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经历,南怀瑾
民国二十四年(1935),17岁的南与堂妹结婚,生下长子南顺全。同年离开温州,到浙江省武术博物馆学习武术。毕业于浙江民族艺术学院武术培训师专题课程第二期,中央军事学院政治研究班第十期,毕业于金陵大学研究院社会福利系,获得武术指导员资格。
民国二十五年(1936),南回家过暑假,他的妻子后来给他生了第二个儿子南孝顺。
民国26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后,20岁的南只身入川,参军并考入中央军事学院第十届政治研究班。毕业后回蜀任教,进入中央军校军官教育队。
民国二十八年(1939),南被任命为梁山垦荒公司总经理兼地方自卫团总司令,定居戍边。后来,他被调回军校当政治指导员。其间,我为了服务大众,潜心佛经,在花溪坝金陵大学学习社会福利。
民国三十一年(1942),南辞去中央军事学院教导员,弃灵岩寺于银关县(今都江堰市),结识青城派剑术大师。后来,南悄悄离开成都,躲到峨眉山顶峰的大平寺,闭门修行,游历康藏。
民国三十二年(1943)春,南与相识,相约之后,又是一年之交。佛教高僧徐云老僧来到重庆主持法会,护国止灾。当闭关锁国时,和南赴渝,邀请老僧许云回到成都灵岩寺,成立维摩精舍传法。南怀瑾跟随左右,于是拜门墙,成为维摩精舍的第一个弟子,致力于禅修和禅定。
民国三十四年(1945),南怀瑾到四川、西康、西藏等地,游历各种宗教。期间,为了学习,他闭门造车,在峨眉山中心大平寺修行三年。之后的一段时间,南怀瑾抱着修行的态度到处寻找老师,不断吸收中间的各种知识,逐渐形成了他对儒释道的看法。
民国三十六年(1947)回到乐清老家,不久隐退于杭州三天竺之间。后来在江西庐山天池寺附近被清理。1955年,南在一个尴尬的境地,出了一本书《禅海的思辨》,但是一本也卖不出去。不久,他家搬到台北龙泉街,住在喧闹的菜市场附近。在这里,南·怀瑾常年用右手写书,左手抱着小儿子,双脚不停地推着摇篮,防止婴儿啼哭。陷入困境的南·怀瑾发明了词语来充饥。他凭着惊人的记忆力,完成了《楞严经义释》和《楞伽经义释》两部巨著,却堆在书店的角落里,很少有人买。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台湾省正式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引发民众强烈的文化怀旧情绪。1960年,胡适读完《释冷言大义》后表示赞同,南怀瑾渐为人知,弟子多了,受蒋介石和蒋经国之邀,在台海省三军总部巡回讲学。
1976年,南出版了在中国文化界广为流传的言论集《论语》。
1994 2月11,南普陀寺禅堂落成之际,南应苗湛之邀来到厦门南普陀寺,进行南普陀七日——生命科学与禅修的讲座。此次活动是南以现代科学精神结合传统佛教禅宗七祖的形式进行的一次实践。在为期七天的禅修中,南亲自讲解了禅修的精髓,并指导所有学员练习禅修。他还分享了自己一生的经历和经验。他的《南禅七日》视频至今在网上广为流传。1945,出藏后去昆明,先后在云南大学、四川大学讲学。
1949年春赴台湾,先后受聘于中国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国立程池大学讲学。
1949年2月,当南刚到台湾省时,他遇到一个小旅馆失火。来自吉林长春的女孩杨成为收留的难民之一。后来,他们结婚了。婚后,南迫于生计,与温州老乡做海运生意,于是三条船组成了“一利行”公司。国民党从舟山撤退时,占领了亿利行公司的船。一夜之间,南·怀瑾失去了所有的钱,负债累累。两个女人两个儿子相继出生,不得不住在基隆海边的一条陋巷里,挤在一间漏月不关门的小屋子里。
1963年,中国文化大学创办人聘请南为教授,并担任礼乐学院院长。南·怀瑾接受了教授聘书,但附加条件是他不去学校上课,研究生在他家上课。随后,南在辅仁大学开设了易经课程,结果学生人数增加了很多,其中大部分都是日后台湾省的政要、文化界和金融界人士。
1969年,南创办了“东西精华会”,后创办了“老古文化企业公司”、什邡禅林、什邡丛林书院。
1971年,创办了《人文世界》杂志。
1984年,南为避灾于1985年移居美国,在弗吉尼亚州建立“东西学院”。1983王声被蒋经国解雇,刘少康的办公室被解散。王声曾与南学佛,因此据报道怀疑南可能成为台湾省新政部门的新领导人。
