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呈现开放趋势?

(1)强烈的交往欲望当代大学生独特的生活环境和思想氛围,决定了他们的人际交往比中学时期更加广泛、互动、多样。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的渴望比中小学生更迫切。他们努力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学会做人,以期通过交往获得情绪的稳定,保持足够的自尊和自信。大学生积极向上,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他们有充足的时间思考沟通,充满理想情感,注重和谐与融洽。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的渴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这与高年级学习负担较重、与工作接触较密切有关。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兴趣和个性也逐渐固定,从多元化向集中化发展。(二)人际交往的社会性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社会性大大加强。大学生年轻,上进。“初生牛犊不怕虎”是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一代。他们参与社会交往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还可以增加社会财富。中学阶段,大学生专注于高考,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大量的人际交往;进入大学后,他们离开了家,认识和结交了更多的朋友,交流了更多的信息,接受了更多的新思想,与社会的接触比中学时更加频繁和密切,人际交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交往趋势。大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学好高级课程,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做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他们之间的人际交往必须符合这一共同目标,道德规范的调节作用尤为强大。(3)有一些团体或组织已经成为大学生交流的重要校园场所。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参加过社团就意味着没有上过大学。这些群体或组织的形成主要有三个原因:相似吸引、邻近吸引和补偿性吸引。在这些群体中,他们大多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学生之间的友谊能达到道德标准的要求,有相同的兴趣爱好,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也有群体起到了负面作用。交际活动往往是玩乐、娱乐、吃喝。他们无法在学习和思想上互相帮助,无法用集体的道德标准和生活标准来约束自己的行为。(4)交往讲究自力更生,不依赖家庭。大学生的独立意识普遍增强。他们不仅理性思考,判断和处理自己的问题,而且关心社会,批判地接受知识,批判地看待其他事物。他们有强烈的意见和问题,反映了他们的个性。大学生在自我意识和社会关系相互协调的基础上,开始树立自己的人格,支持自己的主张,以独立的人格和态度处理事情,积极独立地开展人际交往活动。这一时期,大学生的志向和抱负是明确的,他们往往不再依赖家庭。而是以一个成年人的视角参与和处理家庭事务,充分体现个人意志和个性,这使得大学生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新事物,更容易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5)社交能力逐渐增强。在交往中注意更温和的方式,停止粗鲁和傲慢,增强自己对社会、对同性、对异性的欣赏,能够适应各种人,接受和包容朋友的不同意见,不要试图刻板地改变他们,从而减少争吵。传播手段的发展使得大学生的人际传播更加方便、快捷、距离更远,传播范围甚至可以扩展到全世界。(六)交流内容的多样性除了专业知识,大学生的交流内容也是频繁而丰富多彩的,涉及文学、艺术、体育、政治、外交、生活、理想、爱情和社会问题。大学生交往频率增加,从偶尔的聚会、互访,到更频繁的聊天、社团活动、聚会、体育活动、娱乐、结伴旅游等群体活动。交流的方式和手段更多了,从原来的互访、交流发展到利用一切现代通讯设备、通讯工具、通讯场所等各种交流手段。现代手段的运用仍然离不开人际交往,但在大学的教研中心,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形式上的东西既能促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又会挫伤部分学生的积极性。(7)交往范围扩大了,但市场经济的发展仍然以同伴为中心,使得人际交往不局限于亲属群体,人际交往的范围也相应扩大。大学生的交往对象从以前的亲人、邻居、成长伙伴,转移到了大学生和其他在社交场合认识的人,其中以同学为主。大学生过着集体生活,交往机会多,生活经历相似,学习任务相同,这就使得大学生的交往对象主要在室友、同学、同乡之间选择,以学习、娱乐、思想交流、情感传递为主。他们较少受社会经验和传统观念的束缚,思想开放而活跃,试图突破现有的交际圈子,不断以新的眼光和标准扩大交际范围,寻求更多更好的伙伴;沟通能力强的同学不仅限于同学。更多的大学生突破了班级、年级的范围,发展成为所有的同级、同系、同校的其他学校和社会上可以认识的同学、朋友,进入各种校园交往环境。不仅同性交往,异性交往也很频繁。(八)部分大学生缺乏沟通技巧、沟通机会和环境。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上。他们缺乏良好的沟通环境,沟通能力太差,沟通方式太被动。青年学生不接触社会,其复杂程度绝非菁菁校园所能想象。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各种现实问题,他们开始发现,以前那种以为自己可以完全独立的心态是可笑的,而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因为年轻,更是难以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