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里尔大学汉学

君子三代。国民教育和中小学教育对于几代公民基本素养的形成和提高至关重要。目前,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存在许多问题。个人认为最大的问题是:智育过多,德育不足;科技教育优于人文教育。我在这里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教方家。如有不妥请指教。

中国教育界太功利,太短视,问题很多。目前我国中学生数学物理教育水平,尤其是数学教育水平,已经比欧美高了四五个档次,而且还在不断上升、加码、提升。在高考的指挥棒下,现在的“课改”适得其反,只能更加加码,也增加了数学尤其是数学的难度,让很多中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或数学)的兴趣。中小学尤其是中学的理工科基础教育和人文基础教育严重失衡,理科过于偏向。如果把智育和德育比,智育太多,德育不如。汽车的两个轮子和鸟的翅膀之间的平衡根本达不到。在文科基础教育中,政治教育取代人文、人文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情况尤为严重。整个社会(中小学就不用说了)的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还是老一套、教条式的,根本无法触动人心,渗透到人们的信仰和行为中。社会上的大干部大多还是说一套做一套,行贿经商,官德缺失,何况别人?人性、心性、气质的教育,文化理念和信仰的教育,是根本性的、全局性的、长久性的,是超越政治意识形态的。我肯定适当的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但我认为必须有限度。政治的价值是短暂的,人文的价值和中国历史文化的价值是长久的和根本的。原因和结果是有关系的,不能颠倒。我们现在最缺乏的是一种活泼的人性教育,适合不同学龄的孩子。它对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对现代法治社会和公民社会的公民底线伦理和伦理知识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做什么人,培养什么人,这是根本。人是目的,不是工具或手段。现在社会风气自私,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都面临很多问题。社会上成人、老师、家长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情感风格、价值观对孩子的影响最大。中小学校园暴力和其他现象,如一些儿童遭受性虐待,令人担忧。所以,我们不仅希望学校老师,也呼吁全社会,大部分家庭,特别是干部、知识分子、中小学教师,要收拾风俗,移风易俗,真诚做人,廉洁做人,坚守做人的底线,做好人性和气质教育。

一、为什么要重视语文和国学教育?

中国的每一个人,更不用说承担着传承文明、教育下一代责任的中小学干部和教师(不管教什么学科),都应该掌握好自己的母语,都应该有中国历史文化常识。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和国民,他们有义务接触自己的经典。一个西方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在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中,至少读过和研究过荷马史诗,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等希腊哲学,西塞罗等罗马政治理论,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这是理所当然的,是他们人文修养的基本功。一个中国人还应该掌握好自己的母语和中国文化常识。但在我国,如果让青少年读一些孔孟老庄的书,会被认为是守旧和叛逆。这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近年来,这种情况有所改善。

2001年5月我在德国。有一天,莱比锡大学的一位女老师陪我去学校演讲。路上,她先送女儿去幼儿园。她对我说:“我把女儿送到教会办的幼儿园。幼儿园老师经常给孩子们讲圣经故事。这是让孩子们接受我们文化中最基本的教育,爱的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不允许说教。孩子长大后是否信教由孩子自己决定,父母不会干涉大人的事情。但作为父母,我们必须让孩子从小就接受自己文化中最基本的伦理教育。”

我的朋友德国特里尔大学文学院长、汉学家玻尔教授(他的中国名是卜松山)曾经在北京和特里尔多次郑重地对我说:“你们中国有很好的伦理资源,特别是儒家文化中有很多好的道理,但是你们放弃了,没有用这些本土的文化资源去教育后代,真可惜!”卜松山先生是中国问题专家。他翻译了郑板桥、桑道清,研究了中国美学,也研究了儒家道德哲学。

法国中小学的中文教育注重本土文化理念的培养,中学生开始学习笛卡尔和马勒布朗的哲学,孟德斯鸠和卢梭的政治学。法国重视所有大学生的汉语教育,重视古典语言、希腊罗马经典、宗教、历史、哲学、伦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经典著作的阅读。现代欧美的大多数知识分子在成长过程中都受到了上述经典教育的反复教育和渗透。

