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魅力
其实我内心想表达的是:作为老师,我们狭隘的视野,尤其是我们骄傲的狭隘视野,偏执的态度和行为,正在一步步地摧毁我们的教育。
你以为我想说的是浙江考生满分作文吗?不,我只是自省。
很惭愧的说,前几天,我居然因为尴尬开始看世界通史了。
上学期期末,在安排暑期阅读挑战赛的时候,本和班里的另一个同学毅然选择了暑期挑战赛《全球历史》。暑假刚开始,他先看了一套搁置已久的《儿童世界史》,然后开始读《世界通史》。事实上,这个暑假,他意外地开始陷入物理世界。他读过三四本物理书,世界通史根据任务每天推进十页左右。不得不说,对于一个十一岁的孩子来说,“全球史”真的有点难。所以,作为一个一知半解的人,我决定和孩子一起读书。
说实话,自从高中学习世界史以来,我几乎没有跳过这方面。而且我对世界史的印象还局限于初中历史老师说的。在高中,我几乎一无所获。我唯一的记忆就是我不停地标注重点,反复背诵知识点,每次考试都是低分。
但是,这次看了全球史,又为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原来我的历史观还停留在过去二十年,对历史的认识还停留在“概念”和“知识”上。对人类发展,对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对世界发展的格局,一无所知。甚至我对中国的历史也缺乏全面的了解。这才开始了解兄弟们经常争论的一些话题的背景,开始明白“新闻”对我们的重要世俗意义,以及在一个注定永远封闭的世界里,一个人是多么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但是,我觉得我并没有因为这次阅读学到一点东西。我只是深深地庆幸自己多了一点现代人的常识。是的,站在人类丰富的历史中,我们用的是原始人停滞狭隘的眼光,这是对人类几千年文明经验的浪费。如果不明白这些,我们和封闭的原始人有什么区别?如果我们连这样的常识都没有,如果我们连这样的历史框架思维都没有,我作为一个老师,如何站在讲台上,用我对世界的理解去影响学生一天一天。
仔细想起来,用“笨笨* * *”读《世界通史》只是一个契机。真正点燃我对历史兴趣的,是上个月在郑州一中空港实验学校的培训。姗姗姐姐上了一堂关于鸦片战争的课,杨超老师分享了一个关于安史之乱的课堂设计。甘老师给出了“新综合文学”的定义和方向。突然明白了新综合文学和语文的* * *本质,突然觉得学历史对于任何学科的老师都是必要的。没有对历史的了解,我们就无法更好地了解我们现在的世界。每一个“我们”对“现代世界”的错误理解,都会在时间的深处,必然导致我们国家的盲目和软弱。
在这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这不是危言耸听。
我记得去年寒假,曾经的研究生薛琦回来找我聊天,因为她要写一篇关于“师德”的毕业论文。我总是不善于与人交往。甚至曾经和我很亲近的学生突然回到我身边,常常让我感到害怕和不知所措。但雪琪用她对教育的理解,给了我更多的自省,我很感激。
雪琪问我,教师群体有没有可能因为自己的“权力”而做出违背师德的事情?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正面考虑“老师的权力”这件事。一直以来,我都没有把“老师”和“权力”联系起来。但是,既然有这种认识,那就不得不发人深省了。
我对薛琦说,教师职业道德,首先是人的道德。只要人群中有道德败坏的人,任何群体都不可避免,教师群体、医生群体都会有这种道德败坏的人。这是一个概率的问题,但是教师群体的概率应该小一点,但是绝对不能为零。这些小概率不能代表整个教师群体。其次,我所理解的教师的“职业道德”其实与专业水平密切相关。比如当一个学生犯了错误,或者面对一个学生对我的冒犯,我刚毕业的时候,可能会明白他的品德有问题,是他故意冒犯了我的自尊。因为这种理解,我可能会以惩罚性甚至更极端的方式处理这件事,即使这样的事情没有发生。现在,我可能会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他这么做的背景和原因,会抱着“所有犯错的孩子都是最需要帮助的孩子”的理解去温和地处理这件事,甚至会尝试用专业的方式去治愈和帮助他。
这是我的职业道德提高了吗?不是,只是对教育的理解增加了,专业能力增强了。这种专业能力从何而来?比如看相关书籍。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儿童个性教育和教育目的...看教育类书籍,学习相关的心理学和教育学,只是一个老师应该掌握的常识。当然,我知道,有人会说这些东西在大学都学过。你学会了吗?我们刚刚选了这些科目。毕业后的前十几年,我对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解和应用基本处于懵懂状态。之所以一无所知,是因为我们当时是在脱离实际的基础上学习,同时也只是在学习概念,并没有涉及到相关领域的真正学习。
这两年只对教育学和心理学有一点点了解,仅此而已。
哲学也必不可少。
中国人的生活中没有哲学常识。这半年来,中国人唯一能感受到的哲学可能只是一个关于疫情的笑话:“每天小区保安都会拿着温度枪问你三个关于灵魂的问题:你是谁?你是哪里人?你要去哪里?”
