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的学术理论
梁漱溟曾说,蔡元培在思想上、学术上为国人开创了新潮流,突破了旧习俗,推动了整体政治,这是非常正确的。正是因为蔡先生的兼容并蓄和思想自由,新文化才有了立足之地,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堡垒,科学民主的思想得以传播。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蔡元培不仅是现代北京大学的创始人,也是中国现代大学理念和精神的奠基人。
蔡元培作为中国近代文化界的杰出先驱,其著名的文化思想和学术观点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蔡元培在担任北大校长时提出的“兼容并蓄”的学术思想,不仅成为他主持北大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他坚持的办学原则。这一思想提出后,一批新文化、新思想的代表进入北大,北大成为中国思想活跃、学术繁荣的最高学府。因此,“兼容并包”的思想对接受新文化、反对封建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蔡元培对教育和美学的贡献有目共睹,对民族学的贡献却鲜为人知。蔡元培在他自撰的编年史中说,他的一个梦想是写一本《比较民族学》来“研究民族学到死”。
蔡元培进京、进宫考试时,在《关于西藏的战略课题》中,详细阐述了西藏“地大物博,山水相连”。
1901年,蔡元培在《论学校教育》中说:“过去历史只记帝王之事,而不记民生之俗,以致强弱之人沉浮数不尽。”
1908-1911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学习哲学、文学、文明史、民族学。
1924年8月,参加国际民族学会第21届大会。1924 165438+10月至1926 2月,德国汉堡大学民族学专业。
从1926到1934,蔡元培发表了《论民族学》、《民族学与社会学》、《民族学中的进化论观点》等文章。
1927年中央研究院成立时,蔡元培希望成立民族学研究所,但由于人力物力有限,这一希望未能实现。
1928年,社会科学研究所成立,蔡元培在研究所增设民族学小组,担任组长和研究员。下面的研究是在民族学组进行的。广西凌云瑶族调查研究:台湾省高山族的调查与研究:松花江下游赫哲族调查研究:世界各民族结绳笔记与原始文字研究:《西南少数民族研究资料汇编》作为一种思潮,萌芽于“五四”之前,兴盛于20世纪20年代。由于军阀混战,经济萧条,北洋政府对教育的忽视,教育经费在国家预算中的比例极低。比如1920左右,国家预算中的教育经费只占1.2%左右。有限的预算资金经常被贪污挪用,不能足额到位,导致教育经费短缺,教育事业难以为继。
蔡元培一直把教育作为救国的基本途径,尊重思想和学术的自由。另外,作为北大校长,他深有感触,政府官僚在约束和破坏教育。因此,他是教育独立的积极倡导者和支持者,并在理论上对其进行指导。1922年3月在《新教育》发表《论教育独立》,阐述教育独立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成为教育独立思潮的重要篇章。
他认为,政党与教育之间的对立如下:
教育应该均衡地发展人的个性和群体,但政党不是。它应该创造一个特殊的群体,为党服务,抹杀受教育者的个性。
(2)教育影响深远,着眼于未来,其效果不是短时间能显现出来的,所以有“百年育人”之说。而政党则是急功近利,往往只考虑眼前利益。
(3)在政党政治的背景下,不同政党之间以及主管教育的政党之间的政权更迭,必然会影响教育方针政策的稳定性和教育的有效性。因此,他认为教育应该脱离所有的政党。
为了实现教育的真正独立,蔡元培设计了教育经费独立、教育行政独立、教育脱离宗教独立的具体措施。其中,教育行政独立的方案是:全国分为若干大学区,每个区设一所大学。区内的高等专门教育、中小学教育、社会教育和文化学术事务由这所大学组织和办理。大学事务由大学教授组成的教育委员会主持,校长由教育委员会选举产生。各大学区的大学校长组成高等教育会议,处理各大学区的事务。教育部只负责处理与高等教育会议决定的中央政府和教育统计报告有关的事务,不干预大学区的事务。首席教育官必须得到高等教育会议的批准。这一思想成为南京国民政府早期实行“大学区制”的框架基础。蔡元培认为大学应该成为学习先进知识的机构,这是蔡元培办学的指导思想,也是他大学教育思想的出发点。早在1912年5月16日,他就以首席教育官的身份出席了北京大学的开学典礼,并在致辞中提出“大学是学习高尚知识的地方。”担任北大校长后。他反复陈述了这个想法。1917 65438+2007年10月9日,他在担任校长的讲话中,明确地向学生们说明:“你们来这里学习,一定是有目的的。要不要公平,就要预测大学的性质。现在的人办专门学校,学业有成是必然的。但大学里不是这样的,学高深知识的也是大学者。”
他还建议,大学不仅要搞教学,还要搞科研。他要求大学老师不要灌输固定的知识,而是要对学习有浓厚的研究兴趣,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大学生不是死记硬背老师的讲义,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动学习知识。为了使大学能够承担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他极力主张“每个大学都必须有各种科学的研究所”。他在《大学为什么要设立各学科的研究所》一文中,详细列举了三个原因:
第一,“如果大学里没有研究所,老师们很容易陷入抄袭讲义,不求上进的坏习惯。”
二是成立研究所,为大学毕业生深造创造条件。
三是让大四的大学生有机会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科研工作。蔡元培是第一个提出“近代教育不能忽视军事教育、物质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的教育思想家,主张五种教育并举,这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
提出背景
辛亥革命胜利后不久,南京临时政府刚刚成立就提出来了。为了使资产阶级对封建教育的改革深入健康地发展,迫切需要在统一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尽快确定一个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教育目的,以规定资产阶级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只是在这种形势下,蔡元培于1912年2月发表了著名的教育论文《新教育论》,系统地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
军事国民教育
(1)从外部环境来看,中国处于“强邻,孤注一掷的自卫状态,多年丧失的国家政权,除非依靠武力,否则无法恢复。”
(2)就国内情况而言,要打破军人成为“全国特殊阶层”的局面,就要“使全国都成为军人,否则无法平均其权力”。
唯物主义教育
唯物主义教育被蔡元培视为富国的手段。他认为世界上的竞争不仅仅是武力上的,尤其是财力上的。因此,只有加强科技教育,提高生产力,发展国民经济,国家才能在世界竞争中生存。
公民道德教育
他把西方现代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的道德观念比作中国古代儒家倡导的“义、恕、仁”。他主张广泛吸收外来文化,同时“必须选择能消化它的人”,“必须以‘我’同化它,而不是互相同化”。他批评了一些志向薄弱的人,他们在国外学习时“放弃捐赠他们的“我”,并将其与外人同化”。
世界观教育
世界观教育是以把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的唯心主义世界观为基础,要求人们遵循思想和言论自由的原则,不被某种理论所束缚。在当时具有打破几千年思想专制统治的解放功能。
美育
美育是进行世界观教育的最重要的途径,是人们从现象世界到实体世界必经的唯一桥梁。美育的重要性源于它的特性。人从现象世界走向现实世界只有两个障碍,一个是人与我的差异,一个是对快乐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