1988年,南返港定居。在此期间,时任温州市委书记的董登门拜访,希望倡导和推动孙中山《建国方略》中提到的金温铁路。南慷慨地同意成为金温铁路的发起人,开始集资修建中国第一条合资铁路。
1990年,泰顺、文成水灾,南捐资救助灾民,并在温州设立医学科技基金会、农业科技基金会,在厦门为南普陀寺修建禅堂。
1992 6月16日,南亲自为大陆和台湾省的使者起草了《和平* * *经济协商统一建议书》,为两岸和谈奠定了基础。118年10月18日,浙江金温铁路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南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65438+2月18,金温铁路正式开工。
6月1998日,金温铁路通车。通车前夕,南怀瑾本着“功成身退,还路于民”的思路,将股权转让给浙江省和铁道部,金温铁路现归上海铁路局管辖。
2006年后,南怀瑾迁至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庙港,在苏州市吴江区建立了“太湖大学堂”,旨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将其与现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结合,发展认知科学和生命科学研究。后来,他建立了光华奖学金基金会,资助许多中国大学,如北京大学。民国二十年(1931),13岁的南在小学毕业考试中名列最后,只拿到了副学士证书。他的父亲要求学习木雕或去商店当学徒,但南怀瑾拒绝了,所以他不得不在家学习。在三年的自学期间,他的父亲还邀请了叶公枢这位学识渊博、学识渊博的老师来南。
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国民党政府迁至台湾省后,袁焕仙在台湾省讲《楞严经》,聚众讲学传播佛法,创办旧古文化公司,出版佛教经典。南怀瑾居士是袁焕仙居士座下的第一个弟子。
张教授1932出生于湖南湘潭,1962毕业于台湾省立大学哲学研究所。他是台湾省为数不多的国学和佛学专家。青年军206师的萧冰,毕业于台湾省立大学哲学研究所。曾任中国文化大学、中央大学、政工干部学校、警官学校副教授、教授,中国哲学学会总干事,国会机要英文秘书,中国孔子学院名誉副会长,北京中国文化学院导师,贵阳中国文化学院名誉院长,达摩院创始人,达摩出版社出版人,中国文化哲学大师南创办的什邡丛林书院高级研究部主任,南大师50多年的老学生。《南禅七日》是南在厦门南普陀寺为僧人们播放《七禅》时录制的视频名称。把这七天的内容全部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得到教导,提高自己的影像质量。南于1993年在新建成的闽南佛学院禅堂主持了第一期第七次禅修,并重新编排了版本,* * * 265438。《南禅七日》是一个生命科学的实验。
从65438年到0949年,南去了台湾,并在家里设立了一个帐户,教授中国的古籍和经典。台湾之行伊始,他就在台北设立了十万禅林的台北道场、东西精华会、新竹县十万禅林的峨眉道场,教导众生打坐。后来,七天法会在台北、北投、西直、高雄等地举行了多次。出版大量文献,倡导中华文化复兴1966南与台湾当局合作,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倡导伦理道德。与台湾、香港的钱穆、胡适、林语堂、牟宗三、唐君毅等人交流,阐述传统文化。1969南成立中西精粹协会。65438年至0977年,南开始在台湾省创办旧古出版社,并创办旧古文化事业公司、什邡书院等文教机构,传播文史哲佛理论,提高民众文化水平,特别是出版了第一部文学作品《论语》,轰动全岛。
20世纪80年代末,南怀瑾搬到了香港。从65438年到0990年,由于温州水灾,成立了医学与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会。
