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部文学名著中两个不同人物的赏析

从《生活》和其他作品看路遥的矛盾心理

-爱情和事业哪个更重要?

内容摘要:

《生活》是路遥的一部著名作品。通过对作者自身经历的了解,我们发现路遥在作品中安排的矛盾,路遥自己也曾面对过。他和初恋女友林鸿之间的心雨故事注定是一辈子的痛。同时,也正是这种痛苦给了他创作的素材和才华。可惜他即使走完了人生,也不知道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对是错。有一个矛盾始终困扰着作者本人,那就是爱情和事业的矛盾,这种矛盾在他的生活中有体现,在其他作品中也有体现。本文试图展现路遥爱情与事业的矛盾,得出路遥的矛盾中心——哪个更重要?

关键词:爱情事业矛盾

主体

这个理论:1。路遥矛盾心理的表现;

1安排高加林选黄亚萍

在生活中,路遥给高加林安排了两个选择,一个是和自己甚至初恋有着相同语言的黄亚萍,一个是一个字都不认识的农村姑娘刘巧珍。虽然她面对的是两个女孩,但她也面临着整个人生的选择。如果她和亚萍在一起,不仅他们会有共同生活的语言,更重要的是你可以去南京这样的大城市大显身手。但是高加林是一个有着崇高理想的年轻人。如果他和巧珍在一起呢?让我们用文章中的话来描述一下。“他想:巧珍除了做一个优秀的农村主妇,以后绝不会有发展。如果他一辈子都是农民,他会对巧珍的组合感到满意。但现在是“公职人员”,将来要娶巧珍,同居的兴趣不大。而且很难有相同的语言:他想着写文章,巧珍却只能说农村的婆婆。她最后一次来看他,显然是被他的苦恼感动了。再说,他要是娶了巧珍,其实也就拴在这个县城了。而且他的向往很高很远。一旦到了县里工作,他就想到以后绝对不会在这里呆一辈子;我想飞到很远的地方,去一个很大的地方发展我的未来。现在,这一切就等着他说“是”了。”(1)面对这样的选择,结合自己的经历,路遥只能选择面对现实,让高加林选择了黄亚萍,这是客观现实所决定的,而不是像太多言情小说中那样让他为了爱情放弃一切。路遥自己也很清楚这一点,并在思想上认同这一点,这就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价值。

2高加林的治疗:

虽然在路遥的思想认识中他让高加林选择了亚萍,但在小说的结尾,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又让高加林回到了农村,又让巧珍无情地嫁给了别人,从而几乎在精神上扼杀了这个可怜的年轻人。作家作品中的情节当然是作家自己思想的反映,所以几乎不可能一点偏见都没有。从路遥的人生结局可以看出,他是反对高加林的选择的,甚至是厌恶的,所以才给他安排了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这在他写完这部作品很久以后对人生的评论中就可以得到证明。他曾在作品中这样评价高加林:“说实话,我也在把他作为高加林的一个人物来研究。正因为如此,我在作品中没有简单回答这个人物是个什么样的人。像高加林这样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人生阅历不足,刚刚踏上人生道路,不成熟是必然的。”(2)他总是在说高加林的思想不是很理性,在面对人生重大抉择时不是很成熟,让人不禁要问,他哪里不成熟了?如果他选择了巧珍,会不会真的成熟了?在这一点上,作者没有给出相应的解释,我想作者也很难说清楚,因为作者在与王宇的一次长谈中说,我也在研究高加林这个人物。可见作者在这方面是有困扰的。

第二,路遥矛盾心理的成因。

1作者自己的恋爱经历

(1)爱上林鸿是天意,也是人情,所以先有爱情再有缘分。路遥和一个北京姑娘的初恋也是一种缘分。那时候的路遥,一个初中毕业回乡的知青,很漂亮。他曾经是延川县最有权势的人物。他率领八千多名红四野战军战士同舟共济,所向披靡。这时,他作为群众代表,被选为县革委会副主任。他在延川县主持了几次声势浩大的对敌斗争的群众批判会议。林红,北京姑娘,当时在延川县战备文艺队。两个人自然而然就认识了。林红擅长唱歌和跳舞,活泼漂亮。路遥对她很有好感,林红也对路遥的才华和性格有好感。这段时间可以说路遥是最甜的,不仅事业蒸蒸日上,喜欢的女孩也在身边。路遥的很多作品都是对美好爱情的描写,这和他美好的初恋是分不开的。