一个没有基本道德常识的社会是非常危险和可怕的。法律再严,也代替不了社会的伦理道德;再者,健康的现代法治社会是建立在人们底线伦理和人们伦理知识的文化土壤上的。去过美国的同志都知道,美国有些地方的治安状况很好,真的可以说是“夜不接路,夜不关门”。为什么?除了法治健全,这些地区的社区文化比较健康,或者基督教、天主教的道德教育做得比较好。这些地方的离婚率很低,家庭和谐稳定。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能不读四本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对于中国就像阿迦玛对于印度,《古兰经》对于阿拉伯,新约和旧约对于西方一样。

法国启蒙思想家推崇儒家的人性论,以人性来反对神学。他们把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写进了1793宪法和人权宣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联盟(今天的联合国)通过《人权宣言》时,中国代表张(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研究生)先生发挥了很多作用。张先生渗透儒家智慧,以儒家智慧协调各方,使宣言得以通过。联合国大楼上刻着孔子的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993在芝加哥,来自世界各地的6500名宗教领袖通过了一项普世伦理宣言,该宣言有两个基本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永远不要把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强加给别人。当然,这不是指物质上的东西,而是个人尊严。你不想被别人羞辱,那就先尊重别人,不要羞辱别人。反过来,你希望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怎么对待别人。这可以作为国家、民族、宗教和文化之间相互对话和交流的标准加以推广。

几十年来,中国大陆的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国学国学基础知识和传统道德教育的缺失,虽然在过去十几年有所改善,但仍不尽如人意。就获得全社会普遍的民族认同和伦理意识而言,就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可持续发展而言,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中的国学和国学教育是基础。因此,全社会应重视加强对儿童、小学生和中学生的中华民族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教育。否则就没办法搞好大学的人文教育。

从公民的文化教育和国家文明的健康发展来看,应该有法律严格禁止中学生文理分科。同样,我国应该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立法,或者在法律上规定,必须对儿童和中小学生进行传统语言文化教育,维护民族语言文化的纯洁性和尊严。有必要改变青少年花在学习英语上的时间和精力比学习普通话多得多的现状。

除了父母兄弟姐妹,小学和中学的老师才是人的一生中受影响最大的。我深深想念我的父母和兄弟,我的小学老师和中学老师。他们以身作则,教我们如何做人。我们中小学老师都很辛苦。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甚至影响学生一生。但由于教育体制、结构和各种原因,今天的中小学老师,以及今天的爷爷奶奶、家长,都不敢恭维自己的语文和国学。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培养教师。

我举双手赞成孩子们读圣经。2003年,我在日本讲学,专程去福冈拜访了95岁高龄的冈田武彦先生。90岁的时候,冈田先生还在福冈的幼儿园给孩子们讲《论语》。冈田先生说,东方文化有很多宝藏没有被开发,东方文化一定会超越西方文化。背诵一些关于启蒙的书籍,比如《三紫晶》、《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千家诗》、《论语》、《孟子》、《老子》以及一些古诗词,对孩子是非常有益的。我认识一些孩子的父母。他们教导子女或孙辈,适当背诵一些古代经典,对开发他们的智力非常有益。十三岁之前,我对语言的记忆力很强。要多背,发挥一点男孩子的本事。只要在这个年纪背诵,以后慢慢理解,慢慢反刍,会让你终身受益。这不仅对孩子学习人文学科有好处,对孩子学习科学也有好处,对孩子将来做人,活在世界上也有好处。过去一些著名的自然科学家有很好的文化修养,有很好的文史哲知识。例如,数学家华先生和先生都擅长诗歌和书法。他们从小背诵经典,接受了全面的教育。你不用担心现在的孩子懂不懂。你担心的是孩子们会挑战他们的父母和老师。老师和家长一定要懂一点国学的基础,就是要懂一点经典,历史,诗词歌赋,一些基础的经典。

根据《光明日报》的报道,许多NPC代表和CPPCC委员对儿童阅读经典给予了肯定,并特别赞扬了沈阳皇姑屯区所有小学生每天早上花20分钟阅读启蒙书籍和《论语》。我觉得值得推广。

我们应该在中小学教育中恢复中国书法的教育和训练。高中和小学语文教材要按年级增加文言文的比重,高二高三至少要用50%到60%的文言文。繁体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载体。我建议应认真考虑已故任先生的建议,让中小学生和国民“知其繁,用其简”。