2004年,南搬到了上海。2006年,太湖大学堂成立。据说曾经有一位命理大师,根据南的生辰八字,得出一个结论:他“身无分文,富如敌国,手无金印,大权在握”。据说南怀瑾有“王者”精神和“恶霸”精神,但他不是真正的王者。其实南怀瑾是一个“王”,常识中的“王”配不上南共,所以我们称之为“素王”或“空王”都不过分。1918、南怀瑾出生于浙江温州乐清,从小接受严格的蒙古族传统教育。到十七岁时,南除了学习儒家四书五经,涉猎百家,还学习文史、书法、诗词音乐、医学占卜、天文历法等学问,从小就是个好学的青年。正应了《论语》中“古之士为己,今之士为人”的说法,南虽然家世深厚,但他的祖母和父母并没有要求这个“南门独子”将来能够出人头地或者富贵荣华。相反,他奶奶对他说“你可以读书,但不要当官”,他爸爸要求很少,只要他能养活自己,安全度过就行。
这些看似普通的导师在南的生活中一直看不起名利和浮华,这应该有积极的影响。后来,当南·怀瑾在壮年时,他能够醒来,这种能力是常人所不能及的。所以,当有人问南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时,南只回答了四个字:“出类拔萃”,意思是“因材施教”。
南怀瑾作为一代宗师,集“论三大宗教,出入百言”于一身,学贯古今,却连一张像样的文凭都没有。更何况曾经有很多国际名校,被南评为名誉教授、博士生导师等荣誉都一一婉拒。南怀瑾笑着说:“我没有被这个欺骗。”。因此,一些所谓受过训练的学者经常借此机会质疑南的著作和学术,有些人还挑毛病。当然,根据朱清时教授的回忆,南能够及时地批评和纠正他文章中的一些“硬伤”。所以鲁迅和南都有一句名言:“愿露真面目者,必有禅心与决心,故假儒不如真妓”。
南·怀瑾一如既往。南在他的书中说,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三种方法:君之道、臣之道和师之道。在古代,在夏商周时期,帝王将相、文人士大夫都有君臣相兼的任务和标榜,但师道超越了以上两者而独立存在,则是在周代中期以后。这里是它明显的“分水岭”,应该是本质意义上的区别。本文从欣赏南学术研究的部分成果入手,论述其实践价值和意义。
自从跟随南重新理解《论语》;让孔子更接近真理,平凡而可爱。《论语》作为孔子与其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口头对话,处理时事的记录,分为上下两部分。几十年前,有人提出《论语》的排列顺序有问题,想请南公、怀瑾、南怀瑾参与重新排序。经过仔细反复的研究,南怀瑾发现不存在订单安排的问题。相反,它的连贯性是“艺术的”,所以它及时制止了一场“闹剧”。在南的自述中,他在十五年中三四次谈到《论语》。南说:“至于孔子学说和《论语》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区,只要不曲解原意,就永远具有坚不可摧、不朽的价值。一个后起之秀,比如好好学习,认真思考,明辨是非,把所学与所做结合起来,一定会得到自证。"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被南称为“粮店”的孔子被推翻后,作为现代中国人,他失去了正确的待人接物之道。根据南的指示,南认为孔家店的败亡其实与其“哥们”有关,而作为“老大”的孔子很委屈。也可以说孔子被“曲解”了几千年,正如如松、陈同富所说:“夫之道在天下,无始无终,无内无外。圣人之言,无非一个,就是圣人仍同道。”
基于此,南通过对《论语》的解读,通过经典与历史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个人的修改,为绝大多数人还原了平凡、可爱、真实的孔子形象。毫无疑问,孔子是道之人,而南对形而上的本体论有着清醒的认识。
孔子对曾子说:“我的道是一贯的”,其实就是说:我除了对本体的理解和运用,一无所有。但曾子对其他弟子说:大师之道只有忠诚和宽恕。因为学生水平不够,只能说具体的理解和练习。比如禅师做的那首诗也是一样的:“永远抹不去,不做尘埃”。正是通过这种比较引语的方法,南简单地展示了《论语》的精神。正如陈同富、南怀瑾所说,“心中用得明,则学之,心中谋同者,将来大有成就,而今日学之。”当然,这句话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知之于物,而后知之。”
