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补充耕地分等折算研究

马泽忠刘俊波张效诚刘志华

(重庆土地勘测规划院,重庆,400020)

按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降低的原则,将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折算为等级,实现耕地数量和质量的平衡。本研究以重庆市农用地分等成果为基础,以农用地分等理论为指导,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利用等标粮产量数学模型,完成了重庆市补充耕地数量和质量的制定。研究表明,农用地利用能够更好地反映不同质量农用地的差异及其粮食生产能力,农用地利用等级化更符合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意义。重庆市农用地最高等级与最低等级之间的换算系数为2.92,符合重庆市的实际情况。

关键词:农用地分类;标准谷物产量;转换系数;重庆

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按等级折算,是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降低为原则,利用农用地分等折算的成果和方法,将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与占用耕地的等级挂钩,实现耕地数量和质量的平衡。考虑到我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要求,以及耕地后备资源的有限性,应立足于提高补充耕地水平达到占用耕地水平,实现“占一补一”,不宜主张以增加补充耕地数量来抵消质量,即“以多补少”;现阶段,为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耕地数量不减少,不得以补充高等级耕地为由减少补充耕地数量,即“以质抵量”。按等级进行补充耕地数量质量转换,要以“取一补一”为基础,提高补充耕地等级;受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补充耕地等级达不到占用耕地等级的,必须按等级折算补充耕地面积。

重庆概况1

重庆位于中国西南部,四川盆地东部(e 105 17′~ 10 11′,N28 10′~ 32 13。重庆是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和西南的交通枢纽,东与湖北省、湖南省接壤,南与贵州省接壤,西北与四川省接壤,北与陕西省接壤。市* * *辖15个区,4个县级市,21个县,总面积82400 km2。1997以来,重庆社会经济发展迅速。2004年末,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665.39亿元,比2003年增长12.2%,绝对数是1997的2.3倍。重庆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夏热冬暖、光热同季、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湿润多云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8.9℃,年总降雨量1025.0mm;区内地形起伏较大,平均海拔400m,相对高差2800m以上,境内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风景优美,旅游发达。

根据2004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全市农用地为104160300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441%,其中耕地面积为3431.1300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7.80%;林地48769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9.53%;园地面积331.42万亩,占总用地面积的2.69%;草地357.0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89%;其他农用地为14195000亩,占总用地面积的0.50%。农业耕地高度开发,农、林、牧、副产品充分发展。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和商品猪肉生产基地。

2 .按品位转化研究技术路线

用标准粮食产量利用指数计算等级转换系数,能更好地反映不同质量农用地粮食生产能力的差异。因为标准粮食产量反映的是农用地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所以利用指标是最优经济条件下不同利用方式和水平的粮食生产能力。因此,标准粮产量利用指数更符合将补充耕地数量和质量转化为等级的目的和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意义。具体研究技术路线和方法如下(图1)。

(1)划分二级区,选取典型县将重庆划分为四个二级区,每个二级区按照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相似的原则选取一个典型县;

(2)在农用地分等规程的指导下,对四个典型县的农用地进行分等,确定不同地块(分等单元)的利用分类;

(3)计算标准粮食产量。以农用地分等中使用的标准粮食产出率系数(β)为换算系数,计算四个典型县的标准粮食产量。

(4)建立农用地利用指数、利用指数与粮食生产能力的对应关系;

(5)制定标准粮食产量-利用率转换系数表。

图1等级转换研究技术路线

3研究过程和方法

3.1选择典型县

重庆市农用地分等分为四个二级区,初步实现了全市分等成果的平衡,全市分等为12用途。在综合分析重庆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的基础上,对重庆市农用地分等的相关指标和参数进行了分析研究,并结合专家咨询,在四个二级区选取了典型县:大足县、梁平县市和重庆市。由于四个试点县的农用地分等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为了检验在试点县基础上建立的农用地分等体系是否适用于非试点县,在选取的典型县中,除大足县外,其他三个典型县均为农用地分等非试点县(图2)。

图2等效转换后的重庆市典型县域区位分布示意图。

3.2调查样本点的选择

在选取四个典型县的实地调查样点时,选取不同的指标区和不同的海拔高度来代表村庄。包括不同土壤类型的村庄;考虑到离城市不同距离的村庄;覆盖自然质量指数和利用指数最高和最低,以及不同自然等级和利用等级的村庄。根据四县农用地分等成果,提取典型村分类图的自然属性数据、利用系数数据、自然质量指数、利用指数和利用分类数据。

