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奇大学
人生如梦。面对人生未来的迷茫,离别的痛苦,梦想的失落,古人劝我们要学会放下。放手,有多容易?在“生命”这个超级复杂的系统中打滚,应该如何寻求生存智慧,最终在世界的磨砺中成为更加智慧优雅的人?
这个世界是值得的。探寻站在时间源头的先贤智者的财富和见识,答案已经赫然出现。发现知识为自己的人生资本构建路线图,日复一日坚持实践。时间会回报你的热情、敬畏和雄心。
马奇大师智慧的测试标准:有效适应环境(我们身处一个怎样的世界?信任成本高,信息大于物质需求,信息熵无限增长),优雅地解读体验(智慧是人类进化的重要模因,如何解读自己探索智慧的体验?),今天我们左手是【常识】,右手是【智者】,希望能够揭开宇宙智慧可以后天获得的秘密。
科幻作家郝曾经告诉一群科学家,学习就像写故事一样,是寻找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就像找到正确的钥匙来开锁一样。学者手握一把把钥匙,但大众往往忽略了从哪里开锁,交流往往以失败告终,这提醒我们信息呈现要以读者的理解为基础。理解来源于好奇,读者对锁很好奇,所以会找丹尼尔这样的锁匠来演示。
通识教育是人文话题吗?是的但是我们想尝试更多的反常识,兴趣和学术气质。希望你能从这篇报道中明白,通识教育是通识的,但也是很具体的。西蒙用它来研究和解决人类的决策问题,芒格用它来进行终身学习和投资。
什么都有用,但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是应该追求一个有三年五年十年价值限制的东西,还是应该追求一瞬间的收获?在当今这个更加不确定的世界,追求【长期坚持风险投资,短期小步快跑,吃喝玩乐】的灵活组合才是更明智的选择。我们希望你相信宇宙智慧永远不会改变,但是有了几个高阶模型,你就可以在一个大的时期内站在同龄人的上游。我们希望你能看清自己生活的世界。古典教育和未来教育正在结合,美德和智慧可以一起诞生。
只有相信信念的力量,才能真正认识到并做出行动的改变。通识教育是成年人成为更好的自己的捷径。我想用马奇充满诗意的语言来激发你对自我通识教育的兴趣:
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认知能力与行动结果的关系
教育赋予人的终极意义。
通识教育起源于西方的亚里士多德,又称自由教育、通识教育。独立战争后,耶鲁大学拉开了现代通识教育的序幕,强调通才的培养。
英国人纽曼认为,通识教育是理性教育、绅士教育、贵族教育。20世纪,芝加哥大学发起了第一次通识教育运动,将通识教育推向普通民众。二战后,哈佛大学接过了欧美通识教育的大旗,探讨如何在自由社会用通识教育培养负责任的公民。
目前版本中有很多定义。通识教育的定义是什么?
通识教育:困境与希望的界定:
标准很多,美国每一次改革都会制定自己的标准。香港和台湾省也有自己的标准。一个健康的人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一般认为是对自己人格的全面发展,对社会的一种责任。
下面给出积极心理学的答案,加上onet模型的能力和技术分类:
给出教育工作者最关心的几个方面:
onet模型的更多相关定义和能力技术
2.以通识教育为内容的教育(这里指的是高校的教育方式、课程、课外活动等。)美国、中国、香港、台湾的通识教育课程。
主要内容包括:语文、数学、计算机科学、文学艺术、历史文化、社会分析、道德思维、科学技术、体育设计原理(基础、综合、多元)和三论(本质论、平衡论、进化论——黄俊捷《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理念与实践》);
具体包括:
2-1.语言:语言是本科学习的第一要求,书面语和口语的熟练是学习的基础。他们技能的缺乏将在教育、社会交往和职业选择方面受到限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清晰的文字和表达与清晰的思维能力密切相关,语言表达能力实际上反映了一个人的思维能力。通识教育不仅是语言学习的过程,也是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过程。
2-2.数学:数学是人类推理过程的最佳范例。数学不仅可以训练人严谨清晰的思维能力,也是现代社会人们学习其他知识的基本工具。
2-3.计算机技术:大势所趋,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2-4.文化艺术:在哈佛的核心课程计划中,一直被列为第一类。艺术以一定的形式深刻地揭示了人的精神意义、人生境界和灵魂魅力,在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除了培养审美素养、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文化艺术也是人们了解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艺术创作中独特的死亡方式也非常有利于启发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5.历史文化:一方面可以使我们获得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知识,正确认识宇宙、社会和我们自己;另一方面,要学会用历史分析法看待和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2-6.社会分析(社会科学):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所生活的社会,把握社会运行的机制和规律,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同时也有利于我们掌握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开阔视野。
2-7.道德思考:目的是帮助人们理解自身的存在,探索未来生活的意义。思考这些问题有利于人们成为负责任的人。
2-8.科技:如今,科技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了解科技有助于我们了解生活的变化。
2-9.运动
3.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通识教育
(#有待持续改进)
我们已经知道了三个大牛的生活,从他们身上,我们很容易看到跨学科智慧的力量。借助后天研究和习得的思维模式,生活习惯和行动模式都变成了德性与知识并重的完整的人,体现了“君子善于事伪。”除了功利的解题视角,我们还需要反功利的“情怀”和“眼光”来使人成为人。马奇的研究为我们带来了“人如何成为君子”的生动视角。