从对人、事、物的反应,到对心性的淬炼,直至达到“仁”的境界,后世儒家称之为“天人合一”,南公怀瑾说这是我们中国文化固有的儒家真理。那么儒家的三纲(明德、亲民、至善)和八纲(尊物、知、诚、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悟道,始行善举,终悟真理。八眼等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这八眼是外学的大方向,而儒家的整个核心部分是“心性”之学,甚至在“见心性”之后,才开始修行,是一辈子的事情,所以曾子临终时说:“悟道就够了!余凯寿!面对政局,我浑身颤抖,像面对一个深深的深渊,如履薄冰。现在,然后,我知道如何避免我的丈夫,男孩!”。作为终身学者,南将经典的阅读指导升华为个人“心性”的养成和修养,并将其延伸为对国家、民族和全人类命运的关怀,以此来开创一种新的人文主义格局。这种化险为夷的气度,是普通学者所忽略的核心部分,也是高不可攀的高度。如果没有真正的努力去实践实证主义和“普贤菩萨”的意愿,是不可能的。也正因为如此,他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和思想,构成了儒家学习的基本原则,“内圣外王”。
基于此,南曾谈及“原大学谈”和“孟子绕道”等。完成了对儒学的一系列学术研究,并对内涵和外延进行了反复的比较和探讨,从而保持了其在知识研究中的中心思想;所谓“天高云淡,地平,文王平,世界平”,让读者有一种豁然开朗、豁然开朗的感觉。本来在中国固有的人文领域里,宗教和哲学的信仰和修行方法就已经包含在内了。秦汉以前儒道本来就是一家。包括诸子百家等等,构成了中国人文哲学体系的全部内容。
南说,一个国家一旦灭亡,还可以复兴,但一旦文化衰落,就万劫不复了。中国文化最早的断层发生在秦末之后,但所谓焚书坑儒之罪并不大。关键是西楚霸王放火烧“阿房宫”。直到汉武帝时期,都是断层。后来儒学发展起来,有相当一部分是董仲舒“独尊儒术”之后,经过考证,把汉儒加进去,弃之不用,后来称为汉学的一部分。等到新儒家发展起来的时候,孔子已经被深深地误解了。这种腐败的儒家思想和对“三纲五常”的误解,其特点是“平时静坐,遇事推心置腹,向君王报告”,以“朱、程”为代表的儒家诠释和理学思想,几千年来一直领导着历代王朝。法害久了,自然成为后世败亡的原因;结果好孔子被抬出来“鞭打”。
在南的《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方法和对象因人而异,孔子对教育时机的洞察和把握也是“眼对眼”的、多变的,孔子在日常生活中是活泼的、充满活力的。比如“燕子身生于申申也,死于申申也”,并不像后来的新儒家那样严重无理,以至于把孔子刻画成不食人间烟火。南不带任何个人偏见的阅读指导方法;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证书修改;通过运用经典前后对照、经典与历史相结合的方式,使儒释道三家思想得到充分的比较和交流。这种令人着迷的学习技巧在今天确实创造了一种“说而不做”的新趋势。《论语》,中国现代普通人读了能接受;而继承传统经典的贡献,真的可以和大师鸠摩罗什的功绩相提并论。
南以其独特的智慧、美德和传统文化技艺,为我们打开了通往经典宝库的大门。主要目的无非是让海纳百川,让现代中国人有一个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只要是真实的;它必须看起来普通;也正因为真实平凡,才显得可爱。如果更有助于读者对“心”的理解,其价值和意义会更深。用佛法的真谛践行人生价值,剖析人性的批判与崇高。南怀瑾生前经常感叹自己最怕接触学佛的人;学了一些佛学之后,看到的是满脸的佛脸,满嘴的佛言。南怀瑾曾公开表示,他没有资格被称为佛教徒。从这种谦虚中,我们发现南所担心的,其实是把学佛变成一种“形式和迷信”。
早在20世纪50年代,南在台湾时就写了两本书,分别是《楞严经》和《楞伽经》。后来,南怀瑾自嘲为“二楞子”。早在二十五岁的时候,南怀瑾就坐镇川北大禅师南怀瑾,然后闭关峨眉山大平寺,翻阅大藏经。我立刻去了康藏,拜访了成功人士。应该说,这个时候,我的人生目标和方向已经确立。后来我来到台湾省做海运生意。繁华的时候,每天捧着桌子招待五湖四海的游客。但因为一场灾难,他一夜之间成了孤独的流浪者。这种人生的巨大反差,非但没有压垮南,反而像是“天赐良机”,从此成为杰出的天才,一代宗师。
许多年以后,南曾用一句话讲过这段经历,但对于学习,他只说“一切书都是为了米和粮”。南曾经说过:人生几十年,有得意忘形的,但得意忘形的更惨。的确,一个人如果没有真正的“修养”境界,是很难荣辱与共的。张老师讲到南最困难的时期,大叹:南很穷,到处都是;仿佛全世界都是他的,他很有钱!
