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市政工程项目决策应考虑哪些因素

地铁建设热潮波及内地多个城市?谁在为地铁让路?中国已经进入地铁快速发展的时代,这是不争的事实。目前国务院正式批准建设地铁的城市有25个。从北京、上海到广州,从沈阳、青岛到成都,中国各大城市都在掀起地铁建设热潮,地铁建设热潮也蔓延到内地多个城市。2006年,中国只有10条地铁线在运营,2015年,将有86条地铁线。地铁就像一根魔杖。一方面带来交通便利、财富加速、城市升级的好处。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沿线原有建筑和树木的被迫迁移甚至破坏。在各大城市构建的地铁版图中,自然文化遗产正面临着难以言说的困境。2010,为了给地铁“让路”,武汉百年老街“腰斩”:83年的“四季美”汤包店倒闭,百年老店“精艺”眼镜搬到鄱阳街;上海一座有90年历史的古建筑整体“走”了20多米;2011昆明龙头村一栋清末古宅突然被拆。2010到2011,很多城市移植树木建地铁。大连在中山广场共移植百年树15株,其中雪松10株,银杏树4株,水杉1株。北京地铁8号线北二环城市公园共迁移树木148棵。南昌为地铁1号线搬迁香樟树200多棵...这笔账怎么算?据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古树保护领域专家黄先生介绍,按照常理,超过一定规格(30厘米及以上)的树木,由于移植后生存环境恶化,成活率只有50%。更有甚者,北京绿京华园林绿化技术服务中心的魏宏远指出:很多树种生长缓慢。如果移植的话,需要做一些‘手术’来提高成活率,就是把枝条剪掉,这样就失去了欣赏价值。从环境角度来说,以泡桐为例,一棵泡桐树一年可以吸收1到2吨有害气体,而这种吸附效果在移植后至少5年内都达不到,绿化功能大打折扣。更重要的是文化遗产的流失。别说那些镌刻着沧桑的古建筑,就算是普通的行道树,也会因为交织着某一段历史而倍加珍贵。“文化遗产是城市的基因。拆毁文化遗产,就相当于破坏了城市的地域文化,消除了城市的文化认同。”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秘书长蔡宝光说。他说,一个城市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就会失去活力。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区域管理研究室主任宋应昌认为,目前中国很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突出,尤其是在国内。还是要加强公众参与,听听大家的意见再做决定,有没有替代方案。“目前中国主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些问题处理得又快又快。也许,正如梁思成、林等前辈所说,某些文化遗产的破坏,将来要以更大的代价来挽回,甚至不挽回。”宋营长关切地说。很难说谁对谁错。“总的来说,我国地铁建设进程滞后于城市化进程,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以首都北京为例。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有20年的差距,发展严重滞后。你看看地铁1号线就知道北京地铁有多超载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原主任牛凤瑞说。正因如此,中国的特大城市和中等城市都有地铁建设的需求。在这份需求中,牛凤瑞指出:“当前最主要的矛盾是投资和建设强度的矛盾,这是对政府公共财政能力的非常考验。”另外,还有一个矛盾。一方面,城市必须现代化,进行市政建设,使其具备现代化城市的功能;另一方面,老城区有文化底蕴,必须尽可能保护。对此,牛凤瑞表示:“选择有多难,做决定就有多难。在做决定的过程中,不要忽视次要矛盾。”从城市建设的角度来看,很多城市的街道,包括街道上的建筑和树木,作为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必然与城市建设不协调。所以“地铁施工时移到地下的文物或树木是肯定的。”牛凤瑞说,“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投资和收益的权重的比较。”牛凤瑞指出,政府应该认识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要的。然而,人们也应该意识到,我们有技术和能力把树搬到另一个地方。人们的保护意识提高了是好事,但人们的意识不能走极端。面对来势汹汹的地铁和更大规模的现代化,城市也需要“人文规划”。城市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那些充满历史文脉的建筑和树木?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受到了重视。去年,青岛地铁M3线一期工程开工。由于地铁沿线有大量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地铁指挥部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在设计中尽量避开。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黄先生表示,北京市树龄超过1,000年的树木被列为“古树”,受到保护。北京过去一直存在工程建设与古树“争地”的现象,但相关项目必须经过市主管领导批准,并通过专家讨论才能实施。中国城建院注册城市规划师胡天羽表示,地铁建设确实存在一些技术瓶颈,尤其是地铁出口设计的技术难度,瓶颈很多,延伸空间不大。但他也指出,城市规划要考虑到人的感受和历史沉淀,尤其是很多有丰富历史积淀的城市。北京大学美学研究中心教授彭锋说,在美国,一个项目必须报三个方面:工程技术报告、经济报告、美学报告。三份报告各自独立,缺一不可,分别由有资质的公司或研究所承担。其中,美学报告主要分析项目是否会对城市的人文景观造成破坏,有正面影响还是负面影响。在当前中国城市建设的热潮中,这种模式显然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