3.3利用等的划分

总结了4个典型县农用地分等成果的利用指数,按照100的分值区间划分为12个等级。大足县的利用等级从1到12不等。,面积分布最大的为7,其次为6。梁平县的利用等级分布在3 ~ 12等。,而且最大的区域分布是8,其次是9。彭水县利用等级分布在1 ~ 11等。,面积分布最大的为5,其次为4,以此类推。巫溪县的利用等级分布在1 ~ 12等。,面积分布最大的为4,其次为5。

3.4标准粮产量利用指数回归分析

通过β系数的转换,将调查得到的不同作物产量转换为与农用地分等中采用的标准耕作制度一致的作物产量。然后换算成水稻作为基准作物的标准粮食产量。根据实地调查数据,每个调查样点对应一个利用指数和标准粮食产量,建立调查样点的标准粮食产量与利用指数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分析情况如图3所示。

典型县标准粮食产量利用的等指数回归分析。

因为本次等级转换研究中各典型县的调查点数量占各典型县分类单元地图点的5%以上;在空间分布上,涵盖了不同的地形、地貌,不同的自然等级和利用等级。因此,由这些测点的标准粮食产量和利用率指标建立的回归分析适用于各自的典型县;农用地分等中,同一二级区使用相同的分类参数,根据四个典型县的调查样本建立的回归方程适用于各自的二级区。

由于重庆市农用地分等指标是建立在四个典型县即四个二级区之间可比性的基础上,在全市标准样地的控制下,回归分析得到的线性方程在全市具有普遍适用性,这就是重庆市标准粮食产量-利用指数的换算公式:

y=6.68 x-875.43

其中y是标准谷物产量,单位为kg/hm2,是利用指数。

3.5利用等标谷物产量的对应关系

通过对实地调查样本逐一分类,计算出4个典型县调查样本的利用等级与标准粮食产量的对应关系。各利用等级的平均利用指数由纳入利用等级的所有野外调查样本的面积加权平均法计算,将平均利用指数代入回归方程计算标准粮食产量。计算结果见表1。

表1调查样点农用地分等与标准粮食产量的对应关系。

4.制定转换系数表。

将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转化为等级,是有效解决当前补充耕地质量问题,确保补充耕地与占用耕地数量和质量相当的必要手段;是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举措。因此,在按等级折算补充耕地数量和质量的研究中,必须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基础进行折算,即根据各利用等级对应的标准粮食产量计算等级折算系数,等级折算系数按以下公式计算:

Kij=Qi/ Qj

式中:I、J为农用地转用等级序号,其中I级高于J级;Kij是第I位到第J位的换算系数;Qi和Qj是I和J处的标准粮食产量,这个产量是用等指数把相应的等级带入回归方程Y = 6.68X-875.43得到的。

根据上述换算系数的计算方法,重庆市各等级的换算系数见表2。

表2重庆市按等级换算系数表

通过咨询重庆市农业局专家和分析统计数据,基于一般耕作水平,重庆市最高产量约为750公斤/亩,最低产量约为250公斤/亩,因此简单计算的最大折算系数接近3,因此本项目得到的最大等级折算系数是合理的,符合重庆市的实际情况。

5结论和讨论

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按等级折算,就是将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与占用耕地的等级挂钩,利用农用地分等的成果和方法进行折算,实现耕地数量和质量的“一对一”。通过这项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农用地利用可以反映不同质量农用地的差异及其粮食生产能力,农用地利用按等级折算与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意义是一致的。

(2)重庆市农用地最高等级与最低等级之间的换算系数为2.92,适合重庆市的实际情况。

(3)重庆市农用地转用是以50kg粮食生产能力为基础的,可操作性强。

(4)通过本研究,为重庆市实施严格的土地管理、土地开发整理和基本农田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依据。

参考

张。农用地分等的计算环节及应注意的几个关键参数?国土资源,2005,(2): 18 ~ 22

王洪波,徐伟,霍喜良,等。农用地分等中土壤有效系数的计算方法及应用。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2,(4): 18 ~ 22。

赵安,等. FAO-AEZ法计算气候生产潜力的模型及应用[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98,(4): 528 ~ 533。

沈,人。实施土地整理促进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5,26 (4): 14 ~ 17。

朱庆,李如海,王黎明,等。江苏沿江地区农用地资源质量评价研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14(2):188 ~ 193。

王秋香。广东省农用地分等中的技术问题[J].中国土地科学,2005,(3): 49 ~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