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大学。
近年来,大学生回职校的现象逐年增多。据悉,在安徽、山东等省份,大学生“回炉”上职校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不少职校甚至开设了“学院班”。
就业市场上有这样一个笑话:“本科生满大街跑,技术工人无处找”。真的是这样吗?为什么技校生会成为企业眼中的“香饽饽”?
大学生刚走出象牙塔进技校?
目前国内教育分两条线,一条是教育部门的学科教育,一条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职业技能教育。
自从1999,我国高校扩招以来,更多的年轻人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教育部数据显示,2000年至2014年,高校招生年均增长率为10.7%,录取率从59%提高到74.33%,是1978的12.3倍。
每10万人口平均在校大学生人数增长了3倍多,毕业生占当年新增城镇人口的比重由12.86%提高到61.62%。到2016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765万人。
2000年至2009年高等院校学生人数(万)
随着每年数百万高校毕业生涌向劳动力市场,高校毕业生数量远远超过招聘岗位所带来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
然而,在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市场供求进行分析后发现,市场对具有技术等级和职称的劳动者的需求大于供给。
以重庆市就业局公布的数据为例,从职业分类来看,2016年,重庆市公共人力资源市场技能型岗位多达20.8万个,而高校毕业生求职首选的通用型求职者有3.3万人。
从技能水平来看,14.7%的就业岗位对技术技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市场上没有技术水平或职称的仍是求职主体,技能型人才仍供不应求。
再看另一组数据,中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9年超过95%,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连续3年超过90%。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6接受采访时表示,13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70%以上。
当然,以上数据不足以证明“本科生满大街跑,技术工人无处找”已经成为就业市场的常态。网易研究局认为,与其讨论大学生回技校是否正确,不如关注劳动力市场为什么青睐技校毕业生。
为什么技校生会成为企业的宠儿?
近年来,一些大学生在毕业或工作一段时间后,进入各种职业院校“重塑自我”。一些实用的专业,比如云软件开发、UI设计、动漫游戏设计、电子商务等。,都成了“回炉”大学生最喜欢的方向。
大学毕业生到底为什么回技校?
1.经济发展和体制转型是影响大学生“回炉”的客观原因。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计算机产业和IT产业发展迅速,不断影响着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
当今社会,无论衣食住行,都可以通过网络一键解决。现在,购物购物也有了手机的各种支付功能,而不是现金、银行卡等传统功能。我们学校面向社会需求开设的专业,只是一个符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实用型专业。
而且社会的节约型、创新型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我国产业结构的组合、优化和升级,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迫切需要数千万高技能人才和数亿高素质劳动者。
这为职业技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从而为大学生“回炉”技校提供了客观可能。
2.高等教育结构失衡,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与经济发展脱节。
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许多过去在技能型领域发挥特长的学生涌入研究型高校,使得大学生数量急剧膨胀。
相反,一些有实力的技校很难招到学生,技校的学生少而差,造成新的技能岗位短缺。
此外,有教育人士指出,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严重脱节。竞争新专业的高校基本有几种类型:
首先是学生源钓鱼型。修新专业的目的是为了多招生,所以尽量多修专业。学校特别喜欢投入少、见效快的“软”专业,几本书、几个老师就可以设置,而工程技术、数控机床、机械电子等需要设备、仪器、投入大的“硬”专业一般不“感冒”。
第二种是分散就业压力型。学生集中在几个专业会人为造成就业压力,所以有些学校会拆分专业来减轻压力。
三是历史依赖。主要是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设置一些相关的边缘专业。四是市场化。市场上什么专业热,就去什么专业。
怎样才能培养更多的技术人员?
中国于2015年5月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大力推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正如李总理所强调的,中国需要“动手能力强、服务能力强的人才”,让“中国制造”更加“优质制造”和“精细制造”。
我校自1988建校以来,一直密切关注市场动向,分析市场趋势,进而开设市场需要的专业,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让我们的学生“好工作,好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