(2)把征兵机会给林鸿1970年春,国家第一次在插队知青中征兵,林鸿体检不合格。当时县里决定派路遥去当工人,指标有限。他们中只有一个人能去。路遥把当工人的指标给了林鸿,通过几个铁杆朋友,事情成功了。当时的路遥可以说有年轻冲动的因素在里面,但也有一种为爱牺牲的巨大自豪感。至少在那个时候,他是完全自愿的。

(3)挫折和失恋的痛苦路遥心爱的姑娘去了一个城市的邮箱,成了一名工人,离开了陕北。林鸿第一个月的工资全部寄给了路遥,信中明确写着要买烟抽。第二个月寄回一条宝成牌香烟。不知什么原因,从一月份的一封信逐渐减少到三月份的一封信,次年一封信也没有了。这件事对路遥的感情伤害很大。危难中的漫漫长路,漏雨的房屋,甚至阴雨的天气,都让他长了许多疮,让他两个月无法行走。一天,县革委会军事代表发现躺在病床上的路遥,向他宣布了一份文件,这份文件曾经叱咤风云:县革委会核心领导小组决定,停止路遥的县革委会副主任职务,进行隔离审查。生活中总有很多无法解释的巧合。宣布路遥将被审查的当天中午,一封来自内蒙古的与路遥断交的信刺痛了他的心。原来,林鸿对路遥的爱在他成为工人后“举棋不定”(当时路遥还是个农民),于是写信给他在内蒙古的女朋友求教。没想到,女朋友没等林鸿同意,就写了一封断绝关系的信寄给了路遥。那艘船被风毁坏了。曾经无比倔强骄傲的路遥,这一次从悬崖跌入沟底。年轻人的成功和中途的突然失败,都经不起这场风暴的打击。他哭了,心如刀割,泪如泉涌。(3)至少在当时,路遥是后悔的。应该说,这段经历是他一生难忘的痛。当然,这段难忘的经历也让他在思想上成熟了很多,同时也给了他丰富的写作素材。在他的作品中,尤其是他的短篇小说中,有很多作品反映了这个问题。比如《姐姐》中的“高利民”,“痛苦中的我”,“人生”就是其中最突出的。就这些作品的结局而言,路遥大多没有给抛弃了原恋人的小说家一个好的结局,要么像生活中的高加林,要么像痛苦中的“我”。由此可见,多年以后,路遥的眼里仍然牵挂着林鸿当时的所作所为。显然,他很后悔当时的选择。这样的阴影一直埋在他心里。

2自己的爱情观

(1)传统道德的影响

& lt1 & gt;土地象征的母爱意识

看路遥的《人生》,总是笼罩着一种感伤的情绪,对乔真的痴情深感不快。但是换个角度想想,那种先入为主的情绪已经被质疑了。也许作者质疑了传统的爱情观,以及传统女性在社会转型期所扮演的角色。刘巧珍作为一个传统女性,被笼罩在母爱的神圣光环中。她以温柔体贴的方式精心培育爱情的果实,在家庭伦理生活中表现出一个母亲对子女,一个姐姐对弟弟的亲情。请看一下高加林和刘巧珍晚上幽会的描述:

晚上,天黑以后,他和巧珍在村外的地里见面了...当他们累了,他们找到了一个安静的地方。加林躺下来,愉快地叹了口气,放松了劳动的疲劳。巧珍依偎着他,整理着他积满灰尘的头发,或者把她的小嘴轻轻贴在他的耳边,轻轻地给他唱着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古歌。有时,④

