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是做什么的?
农学家李是现代农垦事业的开拓者和实践者。早年从事晋绥军垦事业。抗日战争开始到延安,为陕甘宁发展棉花生产、开辟南泥湾的艰巨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参与组织和领导全国农业生产,在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制定农业政策措施、团结新老专家、解决蝗灾等重大问题、发展农业教育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文名字:李。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陕西省万荣县薛颠村
出生日期:1901九月19。
死亡日期:1962
职业:农学家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代表作:如何领导和执行南泥湾政策
轮廓
李,字子逸,山西省万荣县村人,1960年9月1901日出生。1932北京大学农学院农化系毕业后,投身农垦事业,在包头晋绥部队农垦处任科长,负责组织实施绥西农业开发,成绩突出。1936被南京国民政府军政部门觊觎。作为削弱和瓦解晋绥军队基础的策略,李于去年冬以“”衔负责组织国军垦荒的名义被召至南京。1937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识破了国民党的用心,带领蒋欣、向立志、高英明等农林科技人员于9月赴延安参加中国* *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特区政府原国家经济部技术上是正确的,两党组成抗日统一战线后,改名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建设部。1938年,他经刘少奇介绍加入了中国* * *生产党。本来是打算回晋绥军做统战工作的。后来,他留在延安,负责筹建陕甘宁边区示范农场,组织了首届陕甘宁边区农产品竞赛展和第一、二届工农业建设成就展,显示了他丰富的农学知识和组织能力,不久被提拔为边区政府建设部技术办公室主任。
发展陕甘宁边区棉花种植,实现棉花自给
1940年,国民党加紧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封锁,企图削弱和围困* * *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边区军民为了生产自救,力争粮棉自给。受党和政府的委托,李率、姚作农、丁对黄河沿岸的延川、延长和(由延安东部和宜川北部组成的新建县)进行了为期59天的考察,发现沿河光热资源优于内地。以民间保存的轧棉车数量和纺织基础估算,清末民初高峰期棉花种植面积约8万亩,棉花年产量约60万斤。辛亥革命后,由于当地连年动乱,旱灾频发,棉花种植逐渐减少。尤其是1924和1928的旱灾之后,连棉籽都被消耗殆尽,植棉和纺织工业被彻底摧毁。后来由于外国面料倾销,国民党“借棉买麦”,大量进口美棉,植棉无利可图,纺织业停办,棉布、布匹全靠进口。报告称,陕甘宁边区军民654.38+0.5万人,每年需要皮棉约350万斤。按平均亩产皮棉654.38+00斤计算,需要棉花35万亩左右,基本可以解决边区军民用棉问题。为了鼓励农民种植棉花,给农民算了一笔经济账:如果每亩收皮棉10公斤,每公斤市场价为12-113,每亩收益为延安。
是120-130元,比每亩2斗小米,每斗45元,虽然比种粮划算。认为边境地区可以自己种棉花解决穿衣问题。
边区政府批准了沿河三县种植棉花的报告,任命李为工业原料委员会主任。李利用晋商关系,从河东收购棉籽65438+万斤,以低价出售或秋后无息归还的形式借给农民。政府规定三年内棉田免农业税或公粮,两斗棉籽可折成1斗公粮。边境银行以较低的成本发放棉花种植贷款,这些贷款在春季按市场价格支付,在秋季归还给棉花。唐川和其他人编辑了一本关于如何种植棉花的小册子和一幅关于棉花耙平的挂图,并印刷发行。1941年棉田面积分别达到39087亩、1942 94405亩、1943 150087亩、1944 29.5万亩,净产皮棉304.4万斤,约占总产皮棉量的20.5%。延长县远近闻名的劳动英雄王生贵,1943年犁了4公顷棉田6寸,比上年多加了100袋粪,每袋耙了50袋。结果1944收获皮棉600公斤,亩产50公斤。
模范工人
开辟南泥湾,为自己树立丰衣足食的榜样。1941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作为当时在延安有军垦经验的农业专家,李挑起开发南泥湾的重担,调任南泥湾垦区管委会主任、中央军委总农场负责人。在此期间,他发挥专长,在土地分配、河道疏浚、水田开发、造林护林、水土保持、移民安置、肥料积累、购买耕牛、农具和种子、开辟道路建立市场等方面作出了具体安排。朱德总司令根据参与开发的各方面的关系,亲自主持制定了著名的南泥湾政策。傅的统筹法
参与南泥湾开发的党政军民浴血奋战。两年内,359旅和各生产单位在四川开垦了1.5万亩水田和坡地。不仅实现了生产自给,还把任务和公粮交给了上级和政府。人迹罕至的泥泞洼地,在满仓变成了粮堆,牛羊遍布陕北、江南南部的崇山峻岭,极大地鼓舞了边区军民取得抗战胜利的信心。
