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大学生的待机族意味着什么

95后大学生待机族是什么意思?95后大学生备用家庭形成的原因

八月的招聘市场和中国大部分城市的天气一样火热。虽然距离毕业季已经过去了近两个月,很多求职者都拿到了心仪岗位的录取通知书,但在招聘会现场,仍然有很多毕业生穿梭在公司展位之间...

与忙着投简历、面试的毕业生不同,有这样一群“待命族”。毕业后,他们给自己几个月到一年的时间来选择学习、志愿服务、实习或规划未来。

这种做法被称为“慢就业”。记者采访发现,当90后甚至90后的大学毕业生成为求职季的主力军,“慢就业”的理念正在被逐渐接受和践行,“慢就业”成为一种新的“冷思考”。然而,在一些被动“慢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中,存在着许多隐忧,如自身职业定位的偏差、专业与职场需求的不匹配、网络虚假信息导致的错误求职选择等。

定位偏差,专业脱节,被骗:

被动“慢就业”有多重隐忧。

记者发现,大学毕业生选择“慢就业”的原因很多。除了希望自己至少能有几个月的时间充实自己,规划未来,也有毕业生因为打算将来考公务员,出国留学而暂缓就业。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毕业生的“慢就业”行为是“被迫为之”。

今年,阎肃参与了部分大学生的就业和档案派遣工作。他发现,一些人因为需要参加公务员考试或出国深造而暂停就业或选择不工作。“但也有很多学生因为对就业困难预测不足或职业定位偏差而找不到工作。”

还有就是专业之间的“冷热不均”导致部分学生暂缓就业。《2017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从整体来看,以本科毕业生为例,软件工程、网络工程、通信工程连续三年成为招聘市场上的热门专业,而音乐表演、美术等专业也连续三年成为失业率较大、综合就业率、薪酬和就业满意度较低的“红牌专业”。

“‘慢就业’背后应该看到的问题是,部分专业设置与当今职场需求不匹配,很多专业设置已经过时,不利于毕业生的长远发展。”齐威说,“除了需要社会对‘慢就业’多一些宽容,很多学校也要及时评估专业,更新教学内容,重视专业技能培养和能力建设,减少被动‘慢就业’的发生。”

一些大学毕业生因为被网络虚假信息蒙蔽,做出错误的求职选择,被迫“慢就业”。记者发现,国内招聘市场混乱,有学生反映大量诈骗公司在网站、手机应用上招聘应届毕业生。大学生社会经验少,急于马上就业,非常容易因为受骗而耽误就业进程。

“慢就业”的隐忧不仅体现在以上几个方面,长期的“慢就业”还可能养成求职惯性。生活在浙江的吴悠自称是最早的90后之一。在她眼里,“慢就业”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这种现象在我毕业的时候就开始出现了。”吴悠说,“但不急着就业不应该等于不就业。”

“今天在我们身边发展得比较好的同学,大部分都不是毕业后选择做‘待定’的同学,而是那些毕业前就制定好计划并马上付诸行动的同学。”吴悠说,“通向未来的路必须在实践中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