在这里,既没有山盟海誓,也没有激情的爆发。刘巧珍像一个年轻的妈妈,在哼着儿歌,哄着孩子安静地睡觉。多么安静温馨的家庭生活画面啊!在这种情感模式中,母爱具有完整的自我奉献精神。对于男人来说,从恋爱的第一天起,他们就把命运和对方紧紧联系在一起,毫无保留地付出一切。尽管他们遭受了苦难,但他们内心感到甜蜜和幸福。正是通过这种无私的付出和奉献,他们才能体验到自己生命的存在和价值。刘巧珍迷恋高加林,当她看到心爱的林戈在田间劳动受苦时,她心痛不已。她说:“林哥,如果你不嫌弃我,我们就一起住吧,家里就有了。我就在山里给你干活,你就不苦了。”刘巧珍愿意用她一生的疲惫来换取高加林生活中的快乐和轻松。为了表达爱情的真诚,她不顾世人的嘲笑和父母的辱骂,公然和高加林一起骑马进城,在高家村引起轩然大波。当高加林去县城工作时,她不停地询问寒冷和关怀,并在家里照顾好公婆。高加林分手时,虽然一场情感风暴撕扯着她痛苦的灵魂,但在理智的约束下,她不仅没有采取城市报复,反而对加林的行为给予了体谅和理解。高加林最终被县里送回了村里。巧珍闻讯后,极力劝阻姐姐不要趁机为难加林。同时,在她受伤的心灵里,她甚至为加林的艰难处境感到痛苦和悲伤,并试图通过善良为加林安排教学工作。这种以自我抑制为代价,对所爱的人真诚无私的奉献,被称为是一种黄金般珍贵的感情,但本质上却体现了母爱的伟大。这样的传统女性不仅有舍己为人的精神,还有菩萨般的善良之心。这主要体现在,像他们这样的人,不羡慕富家子弟,也不攀附那些炙手可热的有权有势的人物,而是鄙视花花公子和傲慢自负的男人。他们爱的往往是那些被侮辱被伤害的小人物,他们不惜为生活中的弱者奉献自己。因此,在这种爱中,往往渗透着同情与怜悯,怜悯与爱的结合进入了母爱的层面,说明这类女性通过庇护受害者,能够充分体会到孩子般的温柔和强烈的责任感,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实现生活中自我价值的满足。面对这样的爱,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路遥没有背叛的勇气,可以说是相当的虔诚,甚至可以用向往来形容。所以,当有人要背叛的时候,路遥应该是第一时间站出来反对的人,因为作为一个在土地上长大的儿子,他更能理解土地的伟大,母爱的伟大,他不能对土地和母亲亵渎和不公。这也是路遥把高加林送回农村的重要原因之一。

& lt2 & gt以土地为中心的传统旧道德文化的影响

在生活中,路遥描写了许多体现高尚道德的人和事。读这本书,我们总能感觉到作者高举着一把尺子,这是判断人和事的基本标准,也是判断价值观的主要标准。这个尺子就是伦理。作者在写作中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经常对作品中的人和事直接或间接地做出自己的评论。他是褒是贬,取决于他是否符合这个道德标准。这种对伦理道德的极端强调实际上表明作者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正宗的儒家文化,高度重视伦理道德,是儒家文化的特点之一。子曰:“仁者爱人。”冯友兰解释说:“关于人的德性,孔子强调仁义,以仁为特征。义是应有之义,即应如此。但这些义务的本质是爱,也就是仁。⑤在这本书里,很多人都有传统美德中的“仁”和“济世”的思想,难能可贵。对道德的强调在《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后于颖当众侮辱了他,但他冒着生命危险把她从洪水中救了出来。他义无反顾地拯救了感情上辜负了他的郝红梅;他挺身而出救了被包工头欺负的小翠,给了她100块血汗钱;他推开了喝醉的煤矿工人,但他受了重伤。孙少平几乎可以说是具有理想的“绅士”人格。在生活中,被高加林无情抛弃后,刘巧珍转恶为善,尽力帮助高加林。张克南在得知他的母亲用卑鄙的手段报复高加林后,非常痛苦。孙少安经济稍有起色,就大力帮扶村里的穷人;在李向前致残后,田润叶毅然回到他身边,承担起做妻子的全部责任。路遥对这些行为热情赞扬,甚至时不时站出来以作者的身份唱衰。以道德作为价值判断的尺度,也体现在人物结局的安排上。道德高尚的人可以快乐地生活,但违背道德的人会受到惩罚。高加林回到农村的悲惨命运,是因为他抛弃了刘巧珍,爱上了黄亚萍――如果刘巧珍没有被抛弃,就不可能爱上黄亚萍,张克南的母亲也不会抱怨。当高加林再次回到农村时,作者安排孩子们唱:“兄弟,你不出卖良心就不会成功——”,这给了高加林沉重的道德谴责。符合道德要求的孙少安一家越来越幸福。