朱德总司令给李写了一封信,称赞他的成绩,并希望他加倍努力,继续指导三五九旅、各机关生产队和农民完成新的任务。延安解放日报1943于2月2日二版报道了南泥湾垦区土地调整、农场扩建、生产技术改进的情况。李一生注重实干,很少发表文章。但是南泥湾填海是个例外,
他于4月24日在延安解放日报1943发表了题为《如何领导和实施南泥湾政策》的8000字文章,系统总结了南泥湾的土地分布、河道疏浚、治水节水、森林开发保护、社会发展前景等。著名爱国将领、民主人士许在《南泥湾之行》诗中说:“洞满山强军,士卒自种粮。”同样在《杂歌》中,有“人民爱戴李导演,计划周密,用心良苦。”王镇将军称赞他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农业专家,能以总司令的精神投身于南湾的生产和建设,359旅的干部对他的勤奋和踏实的工作态度十分敬重。
农业事业
战火纷飞,致力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1946年4月,李受中组部派遣,率领一支50多人的干部队伍,离开延安,前往华东解放区。渡黄河,过山西,绕河北,行万里路,历时四个月。当我们走到山东临时首都临沂时,华东解放区已经成为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区。他先被任命为山东省农业实验研究所所长,半年后被任命为山东省工业厅农林处处长。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开展业务非常困难,大部分政府官员都被派去支援前线和土改。李还参加了渤海地区的土地改革,投身于农村反封建斗争,进一步丰富了农村工作经验。
1948年5月,李被调到华北解放区。当时设在河北平山西柏坡的中央工委华北财政所,要他到冀中做农村调查,参加解放区财贸会议。8月,正式调任石家庄华北农业试验田主任。在此期间,为了迎接全国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李在团结干部、培养人才、积蓄力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新中国农业科学的发展准备了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于1950年6月调到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任计划司司长,参与领导全国农业生产。建国初期,中国农业生产受到多年战乱的影响,特别是水利年久失修,动物疫病流行,水旱病虫害频繁,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李十分重视科技力量,广泛使用和团结新老农业专家和科技人员,关心和爱护他们,注意发挥他们的专长,为他们创造和提供工作条件,吸收他们到国家农业建设急需的岗位上来,为农业生产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作出了有益的贡献。根据他的建议,农业部聘请了几十位知名农业专家参与技术领导咨询工作。这些专家经常深入实际生产,解决当时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后来,他先后在农业部植物病虫害防治司和金任职。
农业总局、宣传等领导岗位。1951—1952他多次带领专家,到中国飞蝗发源地黄骅、河北、皖北等地,与当地政府合作,采取领导、专家、群众相结合的方法,对飞蝗进行前期消灭。为了在不起飞的情况下彻底消灭产地蝗虫,他大力支持华北农科所理化部的研发。李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受到专家们的尊敬和信任。他们称赞他农村工作基础扎实,坦率无私,朴实真诚。正是他架起了联系党和知识分子的金桥,发挥了专家的作用,使农业生产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聘请李为中国科学院特别院士。同年,他参加了中国科学院代表团访问苏联。后来作为中国植物保护代表团首席代表,率团参加了在保加利亚举行的国际植物保护大会。1955去印度参加亚洲国家会议。1957 10根据中央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领导的指示,为加强农业部直属八所农业院校的领导,李调任重庆任西南农学院校长,1962任党委书记、校长。在此期间,他还当选为重庆市人大代表、政协常委、四川省农业学会理事、重庆市作物学会理事长。
1961年被查出肺癌,住院期间还念念不忘党的工作。在其他省市和学院领导来院视察时,他多次询问学院的教学工作和生产情况,以及院内师生员工的生活状况。1962年7月得到医院允许,回学院休息一周。短短七天,他不听劝告,天天和学院其他领导研究问题,亲自到农场、农机厂指导生产。直到回医院的前一天晚上,他还召集农业系全体老师开会,研究安排。当他们看到他瘦削的脸庞和艰难的步伐时,不禁潸然泪下。他不仅关心学院的工作,而且十分关心全省各地区、各县的农业生产。他主动与地区、县取得联系,尽力帮助他们解决与生产有关的问题。
搬运操作
