这样遮掩,就淹没不了正气。

按作者的说法:不管怎么解读经典,还是现代学,你可能总会发现有些人很厉害。他们讲课基本不用备课,如数家珍。他们可以滔滔不绝,融合多本书,不同知识点,全方位解读一个问题,有深度,有广度。

一般人做不到。为什么?这种差距往往在于对书本内容和知识的擅长程度,以及对它的思考。熟练了,可以不假思索地从大脑中调用;熟练了,就会很容易打通,进行聚合,为我所用。

理解经典不仅仅是看一时的笔记,往往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场景,会有另一种解读。如果你读不出来,背不出来,可能在任何时候都不容易理解和解读。就像没有学习和背诗的基础,再美的风景也背不出恰如其分的诗词。

熟悉的阅读和背诵,可以更好的随时随地的揣摩和思考,领悟其中的道理。

朱对说:道门。就是把你自己放入真相中。逐渐相亲。与自己合而为一。现在人类来了。家不在。袁是不相干的。读书人读书要体现圣贤之言。比如自我否定。比如出门,见贵客等。我得遮住我的身体。我真的可以克制自己,还以颜色。请你原谅。情况就是这样。这是有益的。据说是这样。

不需要读太多。读一个单词。每行一个单词。一川先生也尝到了读一寸不如行一寸的滋味。

程子说,“学者问《论语》中弟子的问题,圣人的回答今天应该听到了,自然会有所收获。孔孟虽复活,却以此教人。如果你能在孟的语言中深思,你将来会培养出一种非常健康的气质!”

程子说:“任何人看到虞梦,一定会对它很熟悉,会深思它。你一定要把圣人的话切给自己听,而不仅仅是做一个演讲。人只能读二本自裁,终身分离。”

作者按:心中有经典,就像身边随时有圣贤谆谆教诲。每一句台词,圣人的教诲都可能在我脑海中闪现。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要教会自己学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而不是只想着自己。

再比如:“一件事做得不对,要问问自己”,就是要教会自己不要总是抱怨环境和别人,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通过背诵这些经典,可以在工作中随时记忆,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言行。

以上三项,大概就是古人要求孩子在阅读经典时熟悉经典的主要原因。当然还有其他好处。比如可以让人静下心来,忍受无聊。读经典是心灵修炼的过程。

目前还是要灵活运用读经一百遍的方法。

第一,次数不是目的,而是方法和过程。如果能做到以上三项,就没必要读一百遍。如果做不到以上三点,做一千遍也无妨。

第二,大人读经典和小孩不一样。对于大多数成年人来说,记忆力比童年差,理解力更强,生活和社会阅历更丰富,不必拘泥于读多少遍。相反,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地掌握和理解经典,经常阅读和背诵经典,并在日常实践中做到这一点,就达到了阅读和背诵经典的真正目的。

第三,阅读一百遍的精读法则不一定能用来读完所有的书。有些书可以快速泛读,有些书可以随意阅读。比如一些现代实用的书籍和小说,可能就不需要这样读了。

第四,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很多知识或信息可以随时检索和查询,另一方面可以快速迭代更新。有些内容非专业人士可能没必要在脑子里背。

这些也是我们需要灵活把握和区分的。

以上言论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