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告诉我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一,制定计划,形成积极的预期效应。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的“期望效应”实验结果表明,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行为有积极的影响。尤其是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心理素质、智力能力、身体素质或变化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做一些预设,帮助学生做一个全面的规划。一方面,这要体现班主任对学生的积极期待,让学生不仅感受到这是班主任对自己“未来发展”的主观预测,更感受到来自班主任外在行为的明显期待和支持;另一方面,将班主任的期望转化为学生自我意识的期望,为学生的定向发展创造心理环境,使学生内化班主任的期望,使自己的计划与班主任和老师的期望相一致,使小的短期计划与大的长期发展相一致,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实,优等生和后进生的区别在于,前者有比较明确具体的学习计划,而后者大多是自己学哪儿,或者别人指哪儿,或者老师指哪儿,自己控制不了自己,往往是无所事事的过日子。那些高材生,在谈到自己大学毕业后的成功时,总是说得益于当年的自我教育计划。的确,计划的可预测性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发展的成功有指向作用,这种成功对师生双方的期待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第二,跟踪观察,培养学生的归因分析能力。某种程度上,学习计划的制定可以形成积极的期望效应,促进成功和发展。但有时,计划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失败,失去方向或规范作用。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及时分析成败原因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种成败归因会对学生后续的行为动机和自我发展信念产生影响。积极的归因会有促进学生成功的效果。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时刻保持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我班有一个学生,理科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但期中考试只处于中等水平。他很苦恼。我和他仔细分析原因。文理分数线一对比,他马上就知道自己的分数被文科的拖后腿了。但是他觉得自己平时学的是文科,为什么不能提高呢?我详细询问了他计划的时间表。原来他热爱科学,尤其是数学,经常开始做数学题就停不下来。他经常没有多少时间来完成文科作业。即使他复习文科,也因为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而得不到成绩。我鼓励他重新修改计划,注意各科学习时间的均衡分配,尤其是语文和英语数学,这是最重要的科目,也是高考的重要科目。学生很快给我看了新的时间表,并同意我跟踪监督,一有重理轻文的现象就提醒他。两个月后,他有了足够的精力学习文科。我之前和所有文科老师讨论过,让他们一起督促他。结果他各科都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这是归因分析的成功范例。这个学生成绩不理想不是因为智力或能力,而是因为方法不当。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如果个体将一项活动归因于能力不足,就会产生负面情绪,降低甚至消失对成功的期望,进而降低相应的后判断行为的动机水平。但由于自身努力不足或方法不当,个体会保持较高的期望,增强后续行为的动机水平。同样,归因也会影响学生的自信心。如果学生把学业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自信心就会降低。因此,在实际的学习指导中,班主任只能提前对每个学生做一个跟踪观察表,熟悉他们的各种情况,学生有问题,班主任才能和学生一起对症下药,进行归因分析,解决学生的理解问题,引导学生改变归因方式,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学习计划的实际执行中自我纠正、自我调整、自我对待、自我激励、自我实现。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和学生都不能及时冷静地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更谈不上制定纠正错误的措施,从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链:考试错误→抑郁情绪→无意纠正→低年级→抑郁情绪,而很多后进生就是顺着这个恶性循环链,使自己从中间甚至优越的位置滑落到最底层。可见,积极的归因分析和重新规划可以提高学生,而消极的归因分析和放弃规划会导致学生更大的失败。第三,形成“我要学”的全班学习凝聚力,促进个体学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形成全班学习激情,扩大凝聚力。1,从体育活动中获得灵感,全班会及时召开座谈会,谈谈自己在体育活动中的感受和体会,从而得出各种有益的学习方法,比如长跑中需要的“坚持”,要用在学习中。和别人赛跑所需要的“争分夺秒”应该马上应用到学习上。要坚决改掉浪费时间的坏习惯,改掉“几分钟不是时间”的不正确观念,学习鲁迅“利用别人的咖啡时间进行写作”的时间观。运用与队员拔河时所需要的“团结互助,共同达成目标”的精神去学习,认识到学习是一个漫长而富有挑战性的过程,单打独斗绝非克服之道。2.借鉴魏书生,设立“高效学习日”,让学生感受到积极和快乐,从而促进良好的心理循环。班主任要注意准备工作:提前观察全班的学习状态,做到胸有成竹,然后提前一天让学生做好“大学学习日”的时间表,班主任看一看,为测试做依据。这一天的选择标准可以是全班状态倾向松懈的时候,也可以是考试前。前者可以提醒学生当前的学习状态是不正确的,应该及时纠正,后者可以促进学生的时间利用。另外,要求学生给自己一个“高效学习日”高速运转的强大思想动力。