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哪些「威海式过马路」的经历?
刚从大学来北京的时候,很不习惯过马路。我看到行人绿灯后一直往前走,却被突然冲出来的车吓了一跳。那一刻我内心的想法和司机内心的想法应该是一样的:这个人真蠢!
原因是我习惯了威海的红绿灯,但是刚到北京的时候不习惯。一开始我以为是因为北京大城市的红绿灯规则不一样。后来发现只有威海的红绿灯系统是独立的,和国家规定不一样。
在威海,机动车红绿灯通常分别在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变绿。在此期间,行人和非机动车的红绿灯一直是红色的,也就是说只有机动车可以通行;之后所有机动车的红绿灯都会变红灯,四个方向的机动车都不能行驶,包括右转车辆。然后,四个方向的行人和非机动车的红绿灯全部变绿,四个方向的行人一起过马路。
这也是我刚到北京不习惯的原因,因为在威海,行人一旦绿灯过马路,任何机动车都不会左转或右转。
但随着近年来人口和机动车的增加,威海的道路交通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路口取消了这种“老旧”的形式。现在只有威海下辖的一些县级市的部分街道可以看到这个红绿灯。
身在烟台,人去威海是常事。“威海式过马路”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行人的安全。作为山东省唯一实行“人车分流”的城市,机动车交通与行人交通完全分离。这种过马路的方式已经成为威海人出行的好习惯。据相关报道,实施20多年来,威海市区路口从未发生一起致人死亡的交通事故。这与“中国式过马路”形成鲜明对比。是不是其他城市的人不够文明?
曾几何时,中国各大城市无论红绿灯,都聚集了足够多的人离开,尤其是行人流量大的路口。这种所谓的“中国式过马路”并不能完全体现一个文明国家应有的现象,更何况这种过马路方式的危险性。因此,大多数去过威海的人对“威海式过马路”持相当肯定的态度,很多人甚至建议在全国推广这种过马路方式。但实际上这种方式在国内除威海以外的其他城市意义不大。
威海1987才升级为地级市。到2017年,威海总人口近300万,而市中心的环翠区和文登区人口加起来超过100万,总车流量和人流量都比较低,所以威海的交通远没有其他大城市拥堵。
在一二线城市,一旦车流量、人流量大了,这种控制方式效率低。人流量大的时候,行人专用的位置人满为患,必然导致拖沓,占用机动车绿灯时间。车流量多了,机动车在路口的通行时间过长,必然导致长时间、大面积的拥堵,尤其是早晚高峰时段。
事实上,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道路拥堵已经成为许多大城市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高效通行,充分保证行人安全,是一个全民头脑风暴的话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欢迎指正。。
有一条过马路的路叫威海路。刚到威海的时候,是2005年。昆明的路口,行人灯一亮,四面八方的车辆都停了下来。行人可以过马路、过马路或对角过马路。这真的很安全。这样的路口在当时的威海三市一区非常流行,外地人来了都很惊讶。威海人去外地的时候不会过马路。
只是现在,车辆越来越多,车流越来越密集,这种过马路的方式正在慢慢消失。原因是占用时间太多,所以现在很多路口都改成了车和车,外地人没感觉,能让走了几十年的威海人这样走。真的很不习惯,感觉太不安全了。
行人在威海过马路,如果遇到没有红绿灯的斑马线,车子会主动停下来,等待行人通过,对威海印象很好。
刚来威海的时候,感觉这里的司机特别有素质。即使没有红绿灯,他们也主动停下来让行人先行。但是也有一些人抢道。
支持这样过马路。这是对道路使用权的充分尊重。估计设计师见过世面。别的地方我不知道,至少香港有这样一个路口。而且行人绿灯亮的时候,永远不会有右转车辆驶来,也不需要滑稽的斑马线。
在维多利亚工作了20多年,深感威海的交通比其他城市更好,更安全。尤其是这两年,在人行横道引入汽车,人必须先开车。感觉很有人情味。同时,我也看到一些行动不便的人让开后给司机回礼的场景,让人感到温暖。在当今人情冷的时代,看到暖心的一幕,很开心。
闪电过马路,腿脚不好。在威海过马路太难了。
行人是本地的,车是外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