2003年,两位管理学者劳伦斯·普赛克(Lawrence Psyche)和托马斯·达文波特(Thomas Davenport)在《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上做了一份200名管理硕士的名单,然后他们向名单上的硕士提出了一个问题:你心目中的硕士是谁?20世纪最伟大的管理思想家德鲁克排名第一,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排名第三。在德鲁克之后,西蒙之前,詹姆斯·马奇几乎不为公众所知。马奇是斯坦福大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教授,被称为“万物教授”。马奇被公认为过去50年来组织决策领域最有贡献的学者之一。他在组织、决策、领导等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斯坦福大学的退休晚宴上,马奇曾说:“高等教育是有远见的,而不是小心翼翼的;它是一种承诺,而不是一种选择;学生不是顾客,是助理和尚;教书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件神圣的事情;研究不是投资,而是见证。”他的剑指来自英国哲学家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和亚当·斯密的纯粹理性人假设。在马奇晚年的《领导》一书中,他对纯粹理性选择模式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很难如实地描述领导者在生活中的现状。
通识教育/是美国教育的一大特色,但其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自由教育/中。
西方古典教育的自由教育来源于古希腊的“自由人的教育”。自由关乎经济地位。自由教育指的是“自由人”的教育,与奴隶和工匠相对。其代表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不是为了其他目的,而只是为了知识本身。探索这种纯理论的、最高尚的知识,有利于智力发展,可以使人成为自由的人。
这是捍卫古典人文主义教育的宣言。背景是独立战争后,发展需求高涨,越来越重视自然科学技术等实用学科。
报告认为,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心智,开发他们的潜能。它不是教授单一的技能,而是提供了广泛的一般知识基础;不是某个行业的专家,而是领导群众的通才;不是零碎知识的供给,也不是专业技能的贩卖,而是心灵的激发和拓展,知识的广度和见识。
针对功利主义和科学主义对古典人文主义的质疑,阐述了大学理想。它认为:
大学教育是通过通识教育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
手段:自由教育——即理性训练,心灵、理性、反思的果冻操作,训练把握事物本质、明辨是非、建构概念的能力,时期适合对真理的理解和思考。
目标: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能够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够胜任任何职位,掌握任何学科,与他人和谐相处,成为绅士(具有修养的智力,敏感的品味,坦率、公正和冷静的头脑,与人交往的高尚和谦逊的态度)。
进入19世纪后,美国开始从英国的神学大学模式转变为研究和学术自由的德国大学氛围。标志性事件是重视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专业教育的芝加哥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建立。
另一方面,选修课免费的趋势在美国大学盛行。代表事件是哈佛大学实行1872-1884自由选课制。免费选修课带来的是学生知识的无序,很难形成相同的文化。
1829帕卡德教授首次将“通识教育”的概念引入大学教育。开端的定义是:一种尽可能古典的、文学的、科学的、全面的教育,是学生学习任何专业的准备,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重视对整个知识的全面综合理解。
第一次通识教育始于哥伦比亚大学1917开设的大一必修课《当代文明》,这是一门西方文明的入门课。
哈钦斯是芝加哥大学的校长。上任后大力推行通识教育。1935年出版了著名的《美国高等教育》,阐述了通识教育的观点。
人们认为教育有两个困境:追求纯粹的真理和为人们的终身职业做准备。当时后一种目的占主流,职业教育,专业教育。
为了解决这一困境,他提倡通识教育。思考: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度分化,学生群体日益壮大和多样化。通识教育的目的:以“* * *教育”奠定一所大学的* * *文化基础,也奠定社会的* * *文化基础,打造文化大熔炉。
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和合格的公民。
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应该具备:有效思考的能力(包括逻辑推理、关系理解和想象力)、清晰沟通的能力、做出恰当判断的能力、对多种价值观的识别和选择能力。为专业教育的选择和学习提供丰富的准备。
方法:通过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的综合研究。
1970之后,哈佛开始了通识教育的改革。由于苏联卫星发射、大学生要求参与学校行政管理、扩招导致的质量下降、就业困难等因素,普通教育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哈佛进行了新一代教育改革(注:零计划始于1967)。
大多数人可以通过教育系统进入通识教育班,但更多走出校园的成年人应该像芒格一样,通过自我教育完成通识教育的必修课。
把握通识教育的核心变量,辅以合适的空间,日积月累做好终身学习和刻意实践的准备。
了解影响自我通识教育有效性的核心变量,并以习惯大于行动为原则,是成年小白快速入门通识教育的最佳策略。
回顾古今中外的通识教育,我们不禁思考,通识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模式的主要变量是什么?我们如何识别和定义通识教育?
马奇在《经验的边界》一书中指出,学习是超乎想象的,它会同时发生在三个层面——学习如何设定目标,学习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学习如何给予反馈。
基于这一模型,结合通识的特点,我们认为通识教育的核心变量是通识教育的学习价值观,认识通识教育的学习价值观并确定合理的习得表现是进入通识教育的认知关键。
一般全球认知
1.通识教育本土化的定义
2.普通人应该掌握的通用模因&思维工具。
工具思维
全球认知思维
知行合一的思想
具身认知思维
3.自2000年以来,普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激增(#有待继续提高)
后天启蒙
1.习惯大于行动。
2.最低通用动作列表
3.一般实用策略
(#有待持续改进)
本项目发起人王鲁西,特别感谢成员Erica,蒋,,,王若松,李仁冲,。
-20181031创建项目仓库
-20181121大作业第一版
-20210213第二版的修订和补充
-20210327补充后天启蒙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