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评论1100字大学
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论语》就像沙漠中的一片绿洲,滋润着我们的精神世界,让我们的心平静下来,在炎炎夏日里收获一丝清凉。这就是经典的力量,它能潜移默化的塑造我们的性格,让我们更平和的对待工作中的压力,把它变成动力。
作为一名实习生,在公司总部人力资源部实习期间感触良多。首先,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公司快速紧张的工作节奏。从公司领导到每一位同事,都在为同一个目标“振兴华北”而奋斗。虽然我们的同事很累,但他们充满信心。这种信心是对公司跨越式发展的信心,是对美好幸福生活的信心。
其次,大家每天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还坚持学习,我深感震惊。该局副总经理、华北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程曾在加强总部机关作风建设会议上指出:勤学无止境。在强调对标和开放学习的同时,程强调“系统和部门要互相学习,年轻人要向老同志学习,老同志也要互相学习。学习氛围一定要建立起来。”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公司很多优秀的同事都是我的榜样。我要向标杆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告诉你,要想把事情做好,就要做好准备。公司组织的学习活动,如“学者大讲堂”、经验交流分享会等,虽然与你现在的工作没有直接关系,“短期收益”不明显,但久而久之,你会获得“长期收益”。
《论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你想读好这本书,你必须学会使用这个句子。在日常工作学习中,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做一个有思想的员工,做一个善解人意的员工。这样,更有利于你的快速成长和进步。
于丹老师说:“《论语》的精髓就是告诉每个人如何过自己内心需要的幸福生活。”尽管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很大,但只要我们坚持读经,在生活中不断践行“忠恕之道”,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最基本的做人做事原则,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热心帮助大家,提升自己,尊重他人,那么无论外界的变化多么复杂,我们都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快乐。
《论语》最让人感动的是它的人文情怀。孔子是一个讲孝道的人。子曰:“必知父母之年。一个是开心,一个是害怕。”如果问你知不知道父母的年龄,我相信不是每个人都能脱口而出,父母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变老。“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不留。”太忙从来都不是借口。不要找借口,不要留下遗憾。放下手头的事,给父母发个信息,打个电话,聊聊家人。
《论语》点评1100字《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弟子平日的一些言行记录而成的书。其中,孔子的言论和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甚至出现了一个特殊的学派:儒家。
孔子没有留下任何可以完全证明是他写的著作。我们知道他的思想,只能从《论语》中寻找线索,可见此书的史料价值。
《论语》中有很多关于孔子礼、仁、柔的文字,也有很多关于名人的评论。但是我觉得我们读《论语》的时候,应该把重点放在孔子以一个老师的口吻说的话上,这样才能像他通过时间教给我们的那样去理解事情。而且在这些话里,孔子提倡的大部分都是普通人能做的,是有益的。为什么不试试呢?
比如整本书第一章,孔子就说:“不如时时学,不是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们不知道,但他们不在乎。难道不是君子吗?”这是我最喜欢的章节之一。
分为三句话。我觉得第一句话其实是在倡导不要死记硬背的看书,就是要学习知识和道理。时不时练习一下,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的确,我尝试过几次,印象最深的一次是用我刚学会的简单操作,快速帮助父亲对照长长的收款单完成支票。我真的很开心。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觉得是劝我们珍惜和我们志趣相投的人,因为我们可以从对方身上获得快乐;如果有朋友从远方来看望他,他会感到高兴,因为他知道朋友关心和珍惜自己。也许,有朋自远方来,古人会比今人感到幸福,因为与朋友的每一次相聚和离别,都可能是最后一次相聚和离别,交通不便是他们最大的敌人。在我生活的四川省,古人曾说:蜀道难通,难于上青天!
“人们不知道,但他们不在乎。难道不是君子吗?”我觉得是劝我们不要太在意别人对我们的看法。他们诋毁自己,大概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的真实动机,不了解自己,不恶意伤人。如果是这样,那就没必要生气。为什么一定要让别人了解自己?孔子提到了对一个“君子”(我想是指道德高尚的人)的一些要求。也就是说“人不知道,但也不在乎。”
纵观《论语》,孔子多次提到对君子的要求,但每次都不一样。有时,为了突出君子的高尚,孔子把君子比作“小人”(我想是指道德较低的人),如:“君子为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我想,虽然我们已经是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用《论语》中君子的道德标准来规范自己,努力做一个现代的“君子”。
从《论语》中可以推导出很多东西,古汉语中讲的道理也能让我们思考很久。我只是尽力写出了对《论语》一章的片面理解。已经有一些字了,说明整个《论语》和孔子的学问是如此的博大精深,很难理解透彻。孔子的弟子子贡也说:“比兴墙比肩,可见宅之善。”主人的墙有好几道,但是你不能从门进去。看不到祠堂之美,看不到百官之富。得到门的都是寡妇。"
读了《论语》,刚上高中,1100字。对各种新奇的选修课充满了好奇。看到一个国学科目,不知道是教什么的。直到我发了一本书《论语》,才恍然大悟,这是中国古典!