人文教育关系到孩子的人格成长和心理健康。人文教育包括全人类的人文精神教育和东西方的人文精神教育,其中对外国尤其是西方人文精神的学习非常重要。但相比较而言,国学和国学教育才是基础中的基础。很多语文、国学属于文科教育、精神修养、君子人格培养的范畴,属于祖国历史文化精神的传承,要特别重视。

二、西方大学通识教育的启示

斯坦福大学明确将博雅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目标。学校要求学生不局限于一个专业,要有广博的知识和修养,要“匀”,即接触不同的学科,同时了解不同文化的经典、理念和价值观。学校要求学生修以下九个领域的十一门课程(每门至少3学分):1,文化、观念与价值观,2,世界文化,3,美国文化(以上为文化核心课程);4、数学科学5、自然科学6、科学技术与应用科学(以上为理科核心课程);7.文艺,8。哲学,社会和宗教思想,9。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以上为人文社会科学核心课程)。以上各领域的课程基本都是经典读物,课程名称分别是:荷马的《奥德赛》或《埃利亚德》、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或其《伦理学》、《政治学》、《圣经》、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中国思想家孔子的著作或《论语》、中国道家哲学或《老子》。路德文选、马基雅维利的《列王论》、弥尔顿的《失落的花园》、蒙田的散文、但丁的《神曲》、摩尔的《乌托邦》、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暴风雨》、牛顿的作品、达尔文的作品或《物种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或马克思的《生产党宣言》或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韦伯的《新教伦理》、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培根的《新工具》、笛卡尔的《方法论与沉思》、洛克的《政府的第二理论》和霍布斯的《利维坦》。

芝加哥大学的通识教育非常有名。该校大学生毕业学分一半以上是涵盖六个领域(人文、外语、数学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明学)的通识课程,被称为* * *同核心课程,学生要修21的课程,非常繁重。[1]

哈佛大学的传统也是通识教育,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哈佛的理念是:最好的教育是开放和创造性的教育,不仅要帮助学生在专业领域拥有原创的思想和能力,还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思想,有理想的目标和追求的洞察力,成为个性自由的完美成功的人。哈佛本科生在校四年,不仅学习一个专业领域,还学习跨学科领域。这个学校的很多教授都强调人文学习的重要性,主张理解和吸收不同的价值观。本科要求学生选修8到10的课程作为“核心课程”。核心课程的主要领域有: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艺术、道德思维、科学与社会分析,以及英语写作、数理统计和外语必须学习。在“道德思维”领域,学校邀请不同的专家教授不同宗教和文化传统的伦理课程,让学生选择一门。其中包括杜维明教授的“儒家伦理”课程,该课程每次都有300多名学生参加。杜教授只上课,定期召开助教会议。学校规定每20个学生必须有一个助教,助教参与学生的讨论(每周一次),指导学生阅读,解读学生的读书报告。

一些哈佛教授认为,任何复杂的文明都必须发展社会资本,而社会资本是无形的。我们不能短视地看待我们教育的效果,最好的教育也不能用美元来衡量。有些教授认为,我们不仅要重视经济资本,还要培养有文化的人。这需要考虑文化底蕴和精神习惯。除了智育和科技方法,还要培养道德素养、人生智慧、精神价值、文化能力、道德信仰等。要培养公共知识分子,关心社会,参与政治,批判现在,引导未来,为社会提供价值导向。

中国的大学现在也在推广通识教育。一些大学一次提供200多门课程。通识教育不是课程越多越好。在很多通识教育课程中,要形成一门核心课程,建议学习一两门四书五经等中国文化基础经典和一门西方文化经典作为核心课程(千万不要用《中西文化概论》等课程代替)。所有大学生都要上一门课《大学语文》,可以作为教材,比如《四书》或者《古代汉语观》。傅斯年先生任台大校长时,所有学生都要在大一上一学期的《孟子·史记》,以增强历史感,培养健全的人格和气节。这个经验值得借鉴。否则,仅仅多上几门普通的人文课程,或者听几堂人文讲座,仍然无法弥补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短板。现在的大学生,语文、中文基础差,写作能力差到连书信(包括信封)的格式都有问题。