他在《冷衍义释及今释》序言中说:“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里,万物都在变化,都在变化,自然之乱也很多。事故毁了一切,所以一切都得从头开始整理。就文化而言,梳理固有文化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真的非常重要。那是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要耐得住荒凉,甘于孤独,在默默无闻中播撒看不见的种子。”什么是大菩萨?毫无疑问,大菩萨是在牺牲自己的全部,以达到众生的觉悟。南·怀瑾说,“世界上所有的知识,从宇宙到无痕,都是为了解决身心生活的问题。
换句话说:一切为了生活的研究。没有对生活和身心生活的研究,就不会有其他知识。“有人说《楞严经》是假经,但南怀瑾以确凿的证据驳斥,使清者自浊,浊者自浊。
南的悲悯和愿意更多地体现在下面这段话里:“生在这个时代,个人经历和世界的动荡真是瞬息万变,常常让人无所适从。整个世界和全人类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恐惧的夹缝中。科学、哲学、宗教,都是在寻求生活的真理,寻求智慧的解放。这本书被翻译成挣扎和贫穷的艰苦岁月。读者若能悟出真智的道理,并从中解脱,这颠倒如梦的人生世界便可升华为真善美的宁静祥和境界,这正是我所愿的香祷。”
《楞严经》中精辟的一句话就在于一句话:“一切念头都是妄想”。南怀瑾在《楞严经大义释》中说:“《楞严经》,在一切佛教和佛学中,显然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宝典,无论是思想、理论,还是修订的方法。中国的知法学者已经把它列为五经十一论的重点,凡是有志于知法的学者都必须熟知。但关注性学的学者也必然会去读,尤其是禅宗,标榜佛心被封,文字不写。自从达摩法师来到东方传法,同时发起了《楞伽经》。所以,可惜的是,无论是谁研究佛法,或真的求修佛法,都不是深入探讨《楞严经》。”大部分学佛的人,更喜欢打坐,念咒或者念佛名,却不知道道理不清,差之千里。所以禅宗有句话:只有你儿子看得见地,没有你儿子走得着。更何况,因为只知道知识而浪费时间和生命,太可惜了。
一肩《禅海之思辨》唤出千年沉浮,碾压大地山川。1973年,南公怀瑾在台写道:“时代动荡,物欲攫取人,世界多元,心灵冷漠。禅宗博大精深,难以求证;我痴迷结痂,寻找风华正茂的衣服和佛珠,又担心魔焰的嚣张,所以不惜说唱作曲斯文。但是,往一个巨大的山谷里扔一滴水,吹得有点多,也要20年,对时代没有帮助。通者,学生,惊谈禅境外,熙熙攘攘学者,欲撼心情,请重铸丝织,望重燃暗室;知旧引新椽,同一个梦。想玄学想疯了,禅不是言,目的是无话不说,花在微笑,仁在多余,衣过沧海,漏加几室。五家七派无非是断其宝,千差万别。何苦明确指出,司所编之作,为无为乎?“正如南朝公爵怀瑾所说,我真正体会到了道。哪里会有这个,那个,那个,还有这种闲置的家具?当很多人盲目摸大象,殊途同归的时候,自然就只是一个“试着写字,对花微笑”的问题了。"
佛教的目的是:让普罗大众知道自己的本来面目,达到“时时自得其乐”的游戏三昧境界;佛教的基础是:基于三的因果和业障之轮中的六大司;悟道的目的是:所有的恶都要做,所有的善都要追求。南怀瑾一生都在演绎和总结儒释道的知识,最终目的是告诉人们,东方有圣人,西方也有圣人,是一个道理。从“平凡”到“高尚”,不存在边际问题。所谓的“更进一步”还是要回到平地上,不能悬在空中。所以,成就“伟大的平凡”才是“最高尚的”;南·怀瑾临终时的这一表现说明了这个真理。所谓“平凡人”,不过是不甘平凡的代名词。人类从来都不缺乏追求真理的热情,只是当时代的步伐迫使人们再次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时,才发现我们离真理还很远(非同寻常)。当我们连发现自己错误的智慧和改正错误的能力都没有的时候,那将是全人类的灾难。
南怀瑾在他的一生中,从一个成功的球员,到一个为了法律而舍生忘死的人,真正践行了从“平凡”到“高尚”的最好的人生“答卷”。
南对人生的论述是“佛是心,道是骨,儒是表,天下坦荡;技能在手,可以身在,思在脑中,过着悠闲的生活。"
台湾省多传入佛教和道教(多为佛教徒)。在佛教教义方面,如《金刚经说什么》、《觉远经概论》、《如何修行佛法》、《药师经济世观》等,可以说南是台港密教准制定的重要推手。
在中国大陆,大部分人从西方哲学转入东方文化,其中广为流传的代表作有《论语》、《孟子旁路》、《原大学简评》、《易经杂说》。其中纠正了很多对传统文化的误解。
在道家方面,南的书在命理学和中医方面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老说、庄子旷、道家密宗、东方玄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