当然,这个活动不要经常进行。正如魏书生所说,这不符合人类发展的规律,而且会适得其反。第四,坚持协调原则。这个原则就是班级管理者积极组织协调班级教育的各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协作,步调一致地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影响学生成长和班级管理的主要因素是家庭、社会和学校。中小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父母的生活方式、言行举止都给他们的道德品质、思想行为留下了深刻的烙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社会对他们的影响越来越大,对班级管理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因此,班主任要广泛联系家庭、社会、学校的力量,使之密切配合、优势互补,形成班级学生综合管理的合力网络。贯彻协调原则,要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班级管理要想有效,需要教师的密切合作,形成团结的教师集体。没有一个好的教师集体,就不可能形成统一的教育力量,管理好班级。主要体现在学习中,班主任能够和之前的任课老师达成* * *理解——分层教学。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确立相应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实施相应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分层教学有两种:一种是班内分层。就是把学生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层次,组织成不同的班级,以不同的目标和要求实施教学过程,即设置“重点班”和“非重点班”;首先是阶级内部的分层。也就是说,在不改变学生班级编制的前提下,学科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目标和要求的教学过程。课内分层教学既有课内分层教学的优点,又克服了课内分层教学的缺点,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方法。实施分层教学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最直接体现。因材施教是教育活动的永恒主题。毋庸置疑,学生在基础、智力、能力上都有差异。扩招后更是如此。我们在教学的时候,通常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基础和能力两端的学生不爱听,容易分心。因为我们都是以中等水平的学生为主,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长期掌握老师教的知识,或者一说话就明白了。反之,基础差,能力弱的学生就是掌握不了。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让学生有所准备,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教学时,要实行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施分层教学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需要。以前我们大部分老师(尤其是政治课老师)都是用专职灌水的方式,这确实是出于无奈,因为学生的水平不一样,只好“多讲不漏”。实施分层教学,教师要多给思维能力差的学生讲解,可以让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多思考,多讨论,多练习。实施分层教学是为学生打牢基础的需要。对所有学生来说,掌握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但过程和教学方法因人而异:高班学生理解能力强,不需要老师过多解释。他们采用启发式教学,做一点指令,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打开思路,解决问题,掌握知识。这样更有利于记忆和应用,因为他们真正理解了知识,并把它变成了自己的东西;中低年级学生要想掌握基础知识,需要大量的反复练习才能掌握。因此,实施分层教学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打好基础,提高能力。实施分层教学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学生获取信息和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取决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取决于相应的智力要求。我之前说过,人是不一样的。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不应该“开刀”。对于中低年级学生,不能有过分的要求,要注重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通过加强基础知识的记忆,熟能生巧,灵活运用是可以实现的。所以,老师要不厌其烦地讲解,让学生练习;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要注重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通过开放式指导,学生可以多角度、深层次地思考,比较综合已有知识,举一反三,从而解决老问题,获得新信息。总之,对于教师来说,培养中下生的能力和提高上生的能力是两个不同层次的过程,需要在分层实践中落实。实践证明,分层教学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很多学习热情较低的学生,因为能在课内和课后得到正确程度的教学指导,成绩稳步上升,极大地鼓励了这类学生重新调整学习态度和学习计划。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课堂上不再觉得可有可无和无聊,专注指数大幅上升,让他们在课后投入更多的热情,取得更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