中国大学人文教育的问题在于缺乏自己的课程体系。必须改变入门(原理)加通史(专史)的模式,使之成为研究国内外原著经典的途径。受苏联几十年的影响,大学文科本身最大的弊端就是课程体系变成了入门加通史(或断代史或专史)的模式。对此,大家已经习以为常了。学生有必要学一点概论、原理、通论、导论、通史、专史、断代史。但如果所有的课程都是这样,不直接阅读东西方文学、历史、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领域的一些原创经典,将是非常可惜的,也就无法培养原创人才。导论加通史的模式,是建立在否定东西方人文传统,不相信师生能够阅读、分析、理解原著经典的前提下的。导论、通论、原理、通史、专史等。是不是有些专家嚼的包子,以此来死板的喂学生,填鸭式的喂,培养学生在学习上,尤其是思维上的被动和懒惰。长此以往,你会失去思考能力,只会跟风。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往往成为背诵枯燥教条的过程,学生受益甚微,只为应付考试,与身心修养无关。中小学的老师是大学培养的,所以大学的劣势影响到中小学。

中国大陆的大学中文系和台湾省的大学中文系(或称中文系)的差距在于,后者继承了民国时期中国大学的传统,以经典、历史、书籍、藏书为教学和研究内容,而前者则相反,不重视古语、古书、古思,只关注部分藏书(甚至只是现当代小说)。

无论是国学、人文还是自然科学的教育,课程设置是一回事,怎么讲课又是另一回事。课好不好,不在于外在的形式,而在于老师是否有知识基础,如何在教学方法上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课程排好之后,说什么、怎么讲、考什么、怎么考都是老师的自由,千万不要用那些形式主义的条条框框来限制。面对同一门课程或文学,应该允许持不同意见的教师发言,也应该允许学生批评,从而倡导师生自由讨论、交流、互动,启发学生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即孟子所说的“心之官以为,思想得之”、“违心”、“掘井取泉”、“深造后自鸣得意”等等。

三,中国传统心性教育的利弊

我还是觉得读书,尤其是读一些古籍,比看电视,去娱乐场所,甚至上网,更有收益,更有意义,更有意义。我还是提倡修身养性的。中国古代的哲人和知识分子,讲音准,讲六艺之学,讲礼仪,讲音乐,讲射击,讲帝王之风,讲书法和计数,讲诗词歌赋,讲棋艺,讲棋艺,讲书画,讲人的情趣和意境。人不是行尸走肉。人要活得有尊严,有格调,有价值,有意义。孟子曰:“人兽之异,难得,小人往之,君子守之。”意思是人和其他东西,人和野兽的区别其实很小。君子守此界,小人抹杀之。所以,教师,尤其是中小学的校长、干部、教师,不应该整天忙于应酬,甚至沉迷于音乐、音响的场所,而应该学习,静坐,修身养性。

我们提倡自由教育和绅士人格。中国传统文人非常重视个体的生存情趣和品质,非常重视人文熏陶和修养。孔子说:“志在道,德在德,仁在仁,游在艺”(《论语》)孔子也说:“兴在诗,立在礼,成在乐。”(《论语·太伯》)传统知识分子在礼乐教育过程中的游历、陶冶、修养,通过诗、书、礼、乐的传授培养社会精英,也提升了国民的品味,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孔子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品格,“文王不在”的责任感,“天命在我”、“自然之德在施”的意识,这是一种传播温柔的使命,同时又有“我也同分”的感叹,其实孔子并没有不同意鲁兹、冉求、龚锡华搞军事政治外交的野心。相反,他一直鼓励弟子要有外王的做法和成就。但在当时的语境下,孔子只是默许了曾点的优游,并吟诵道:“晚春之人,春装成就,状元五六,童子六七。”(《论语·先进》)没有这种人生意境的人,是看不懂《我与典爷》这一章的。在这段对话中,曾点表现出无忧无虑、与宇宙并驾齐驱的意境,趣味独特,独树一帜,令大师感叹并深表赞同。可见,个体生存的意义世界与个体身心的自我修养有着极大的关系。不言而喻,人不同于动物。不仅如此,人不仅是有语言和逻辑的动物,也是有社会政治的动物,尤其是有宗教、道德和美的动物,这需要修养。要有支撑,要有精神支撑,要有内心支撑,要有天性支撑,要有情怀支撑,要有才华支撑。凭什么?古代靠的是人文“六艺”和五经四书的传授。