在这两部作品中,路遥、高加林、孙少平、孙少安、田晓霞笔下的主要人物,都具有高尚的气节,真的可以说符合“富贵不能淫,权位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要求。许多小人物,如孙、高毓德、德顺老人等,心胸如大地,闪耀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存在

在生活中,无论是关于世俗人情、亲情还是男女之爱,处处显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始终强调传统伦理道德的审美规范。路遥无疑深受中国传统伦理尤其是儒家伦理的影响。几千年来,伦理一直是判断中国文学价值的主要标准。路遥是中国“文以载道”文学传统的自觉继承者,他的价值观不可避免地在作品中得到体现。

(2)作者自己的浪漫情节

& lt1 & gt;风俗文化环境造就了陕北人的浪漫气质。

陕北曾经是多民族的游牧之地,形成了多民族混居的格局。陕北人豪放、坚韧,喜欢自由,爱热闹、爱繁华,这大概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多民族杂居、中华文化的融汇有直接关系。时至今日,生活在陕北的人们的语言中,经常夹杂着其他语言的地名和词汇,这是历史的原因。因此,陕北劳动人民虽然处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但他们并不只是闷闷不乐,等待苦难的来临,而是积极地为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进行艰苦而长期的斗争。贫穷让他们对美好生活充满期待,思维更加活跃,想象力更加丰富。在他最悲伤的时候,不忘快乐,甚至用最美的旋律表达苦难。所以陕北像少数民族一样很会唱歌跳舞,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这片土地上的男男女女用生命在贫瘠的土地上书写着浪漫、自由和美好。它的妙处在于,它不以苦难来表达苦难,而是将苦难转化为一种高于幸福的幻象来表达。这样,原本悲惨的生活,通过唱民歌,形成了另一种与现实完全不同的欢乐抒情景象。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陕北人的这种浪漫气质逐渐形成。一旦形成,就会无休止地发展下去。作为作家,路遥一直说作家在创作中不能失去普通劳动者的感觉,他在创作过程中也一直这样做。他的作品基本都是在农村创作的。对家乡的风土人情有充分的了解和体会。再加上他是在黄土地上长大的孩子,这让他理解并不可避免地拥有了陕北人所有的浪漫气质。

& lt2 & gt我自己的恋爱经历证明,

刚才我已经讲了路遥的恋爱经历。它可以为了爱人放弃自己的事业。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当时的路遥可能年纪小了点,做出了这样的举动。但在他后期的作品中,有太多的主角像他一样为了爱情放弃了事业。这可以说是他固定的思维模式。显然,当时他的心理是个人可读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判断他是一个非常浪漫的人。那时候我们只能相信他可以为了林红放弃自己的生命,这并不会让人觉得器官因为他就是这样的人。在他眼里,情感永远高于一切,这也是他能写出这个精彩爱情故事的原因。

& lt3 & gt作品中对美好爱情经历的描述

路遥的作品中有太多美好爱情经历的描写。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没有浪漫气质和美好爱情期待的人,如何写出如此美好的爱情经历。在他的爱情描写中,有太多的纯粹,也有太多的浪漫。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自身的浪漫气质,也可以看出作者对美好爱情体验的向往和憧憬。..