有很多噪音和笑声,而不是折磨。
也许,我们的大脑从学习历史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关闭了对哲学的思考,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什么样的哲学只是一系列难以记忆的“玄学”,对我们的人生毫无意义。整本历史教科书中最怕的一页是哲学。——这真是我们教育的悲哀。我们渴望通过一本小小的教科书打开它,但最后却得到了一扇又一扇的门。
也可能是因为我们的传统中缺少这样的思维。因为从一开始,中国的哲学就带有浓厚的现实气息,很少指向自我质疑和反思。王阳明等少数值得称道的哲学人物,长期以来在历史教科书中被贴上“唯心主义”的标签,成为嘲讽的对象。我们缺乏哲学常识,更谈不上哲学思考,所以我们无法拷问自己的灵魂,更谈不上审视自己的人生。
正因为如此,我们连今年浙江省满分作文都看不懂。
我们不需要通过不理解文中几个晦涩难懂的词来掩盖自己真正的无知。如果只是几个连读都不会的单词妨碍了我们,那就是小学生结合上下文猜读的能力了。其实我们真正看不懂的是这篇文章中的西方哲学背景,以及对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反思。
什么海德格尔,尼采,麦金太尔,维特根斯坦?我一个都没听说过;什么是虚无主义,达达主义,书里的男爵,我的人生故事嵌在同体的故事里,妩媚妖娆,狮子,孩子,骆驼,生活在我们塑造自己人生的同时倾泻在我们身上?我一个字也不懂。我不明白,这不是这个18岁中学生的错。他不说废话,只是我们自己不知道,这种无知不应该成为我们的骄傲!
是的,第一次,我也很迷茫。如果不是去年夏天跟着我干老师十几天,我可能都没有勇气读第二遍。但是,当我第二次读的时候,我对这个18岁的高中生,一个在考场上把提问者的“人生经历”写成“人生探究”的高考考生,表达了我的敬佩和敬意。同时,作为一个近乎不解的语文老师,我为自己去年才开始明白哲学的光明,今年还懵懂无知而感到惭愧。
有人说这个学生太爱“炫”了。我想说,我也在高考作文场上努力炫过司汤达,努力讨阅卷老师欢心,居然考了比平时高的分;我想说,只要众生(包括成千上万的成年人)创造一个炫耀自己技能的领域,一个18岁的学生就不允许为此拿高分?我想说,鉴于这个高分,我们要提倡什么?我们不提倡用生僻字,提倡博览群书,真实思考,风格丰富。我想说大学的时候,周围的同学还是喜欢引经据典,证明自己的观点。现在我们都洗尽铅华,变得“简单庸俗”。这是一个写作的过程,这是人生的必然经历。为什么经得起岁月,去问一个只会坐着的学生?
或许,我只能用这位考生文章中的一句话来说明:“偏见的傲慢远在知识分子的傲慢之上”。
去郑州之前,因为沙龙的需要,让校长统计老师们的问题,有一个打了我。我把它放在了沙龙讨论的最后,那就是:从教十年,遇到瓶颈,我该如何成长?
这是我两年前的问题。我的回答是:如果只教考试,十年磨一剑真的够了;但是做教育,真的是深似海,要走的路太远了!
?8月5日4: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