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疫情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1,就业总供给减少。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对我国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也就是说疫情对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了很大的影响。40%的企业反映经营处于停滞状态,超过30%的企业反映疫情将导致亏损。尤其是疫情对第三产业打击最大,很多企业倒闭,企业用工大幅减少。
企业经营面临的压力直接导致用工减少。同时,受疫情影响,更多企业对未来经济前景的预期趋于负面,其投入也会减少,导致高校毕业生招聘需求大幅下降。
2.就业结构受到冲击。
从行业角度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对服务业的影响最大。受疫情影响,2020年第一季度,餐馆、酒店、电影院、旅游景点等服务场所无法营业,导致资金流瞬间短缺,濒临倒闭。第三产业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在稳定和促进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受疫情影响,很多第三产业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无法在短时间内实现充分就业,其中少部分会转到第二、第一产业就业。
3、就业薪资下降。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使企业面临现金流不足、供应链中断、市场需求普遍下降的压力。现实来看,大部分企业预计2020年一季度营业收入将会减少。面对供应链中断和市场放缓的影响,大多数企业倾向于降低支出成本,其中最直接的决定是降低员工的薪酬,这也必须包括将降低新招聘员工预期薪酬的预算。
4.就业明显滞后。
受疫情影响,一些原本有招聘计划的企业推迟或直接取消招聘;研究生复试、教师招聘、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公务员招聘考试等大部分常规招聘和升学都被推迟,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影响很大。
其次,由于疫情防控,原本打算外出求职或实习的高校毕业生受到限制,被迫推迟求职或实习,这不仅增加了高校毕业生的求职难度,也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求职积极性。
二、积极影响:
1,就业趋于务实。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也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对他们择业观的改变。大学生意识到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就业的认识逐渐趋于理性务实;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趋于理性,不再盲目追求“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而是选择在二三线城市甚至西部地区就业,回乡创业。
2.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新冠肺炎疫情在短期内不可避免地会对国家经济造成冲击,但从长期来看,疫情最终会结束,国家的经济和社会最终会恢复正常。进入后疫情期后,将有三个积极的变化,给高校毕业生带来新的机遇。
一是受疫情影响,传统产业被迫转型升级,而高校毕业生年轻、有知识、有活力,是承接产业转型升级的有生力量,在新一轮产业升级发展中优势明显;
二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行业数字化转型加速,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加速应用于各个工业领域。新产业新业态大量涌现,新岗位新职业不断培育;
第三,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和蔓延也加速了产业融合的发展,特别是信息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延长了产业链,拓展了产业发展的新路径,为高校毕业生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
3.各级部门更加重视毕业生就业。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毕业生就业一直是2020年两会的焦点,国家提出的“六保”“六保”的首要任务就是就业。
扩展数据:
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1,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容量。
第一,大力发展工业。启动行业对大学生就业影响评估项目,筛选对大学生就业带动性强的行业,优先给予投资支持。大力发展以区块链、5G等技术为基础的面向扩大内需的互联网+新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在融资、用地、启动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二是促进企业发展。要及时研究复工复产中遇到的问题,根据形势变化和企业发展实际,制定为企业降本减负的政策,出台有针对性的扶持措施,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企业经营发展的不利影响,促进企业振兴。
三是支持企业稳定就业岗位。鼓励和支持企业通过实施社会保险费返还、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方式积极吸引高校毕业生。
2.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一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支持各地提供一定的财政资金,设立高校毕业生创业引导基金,支持有创业前景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创业;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信用担保作用,整体推进大学生创业担保贷款工作,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创业担保贷款的支持力度。
二是优化创业环境。实施“证照分离”改革,简化经营场所登记手续,推进“照后减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加细致周到的服务;为高校毕业生创业和灵活就业提供支持,政府部门建设的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科技园等公共平台,可按一定条件和比例免费提供给高校毕业生使用。
三是支持返乡创业。引导高校毕业生发挥专长,回乡发展农业农村资源,促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对返乡创业的大学生给予简化市场准入、完善金融服务、落实土地和电力支持、子女教育、税收优惠等支持政策。
3.积极引导大学生就业。
一是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落实中央和国家行政部门有关要求,提高县以下基层事业单位招录高校毕业生比例,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农村社会治理、社会服务、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农业技术、农村水利等岗位工作,助力国家乡村振兴发展。
二是探索新的就业模式。鼓励校企合作,引导大学生在毕业年度到用人单位实习。开展国家级大学生实习计划,帮助大学生加强岗位实践,不断提高就业能力,缩短就业适应期,促进完成学业与实现就业的有效衔接。
参考资料:
人民网-今年874万毕业生!疫情影响下的就业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