矛盾心理的本质——社会转型期新旧爱情观的较量

(1)结果:两败俱伤——亚萍被选中却遭遇不幸。

在《人生》这部作品中,作者让高加林选择观看叶平,但同时也给了高加林一个悲剧性的结果。这是干什么用的?因为这里面有一定的必然性,在作者心中,毫无疑问高加林的做法是错误的,甚至是不可原谅的,这一点可以从很多读者对作品的评论中看出。同样,在作者眼里,高加林的做法也应该受到惩罚,但是,作者已经清楚地看到了高加林选择的必然性和无奈性。可以说,他同情并理解高加林的做法,但这还不足以让作者放过她,或者原谅他可怜的巧珍对待高加林的方式。可以说,路遥对这个任务是煞费苦心,深思熟虑的。是的,这是他应得的结局吗?这是他应得的吗?不要只是把它归结为命运,那么,可以说,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人对高加林做了同样的事情,做了同样事情的人对高加林却没有得到这样的结局。所以可以判断这是作者的意思,那么作者为什么要戏弄这样一个有野心的年轻人呢?

(2)原因:作者本人无法完全突破旧爱思想的束缚。

对爱情的描写是《生活》和《平凡的世界》的亮点。路遥在他的作品中描写了很多,从中我们可以推断出他的爱情观:传统与现代的冲突。许多爱情故事都是在生活和平凡的世界中描述的,包括孙少平和田晓霞,高加林和刘巧珍,以及孙少安,田润金博和田润生的爱情。在这两部作品中,单纯的爱情往往没有好结果,但没有爱情的结合,往往是很幸福的。路遥对这些爱情的描写和对爱情结局的处理显示了他在男权社会中深刻的思想意识和审美意识。

作者对爱情的描写有一对矛盾:一方面,纯洁的爱情极其美好,炽烈,富有感染力,引人入胜;另一方面,却是美丽爱情的无情终结,让人感到惋惜和心痛。高加林和刘巧珍,孙少平和田晓霞,孙少安和田润叶,青海姑娘和金波,他们的感情纯洁而美好,超越了世俗的概念,是我们理解的真爱。然而,在生活和平凡的世界里,这些爱情无一例外都破灭了。这是为什么呢?在《生活与平凡的世界》中,路遥对待爱情的态度,表面上看很现代,可以说是前卫大胆。尽管父母的烦恼和阻挠,高加林刘巧珍坚持不懈地确定了他们的爱情关系,甚至敢于公开挑战长辈的权威和世俗眼光。孙氏兄弟得到了更超凡脱俗的爱。孙少平的情人田晓霞出生在高倩。她恋爱的时候,父亲田福军从地区专员到地委书记再到省会所在地的市委书记。而她自己,大学毕业后凭借自己的才华和优异的表现,被省报聘为记者。像田晓霞这样不寻常的女孩不得不嫁给一个杰出的国家干部,对吗?但她竟然爱上了一个孙少平人,一个家境贫寒,衣衫褴褛的苦力,一个现在被称为农民工的人!这样的事情,即使在现在的21世纪,也能成为新闻。再来看孙少安和田润业,作者让田润业爱上了孙少安这个地道的农民,而田润业无论从家庭还是自身的地位来说,都要比孙少安高得多。虽然孙少安因为思想的局限而不敢接受这种关系,但仅仅是谈恋爱就已经超凡脱俗了。后来,田润业迫于压力,嫁给了司机李向前。李向前也来自一个干部家庭,家境很好。然而,田润业无论如何也没有和李向前住在一起。后来她找了关系,甚至搬离了原来的西县,让他们的婚姻名存实亡。金波在青海当兵时,爱上了一个放马姑娘。因为爱情,他复员回家了。后来他一直想念那个女孩,去找过她一次。

