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讲座评估记录

开展听课评价,作为大学教师,要做好听课记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向别人学习,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多比较,多反思,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下面是我整理大学听课评价记录的范文。欢迎阅读!

大学演讲实录:第一部分

20xx 165438+10月28日,参加了学校的“双高”班级活动。上课的老师是国际贸易的温怀德老师,商品专业。这个讲座给了我很多启发。现在我就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谈谈我的体会。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产品生命周期和规模经济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

首先,我被精心的备课和新颖的设计所震惊。讲课中经常会看到老师们独特的教学设计,通过对比中国、美国、西欧、日本产品生命周期的异同来介绍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更加生动,抓住了学生的兴趣。

第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由于在演讲厅上课,学生人数相对较多。但文老师仍在不断引导学生互动,参与课堂教学,值得学习。

第三,注重反复强调重点。在谈到产品生命周期的五个阶段时,温老师从新产品的产生、成长、成熟、标准化、创新过撤五个阶段反复强调顺序性和阶段性原则。让学生在反复潜移默化中加强理解和记忆。

第四,丰富的专业背景知识是最大的魅力。从文老师的课上不难发现,他的专业背景和基本功其实是相当扎实的。就昨天课的内容安排来说,文老师对相关知识的研究其实是比较深入的。既能讲解国内外的发展历程,又能向学生展示理论联系实际,更加生动形象。

从昨天的讲座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我希望我能借鉴文老师在课堂上的优点,并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向别人学习,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多比较,多反思,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双高”教师。

大学考勤记录第二部分

165438+10月15在学校的精心安排下,我们有幸观摩了南京晓庄学院莫愁校区两位老师的语文课。他们讲得非常精彩,我观察这两节课受益匪浅。以下是我观察后的体会和收获。

首先,我觉得这两位老师提前精心设计了课堂教学,他们是有备而来的。教学设计是教师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按照教学规律系统地规划教学活动的过程。从这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来看,感觉他们的准备还是挺充分的。教外国学生的方法和教中国学生的方法有本质的区别。老师不能照搬他们教中国学生的东西来教外国学生。他们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有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两位老师都注重教学导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很热烈,互动效果很好。引人注目的开场白和活动设计,既有趣又有启发性,不仅引人入胜,而且发人深省。一个好的导入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有学习兴趣,觉得课堂有趣。汉语口语是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个难点。如果克服了这个障碍,将有利于他们今后的汉语学习。所以在这两位老师的课上,口语练习和听力练习占了非常大的比重。在上课的过程中,老师会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表演不同的场景和对话,并给予鼓励和纠正。这种方法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这两位老师在教学态度上非常自然大方,对学生非常友好,把学生和自己平等看待,没有传统老师那种高高在上的感觉。我认为这很重要。只有平等地对待学生,学生才能靠近你,喜欢你,从而喜欢上你的课,教学效果才会格外出彩。特别是对于外国学生,他们非常重视与老师的平等关系。

以上是南京晓庄学院莫愁校区两位老师课后的感受。我会把学到的方法记在心里,运用到实践中去。

大学演讲实录:第三部分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听老教师的课,学习教学工作,是我获得直接教学经验的重要途径之一。多听,多看,多思考,多总结才能收获更多。在听课的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

一、上课应注意的问题

1)课前充分准备,遵守上课顺序。

俗话说“只有比较才能进步”。怎么才能做比较呢?这就需要你在上课前自己备课。的确,我在听课的过程中也有过这样的经历。直到备课的时候我才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这样就可以带着去上课,这样上课才会有针对性,听起来更好。除此之外,还应该在上课前了解课程和时段,尽量在上课铃响前坐在教室里。

2)上课时善于思考。

“听课是用脑袋和问题听,不是用笔。”单纯的记录别人教的全过程,只能说是一种工作的重复,因为没有经过我们自己的头脑“加工”仍然是别人的东西,我们所学的只是一点皮毛。真正的核心需要我们去思考,去比较,才能挖掘出来。

3)课后主动与指导老师交流。

一是礼貌,二是提问的好机会。我认真听课的时候,脑子里经常会有几个问号:“老师为什么这么说?”"老师选择这种材料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教科书?”这些问题可以通过课后和老师沟通来解决。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理念。通过深入的交流,常常觉得豁然开朗,不至于停留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尴尬状态。有时候我会在交流中获得一些额外的收获。俗话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交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4)选择性听课,切忌盲目听课。

选择上课的老师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体现在师资的选择上。所谓“姜还是老的辣”,这个“老”不能简单理解为年龄上的老,更多的是指老教。优秀的老教师往往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们有更多的东西可以借鉴。听优秀的老师,不等于只听老老师。

一些年轻老师在课堂上也很优秀。他们上课的热情和一些新的教学方法让我们学起来更轻松。在这里,我模仿孔子的一句话,简单来说就是“择其善而从之”!

第二个方面体现在听的题材选择上。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教学特点。多听不等于多听。你应该听所有科目。每一门学科的不同特点导致了其教学特点和教学模式的诸多差异。理科看重逻辑和严谨,文科看重辩证思维和杂糅。对我来说,我教的科目是计算机。除了电脑课,我还会听一些设计类的课程,从中可以学到一种适合自己的方式。其他人有选择地听。

第三个方面是时间的选择。多听不等于经常听。听课次数过多,留给自己思考和总结的时间不足。如此简单的输入,看似容量很大,却很少内化自己的知识。

二、课后的教学感悟

首先,教师的语言要有艺术魅力。听了这么多课,我发现了一个共同的特点。当一个老师的语言更有吸引力时,他的课堂就会更活跃,学生也会更积极,教学效果也会更好。其实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诠释好,谁就能抓住学生的心。有时类似的比喻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体现语言的真正魅力。文字是死的,但教师的思维是活的,教师的情感是灵动的。只要他们愿意花时间,死字也会活。我们不想达到妙语连珠的境界,但作为老师,也不能吝啬一两句经典的话。“经典”往往让一堂课变得有声有色。

其次,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知识生成过程。新课程强调知识的生成。学生的知识生成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的,教师拒绝完全靠自己,要求学生有更多的主体性。要做到这一点,学生的思维起了很大的作用。老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老师应该给学生留足够的时间思考。老师千万不要因为时间而自问自答,让设计的问题形同虚设,没有应有的效果。如果用现成的知识“贩卖”或灌输来代替知识的生成,那么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就是死的,或者说是半死不活的,它扼杀了学生锻炼思维的机会。此外,为了解决教材难的问题,体现回归生活的原则,新课程的教学也提倡“内容活动,活动内容”的教学模式。的确,很多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尝试过活动教学。但从很多教学观察中,我发现有些老师在设计活动时,往往只考虑“我应该怎么教”,而忽略了“学生应该怎么学”的问题。其实作为老师,引导作用是应该充分发挥的,但引导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学生。通过这种指导,学生可以学会自己学习、探索和建构知识,从而实现知识的有效生成。

以上是我在讲座中的一些体会和看法。通过多次观察不同老师的教学活动,我获得了很多直接的教学经验,也看到了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同时,我也提出了很多问题给自己思考,我该如何有效的引导学生?怎么表达才能让学生看得懂?如何让学生喜欢上我的课?听课观摩是为了向别人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相信这些收获会让我受益匪浅。

& gt& gt& gt下一页,还有更精彩的“大学讲课评价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