我们传统的心性论是一座富矿,有很多资源可以开采。就连朱对的心性论也不那么反感,相反,还很亲切。诚然,朱强调“天理”对“人欲”的控制和调节,但这主要是指内在的控制,而不是外在的强加。“情”需要节制,这不是中国哲学家的专利。古今中外的大哲学家、大伦理学家都没有谈过引导和拯救情绪,“情绪”的泛滥永远不是好事。(比如在当代中国,放荡、淫欲、好色已经到了极致,很多官员、学者已经到了不要脸的地步。)

现在我们讲可持续发展,讲和谐社会,这些都有古代文化资源的基础。中国人历来重视人与生存环境的关系。《庄子·万物论》说:“天地与我共存,万物与我为一。”这里表达的是“天、地、人、物、我”作为一个整体的智慧:无论是人、群体还是个体,都能与无限的宇宙、有形的有限的世界、世间万物达到一种和谐的理想状态。孟子说:“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张载说:“人与我同胞,物是我也。”(《正梦干支》)我们爱自己所爱的人,然后推己及人,爱身边的人,爱人类,爱植物、动物、鸟石,爱一切自然的、人造的东西。当然,这些爱是可怜的。但是仁者把自己看成是与世间万物的一种* * *关系。程颢主张世间万物都与自己融为一体,没有分别。《知仁》说:“仁者如一物。”又曰:“仁者,集天地万物,非己也。”这当然是一种超然的理想。儒家主张通过对仁的弘扬,把人的精神提升到超越普通的人我差异、物我差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同时也表达了一种* * *生而为人的意识。在古代思想家的眼里,人和自然界的万物都离不开植物、动物、瓦片、山川、驯化栽培的动植物、衣食住行的器皿。天地万物都是不同差异的统一。在这个统一中,一切都有它的位置,它的性质和它的位置。

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伟大代表,是后世的楷模。联合国所有人都把孔子的生日当作教师节。为什么中国不把孔子的生日作为教师节?难道因为孔子的生日是台湾省的教师节,我们就不偏心了?这很奇怪。中国大陆是中国真正的正统文化。只有这样,孔子的生日才算教师节。这就是教师的尊严和荣耀所在。

国语、华语、国学教育是国家的根本,不可动摇。20多年来,我一直在批判一个现象,就是在中国大陆的各级教育中,忽视母语的教育,忽视当地历史文化ABC的教育,把英语和西方文化的教育看得比母语和当地文化的教育更重要,完全是忘祖归宗!现在中国的流行文化是美国文化的殖民地,所谓的美国大片横行。另一方面,看看法国和一些欧洲国家。他们严格限制大众媒体肆无忌惮地播放英语节目或所谓的美国大片。他们有限制。法国知识分子不断对法国媒体和文化界进行批判和引导,法国政府也非常自觉地捍卫法语的纯洁性和法国文化的尊严。相反,我们都失职了!我不反对向西方学习。相反,我积极倡导拥抱西方文明。我当院长的时候,在我们学院的哲学教学中,创造了用西文学习西方哲学经典的良好条件。国学实验班和中西比较哲学国际班都是开放的,有些课程也是英文的。但在我看来,必须有一个边界,那就是中国的教育(从幼儿园到博士生)以及宪法和法律允许的中国的教育必须以母语和本土文化为主导。当我们谈论自主创新和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时,首先应该振兴中国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国人如何走向世界?中国人的精神文化当然包含了几千年与外来文化的融合,中国文化当然是一种变化的文化。但是,中国之所以是中国,中国之所以是中国的文化,必然有其内在的东西,有一种主导的、主观的方式。这是不可动摇的。所以我反对所谓的“双语教学”,甚至有些大学提倡“全英文教学”,这是应该禁止的,也是非法的。在大学里,中英文适度教授是可以的,但是大量使用英文原版教材,盲目提倡全英文教学,就值得警惕了。就像美国的所谓大片在中国的电影市场泛滥一样,这样下去,中国将失去民族文化教育的主体性,成为美国或西方文化教育的殖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