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科技讲座体验

人文科技讲座体验

作为白云校区的第一届学生,刚来的时候,白云校区只有几栋荒凉的建筑。荒凉和偏僻的背后,是对知识的渴求和上进的动力。在广阔的白云校区,杂草丛生的背后是物质和精神资源的匮乏。连图书馆都没有。我们渴望知识的洗礼和熏陶。在没有网络,没有书籍的日子里,我们只能靠看课本在课堂上度过,我们期待的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太遥远了。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们仿佛在白云中与世隔绝,不知所措,内心的宁静背后是一个空壳灵魂。

20XX 165438+10月,学术讲座走进白云的时候,无数12级的同学和我一样,在宿舍里拿起椅子,来到未建成的饭堂三楼听讲座。我还记得,为了占个好座位,我在讲座开始前两个小时就去排队,拿着笔记本认真做笔记。没有地方坐的学生坐在地板上只是为了获取知识。演讲的老师在上面讲话,学生在下面听。午后的阳光照进餐厅,照在学生的背上。食堂里响起的是老师讲话的声音和学生做笔记的声音。盯着演讲者的眼睛里闪烁着求知的满足感,老师讲得很热情。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延长到两个小时,汗水已经湿透了他的衬衫。一场知识盛宴过后,大家还意犹未尽,这让我想起了抗战时期的国立西南联大。尽管搬到云南,走进荒地,所有的学生和老师都充满了求知欲和严谨的学术态度。成长中的白云也有艰难的时候。即使荒凉寂寞,不变的是求知的精神品质,而人文与科学的讲座,像一股清泉,带来了淡淡的甘甜,是精神延续的纽带,给一个求学路上的新生带来了希望,丰富了我们的知识,让白云校区越来越有人文气息。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12周德安微众的讲座?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周伟忠先生,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先后获得西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长期从事西方文学和文学理论的教学和研究,重点研究俄罗斯文学和文学理论,近年来重点研究巴赫金诗学。先后开设了外国文学、西方文论、西方文化概论、俄罗斯文学专题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巴赫金诗学研究等本科和研究生课程。他在西方文学、西方诗学、西方哲学和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尤其是在巴赫金诗学领域。周老师生动地论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中的人物以及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哲学思想,引起了我的深思。于是,我开始喜欢上了俄罗斯的文学和哲学,开始了对哲学的理解和思考。虽然我不是文学院的学生,但是可以说听了周老师的讲座之后,我开始阅读了很多关于俄罗斯文学的书籍,对俄罗斯民族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说,看小说已经成为专业课之外的第二兴趣。读文学作品也让我思考人生,也让我浮躁的心安定下来。

学术讲座在白云已经走过了四年,四年来10场讲座。虽然讲课质量不同,但涉及的学科范围也很广,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有金融,有科技,有人文。讲座地点也有食堂,礼堂也有教室。变得越来越正规,见证了白云校区的成长。在当今这个物质至上的时代,大学里开设讲座是非常有价值的。学术讲座的背后是大学自由精神和独立思想的体现。学术讲座的举办离不开老师们的辛勤付出,更重要的是大学生求知精神的延续,是大学里自由主义思想的交融与碰撞。四年的学术讲座对一个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是很难的。离开社会后,他听不到如此多元化的声音,浮躁的心也无法先回到这片学习的净土,不禁唏嘘惋惜。在这个社团占据半边天的学校,校园生活沉浸在娱乐和社交活动中,学术讲座无疑是一片让人安心的净土。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听课质量提升的同时,一些同学带着为了学分盖章的目的去听课,听课秩序混乱。还有就是一些高质量的讲座一票难求的情况,盖章鸡肋的要求不如学生自发的兴趣真实。学校的讲课体系已经逐渐被学分至上所污染。个别听课学生态度散漫,讲座设置没有提问环节,学生交流不足,难免让人对一场高质量的讲座感到惋惜。