这些人物对爱情的追求大胆而热情,能够突破传统藩篱,超越世俗观念,仿佛显示了作者思想的现代性。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路遥写这些爱情的时候,内心显然是充满矛盾的。在现代爱情思想的背后,有一种更强大的传统思想。所以,这些美好的爱情最终都消亡了。对精致美好爱情的赞美,对这些不幸结局的安排,表现了作者内心的矛盾,传统思想与现代思想的矛盾。可见路遥在作品中极力歌颂和强调女人妻,即女性要向命运屈服,勇于牺牲,温柔贤惠,对顾秀莲、刘巧珍、兰花、润叶的行为肯定最为明显。当田晓霞被理想妻子标准塑造时,作者看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很难将她与孙少平结合在一起,所以会毫不犹豫地让她死去。孙少安不敢接受田润叶的爱情,却找了一个山西姑娘顾秀莲,并很快结婚了。孙少安和顾秀莲,在闪电组合中,结婚之前,绝对没有爱情,只是为了娶媳妇找老公。如此仓促的结合,如果不是碰巧顾秀莲很贤惠(现实中往往没那么幸运),大概会是一个悲剧的开始,但作者并不觉得这是不合理的。反而被写成“一拍即合”,婚后享受幸福生活。至于田润叶,婚后她拒绝与李向前同居,因为她不爱李向前,作者对她持同情态度。然而,当李向前残疾时,田润叶回到李向前,承担起妻子的责任。路遥充满激情地写道:

“生活,生活!有多少苦难,就有多少甜蜜!天空不会永远黑暗。当乌云散去,蓝天上灿烂的阳光将照亮大地。草依然会是鲜绿色的,花依然会开得很旺盛。我们祝愿世界上所有经历过感情磨难的人最终都能得到幸福!”⑥

可见,其实在内心深处,路遥是反对田润叶之前拒绝承担做妻子的责任的,认为那是乌云。现在,田润业终于和一个他不爱的人生活在一起,乌云已经散去。果然,在下面的描述中,他们过得很幸福,好像真的很相爱。一个有现代思想的人,在路遥大力唱这首《甜蜜》和《幸福》的时候,一定很不开心。孙少平和田晓霞的爱情纯洁而美好,应该会有一个好的结局。然而路遥却以不可逆转的方式结束了。很明显,路遥认为他们之间的结合是不可能的,结局就是这段感情注定的结局。通过小霞之死,田晓霞的形象被维护得很完美。

在爱情婚姻家庭问题上,路遥把道德放在第一位,用传统的伦理标准来评判。对道德和责任的重视往往超越爱情本身,作品中人物的爱情极其纯粹,完全排除了性的因素,可谓“抒情止于礼”的典范。在两部作品中,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是含蓄而纯洁的,这颇符合荀子对“礼”的论述:“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雌雄而无分别。故道无辩,辩大于分,分大于礼。”⑦

作者写的是爱情的美好,但如果爱情和道德相遇冲突,作者的安排往往是牺牲爱情,维护道德的完善,体现了作者深刻的人伦思想。这些爱情其实承载了太多的考量、责任、出身等因素,爱情本身退居二线。这种对道德的强调,尤其是在爱情上,是儒家文化的表现之一。

路遥在描述高加林的爱情时,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个形象:作者认为,高加林适合在农村和刘巧珍谈恋爱,黄亚萍适合在城市,但即使在城市,高加林也必须和刘巧珍谈恋爱。这就是爱情和道德的冲突。在这种冲突中,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道德。

在这些对爱情的描写中,作者展示了男权社会中的家庭地位观念,润叶是这种观念的受害者,也是高加林生活中的爱情。

田润生和郝红梅的结合出乎意料,作者也大加赞赏,但仔细研究田润生的心理,其实是田润生重男轻女思想的结果。诗人贾冰先结婚后恋爱。作者几次写到他们的幸福。而兰花,却死心塌地地爱着浪子王曼茵。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路遥在爱情问题上表现出了非常传统的一面,他对道德、女性和家庭地位的立场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在路遥的思想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儒家传统。那些美好的爱情一个个破灭,要么是不符合道德规范,要么是家庭价值观的牺牲品。而且,女人在这些爱情中,往往无法有所作为。他们能做的只有服从。这是路遥对他们妻子的重视。

参考文献:①路遥生平,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②路遥全集人生评论,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③杨坡路遥生平,④路遥生平,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⑤韩玉珠。路遥作品的传统美[J]陕西教育1997第4期路遥。平凡的世界[M]。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2.7陈正毅。土难忘[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