维护和发扬延安精神和西部农业三年师生面临的困难1960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在他的带领下,西南农学院积极纠正了1958“大跃进”以来的一些错误做法,减少了一些不具备条件仓促上马的专业和学校。他专门对实习农场进行整顿,亲自坐镇旁观,帮助农场领导调整生产组织,撤换不称职的干部,明确生产责任,实行“多劳多得”的原则,充分调动农场职工的积极性,从而大大减轻了师生的劳动负担,保证了良好的教学秩序,教学质量显著提高,为学院培养更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创造了条件。
李一直保持着延安精神和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我珍惜国家的公共财产,哪怕是一草一木。到了西南农学院后,我经常在收获的季节带头去摘麦穗。平时穿粗布鞋、东拼西凑的衣服,与全校师生同甘共苦,不搞特殊化。在三年的困难时期,他和政治老师欧阳石干曾说过:“粮食确实不够,要实事求是。老师每个月21斤粮食,别说年轻人,连我都吃不饱。遇到灾难时,我们必须体谅国家的困难。”他个人主张多种瓜菜,以渡过难关。农场为了照顾他,趁他不在家送来一只公鸡。当他在家里找到它时,他立即把它送给了园艺专业的老教授董。为了让学生吃饱,他亲自去食堂帮忙做饭,大家吃什么他就吃什么,拒绝学院的特殊照顾。
李努力学习的精神是众所周知的。他长期研究革命理论和科学技术,争分夺秒,孜孜不倦。只要他有时间,他就能阅读书籍、报纸和文件。真的可以说是活到老学到老。在他得肺癌并接受大手术的两个小时前,他还在学习《资本论》。他看上去泰然自若,连医生都感到惊讶。这种学习精神是他蓬勃的革命精神和不断进步的源泉。
李十分重视培养和爱护干部和人才。所有和他接触或共事的人都感受到他无微不至的关怀。他经常教年轻人如何认识和分析形势,如何把握问题的本质和主要矛盾,如何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办事。动员和依靠群众的力量完成任务。他特别强调发挥人的积极因素,采取不同的方法对不同层次的知识分子做细致的思想工作。西南农学院的一位教授,被政治运动震住了,长期以来有一种目中无人的感觉。谈心之后,他说:“李院长给了我很多帮助,让我心服口服,印象永远深刻。”一个叫唐泽厚的学生在纪念对联上写道:“忠义实干为革命,心直口快;亲切照顾母亲的心意,严格要求老人的心。”就像西南农学院在他去世后评价的那样,“我是一个严格的老师,也是一个鼓励批评、注重全面、着重工作的好朋友。”坦诚面对批评,直言不讳;我有勇气为自己做错的事情承担责任,也从来没有试图自责。患病期间,他和家人谈起工作中的一些失误,表示深深的愧疚。比如上世纪50年代初,陈云曾经问,明年防治虫害的费用是多少?他随口说需要5000万,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后来中央财政全额拨款,但是分配到各省后,有的省没有专款专用,造成了很大的浪费。他很难过自己没有组织好,分发好。
个人年表
1901九月19出生于陕西省万荣县薛颠村。
1932毕业于国立北京大学农学院。
1932—1937任包头市金绥远垦荒办主任,处理绥西垦荒事宜。
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军政部被抽调准备国民垦荒,取少将军衔,但因抗日战争爆发,他离开了南京。同年9月,率蒋欣、向力军、高英明到延安参加革命。先是担任特区政府国民经济部技术总监,后改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建设部。
1938年初以特殊党员身份加入中国* * *生产党,不参加工作单位的组织生活。
1938—1941年,负责组织边区示范农场,承办陕甘宁边区首届农业竞赛展和工农业建设成果展,历任建设部技术办公室主任、工业原材料委员会主任。
1941—1943历任中央军委、八路军总司令部南泥湾垦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军委总农场主任,后任司令部管理处主任。
1944至1945,总部从敌后派回边区的整训部队,协助安排和指导农业生产。
1946在中央党校学习后,被中组部派到华东解放区,担任延安到华东解放区干部队队长、支部书记。
1946—1948山东省农业实验室主任、山东省人民政府农林厅厅长。
1948—1950参加西柏坡中央工委华北财政所召开的解放区财贸会议后,被派往石家庄成立华北人民政府农业部直属华北农业试验田,任党总支书记、主任。
1950-1956历期间,任中华* * *人民和农业部规划司、病虫害防治司司长、农业总局副局长、宣传总局副局长、农业教育局局长等这期间,为了团结知识分子,做好党的统战工作,朱云山被介绍参加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51。被中国科学院郭沫若院长聘为中国科学院特聘院士,参加代表团访问苏联,率领中国植物保护代表团参加保加利亚国际植物保护大会,65438-0955赴印度参加亚洲国家会议。
1957—1962西南农学院院长、党委书记。
1962 165438+于10月24日在重庆逝世,享年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