四年的讲座受益匪浅。希望讲座越办越好。不要为了盖章而盖章,不要让学分制污染了这片福地,要让学生在四年的讲课过程中认真听讲,好好珍惜。

人文讲座的体会

从进入大学到现在的四年生活即将结束。我在这里听过很多讲座,现在就我听过的人文、科学讲座谈谈自己的体会。

科学和人文从来就是两个不同又相互联系的领域,代表了人类探索和研究自然的成果,也代表了人类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精神状态。人文精神是人类普遍的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注,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重视,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也可以说是一种主观精神。其核心是把人作为判断一切的标准,作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 * *一致的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是指由科学的性质所决定的、贯穿于科学活动的基本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一种观念或思想。实事求是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开拓进取是科学精神的生命力。科学精神要求我们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和评价问题,而不是用非科学的或者伪科学的手段去解释和对待问题。

人文精神也可以说是艺术精神,即诗性精神。这种精神的特点是想象力。不是真实地反映现实,而是在脱离现实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意识活动。人文精神追求人的多元化发展,主张每个人都应该有个性,这种个性往往在这个意义上发展为个人主义。多元主义坚持价值和意义的多样性,反对统一和概括的要求。人文精神倾向于追求永恒的价值。人文精神倾向于超越现状,不考虑当下的得失,尤其是物质利益的得失,是非理性的。科学精神是一种经验精神,属于理性思维的范畴。理性的本质是符合逻辑和规律,即具有可控性,即按部就班地进行活动,科学最严格地体现了这一点。科学必须是系统的,必须具有严格的逻辑自洽性,必须是精确的,等等,这些都是理性特征的体现。

在高等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态度,结合人文教育深化科学精神的培养,努力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在今后的工作中创造有价值的新观念、新体系、新方法。树立学生的科学观是高等教育的目的。

教科书是现代教育中最有效的学习工具,是一个有组织的知识体系。只要你自始至终、循序渐进地接受它的灌输,就能全面完整地掌握这门学科。然而,人们在把握祖先智慧所组装的知识体系的同时,往往忘记了其消极的一面:由于省略了这门学科漫长的发展过程,去掉了无尽探索过程中的不同思想、不同表述、不完善或错误,留下了该领域迄今为止最正确的知识,但其生命却凝固了。人们用课本掌握知识,应付考试,解决具体问题,但人们也被课本禁锢,把它当作真理的标准,很难发现它的全部缺陷,也就很难永远走出它的思维框架。专业人士愿意重复有限的科学事实,但缺乏富有想象力的大胆假设和有力论证,导致没有创造性的科学追求。一些中国学生去了美国,发现他们比那里的同龄人拥有更多的知识,只是因为教科书灌输的学习模式。但他们缺乏独立思考、无数次试错游戏和个性化即兴探索的经验,独立工作和探索创新的能力也远不及他人。

因此,我们的教师在进行教育时应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要培养学生反对知识迷信、科学崇拜、科学主义和教科书主义,树立为求知而求知、为科学而科学的精神,培养学生质疑、探索、想象科学的态度,而不是把科学崇拜成一种遵守客观规律的迷信。克服教科书教育的弊端,一方面要从课程本身入手,课程要适应社会的需要;课堂上要多对话,多思考;更多的学科历史,更多的前沿领域的最新进展,更多的问题,包括尚未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要从课程之外着手。学校不仅是上课的地方,更是自学、研究、对话、交流、游戏、实践的园地。

教育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扩散和弘扬,也是文化的创造和再生。科学精神建立在特定的哲学和信仰基础上,依赖于广泛的文学和艺术修养。专业研究不是科学探索的全部内容。科学创造力的源泉在于广泛的文化素养,主要是人文素养,而不是纯粹的科学知识本身。任何学科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通往自由的阶梯。所有的思想在其最终状态都是一致的并且* * *相连。科学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与非科学的滋养有关。哲学构成了各种文化形式和学科的内在思想基石。

总之,在高等教育中,倡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是一种胜利?科学迷信?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必然选择。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教师应该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教育,必须明确科学和艺术密不可分,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他们的* * *是基于人类的创造力,他们的目标是真理的普遍性。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科学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倡导科学精神、道德素质和人文精神在教学过程中的融合。

我慎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