其实我接触《论语》很久了。小时候我妈听说读论语很有益,就买了一本来读。那时候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读什么。我只是继续读下去,感觉很顺畅。每天半小时,读着读着,你就熟悉了。又看了一遍论语,感触颇深,于是写了这篇作文。
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很多困惑,觉得生活中有太多的不如意和烦恼。可能是因为我们总是看不清事物的本质,内心不够开放。《论语》可以让我们的心平静下来,理解生活,看透一切,不再为生活中的小事烦恼。
儒家思想在历史上曾经盛极一时,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其成为当时的正统思想。但新文化运动时,有人高喊“打倒孔家店”,对儒家思想打击很大。现在,我们拿起了《论语》,因为在物质现代化的追求中,保持一颗宁静致远的心,一颗高尚的心,一颗不因外物而浮躁的心,太重要了;我们又拿起了《论语》,因为它对人生、对道的分析是如此精妙,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论语》告诉我们的知识,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我们如何坦然对待一切,过自己内心需要的幸福生活。也许我们不需要一下子感受到《论语》带来的进步,就能获得内心的平静,这就足够了。《论语》的作用不会马上发挥出来,但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有什么比心态平和更重要?只有静下心来,才能做出理性的判断和正确的选择。
既然作为学生,自然最注重学习,那我不妨说说《论语》中关于学习的部分!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学而不厌,教而不厌”,“你知道的就是你知道的,你不知道的就是你不知道的”,“好学而求知,不耻下问”,“有三人行,必有我师”。言语间是多么谦虚踏实的态度啊!对学习的热爱、尊重和敬畏早已得到充分体现。我不禁感叹古代人对待学习的认真态度。我们现在的学习生活不就是这样吗?只有热爱学习的人,才能学得更深入;只有害怕学习的人,才能学得更加认真细致。只有用最谦卑最认真的心对待学习,学习才会回报我们,让我们掌握知识,沉浸在学习的快乐中。
《论语》带给我们的感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完的,也不是普通的文字所能表达的。那种深刻的人生哲学早已深入我们的内心。抽点时间出来,在明媚的阳光下认真读读论语,读读人生的味道...
读《论语》有1100字:“好礼者,民易使之。”
——《论语·贤文》
这段话出自《论语》第十四问,意思是孔子说“君若喜礼,民则易驱易管。”
本文谈的是儒家五常中的礼仪,即仁、义、礼、智、信,这是儒家重要的道德项目。仪式分为几个方面:
第一,礼是一种形而上的价值,即正义与天道。横渠先生说,“业主有理”,礼是永恒之道。因为玄学的东西太深奥了,一般人理解不了。《论语》云:“孔子之文章可得而闻,孔子之言与天之性不可得而闻。“因此,每一种形而上的价值都必须有一个载体在世界上得以实现。
其次,是礼在世间的具体实施,即礼制度的规范和礼乐教育,是一套复杂而完善的规范和社会制度。通过对百姓的礼乐教育,让他们有信仰,有敬畏,遵守礼仪制度,坚守立场,明辨是非,有尊严地对待他人。所以荀子说,“诸子等级平等,年龄不同,富贵不同。”
最后,礼貌是一些常见的礼仪。礼仪是文明的象征,是文明的外在形式,是有序社会的重要元素。所以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被称为礼仪之邦。
礼是中华文明的基础,中华文明是礼乐文明。礼也是良好社会的基础,所以《礼记》说,“礼为天地之序”。一个国家要想治理好,应该从礼乐入手。所以《孝经》上说:“以礼治民,不善也。”
人民是国家的基础。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太宗曰:“君如舟,民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个国家的君主如果尊重礼乐,人民就会通情达理,尽心尽力,在与人交往中遵循礼仪制度,不会逾越。“各就其位”,人民就会有一种自治,社会就会上下有序,等级不同,等级不同,形成良好的秩序。治国只要“龚正南”。
反之,君王不以礼乐治天下,社会就会失序,人民没有一个判断是非的标准,就无法治理好国家。比如知名的法制社会,通过制定强硬的法律制度来强制管理,具有“统一”的精神。表面上是公平的,天子与庶人同罪,实际上极不公平。因为法律虽然平等,但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有的人贵,有的人贱;有些人聪明,有些人愚蠢。比如一个穷人和富人打官司,穷人请不起好律师,而富人可以用最好的律师打穷人。这就导致了法律被能人玩了。礼制不同,精神也不同,从而使社会有序。
“人好造”就是人会好驾驭,好管理。因为人民能理解,有信仰,能自治,所以好管理。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礼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性。礼是治国之本,但如今礼崩乐坏,社会失序。复兴中华文明和儒家文化,必须从礼乐、礼乐制度、教化民众入手。如此,天下太平,国家有序,社会和谐,百姓无讼。这是礼带来的社会效应,也是现在复兴礼乐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