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方圆

庭审中,一口咬定“这种事以后还会来帮忙”的彭宇,走出法庭就失去了决心。“我不会再这么冲动了,”他说。

本案唯一见证人陈先生大喊:“朋友们,以后谁还敢做好事?”

于是,被法官扭曲的人们的道德和同情心在南京生根发芽。几乎所有南京人都知道,如果南京老人摔倒了,一定不能随便扶。如果他一定要出于良心去帮助别人,就要先留下旁证,万无一失后才能获救。

毕竟这个社会还是有很多好人的,更多的公民有起码的良知和社会公德,但是谁愿意在没有法律保护的环境下见义勇为呢?尤其是在南京,全国人民都知道,南京的老人是不能随便扶的。

我觉得在制度建设上向雷锋学习会更好。通过制度建设,人们会一步步感受到学雷锋的重要性,并逐渐形成习惯。国家鼓励学雷锋最有效的方式一定是这样的。树立正确的主题,才能最有效地引导民众,让学雷锋深入人心!

如何创新学习雷锋精神的形式并代代相传,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把弘扬雷锋精神作为全市思想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纳入各部门工作,建立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定期学习制度,把学习雷锋精神和郭先进事迹作为干部培训、党员教育和群众教育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雷锋纪念馆、雷锋团、雷锋中小学校的优势,经常组织党员干部参观学习,让雷锋精神“入脑”。建立健全工作推进体系,加强弘扬雷锋精神的规划、部署和协调,整合组织部、宣传部、工会、团委、妇联等部门力量,指导全市从学习宣传、理论研讨、具体实践、群众活动等四个层面开展学习弘扬雷锋精神活动,定期了解情况、反馈信息、交流经验、评估效果,全市制定了62个有特色的学雷锋活动方案。建立健全考评制度,将弘扬雷锋精神纳入各级党组织考评范围,通过公开承诺、开门评议等方式,将雷锋活动的责任部门、工作目标、具体任务和责任人向群众公开,接受群众对工作进展的评议,为弘扬雷锋精神、推动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在社会中,每个公民自觉遵守纪律是维护公共秩序最起码的道德条件。

40多年来,雷锋的名字曾经是激励我们几代人成长的路标。40多年来,中国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正在蓬勃发展。然而,雷锋的名字却随着我们生活的美好,与我们渐行渐远。有人怀疑,有人嘲讽,有人批判。然而,无论我们经历了多少变化和困惑,他的名字应该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他的精神应该永远成为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指南。

无论我们从事什么工作,都不能缺少雷锋精神。再平凡的岗位,也能做出不平凡的贡献。只要你的人生观正确,你的工作就会有不竭的动力。成功最重要的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任何时候,雷锋助人为乐、爱岗敬业、积极主动、勤俭节约的品质都是我们不断学习的元素。雷锋精神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论现代科技如何先进,无论人们的生活方式如何变化,雷锋对世界和他人的真挚的爱,永远是人类所渴望的那种温暖,它会像阳光一样成为人类永恒的需要。

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但是,一个有英雄却不懂得尊重和珍惜的民族,是一个贫穷的民族。雷锋是孕育在我们古老土地上的平民英雄。雷锋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但是我们已经离开雷锋几次了。

是的,几十年来,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再也不要穿打补丁的衣服,再也不要忍饥挨饿,再也不要像雷锋一样经历那么多磨难。然而,我们不应该忘记他。在任何时候,他都应该是我们的榜样,在我们需要雷锋精神的任何时候。我们应该理解和尊重他。无论我们的生活多么丰富多彩,我们永远不能缺少雷锋对他人和世界的那种关怀和爱。

雷锋应该永远属于中国,雷锋精神应该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有的精神,不管你从事什么行业,什么工作。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超越自己,超越他人。我们的国家可以进步,我们的生活可以更好。

“雷锋叔叔没有户口。他三月份来,四月份走。”整个争论就是从这个可笑的网络话语开始的,它带给我们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是需要一个有明确规定、有奖惩的制度建设,还是一个潜移默化、影响深远、持久的精神宣传来改变这种尴尬局面?

八名穿着西装打着领带的辩手有备而来。“在当代社会,更需要弘扬雷锋精神进行制度建设”的广场首先抛出“知而不为,社会难以形成良好氛围”的观点。弘扬雷锋精神不仅仅是让人们认识和理解它,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践行它。在这两个基础环节中,制度建设之所以比精神宣传更重要,是因为制度建设可以标本兼治。”

面对这种论调,认为“在当代社会,更需要进行精神宣传来弘扬雷锋精神”的反对者显然坐不住了。一场来自法学院的辩论抛出了一系列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来反驳:“也是鼓励。国家规定每个做好事的人每次奖励50元或者看几集《马大姐》。关心别人哪个让你觉得更开心?把学雷锋精神写进红头文件,把每天发生在身边的好人好事公之于众,也是一种倡导。这让你相信互助是你最亲近的人的知识?”

短短6分钟,双方辩手立即将辩论带入紧张惊险的局面。此时全场几乎鸦雀无声,所有的观众和评委老师都屏住呼吸,看着正反双方的发挥。

观点的激烈冲突

八位辩手的表现没有辜负在场观众的期待。无论是在最激烈最精彩的辩论和自由辩论中,还是在看似平静,实则总结陈述阶段,辩手们你来我往,各让一步,场面十分精彩。

“如果在当今社会,大家都认为做好事有危险,还会继续学雷锋吗?还是会觉得心寒?这样造成的危害会很大吗?”

在谈到一些地方推动公民道德缺乏制度保障时,辩手列举了“摔倒在地的老太太没人扶”的现实困境;而对方辩手则搬出了吴菊萍的故事来反驳。

“但我们也要看到体制做不到的地方,比如众所周知的‘最美妈妈’吴菊萍。她接孩子的决定几乎是瞬间的,那么系统是如何对这样的好事起作用的呢?”

说到一些制度的建立,可能会改变做好事的味道,学生身边的很多例子也被辩手搬上了讲台。“比如宿舍楼下一个同学让我用手拎一桶水。我可能会开心,但是如果他给我十块钱让我去提一桶水,我可能会不开心。宿舍还有三个即将毕业的室友,才做规定的20小时志愿服务。那他们就不会感染我,我也不会尊重他们。”

现场和场外互动

辩手们幽默风趣,言辞犀利,但记者发现,台下和台上一样有不少专家。台上台下互动的观众提问环节,也是一场智慧的对决。

“对好人的豁免并没有成立。对方如何保证榜样宣传的影响力?”“请问,如何看待商鞅变法中的‘木与立新之徙’?”“为什么精神宣传只是说教?不能是感同身受吗?”几个问题赢得了观众的掌声。

直接对抗不够,球场还有微博墙。不像过去,听辩论的时候,观众要关掉手机。在这场辩论中,很多现场观众,连同很多场外观众,纷纷拿出手机,发布微博观点。

网友“徐碧莹”直言不讳地指出:“我觉得制度建设会有更好的效果。通过制度建设,人们会一步步感受到学雷锋的重要性,并逐渐形成习惯。”

另一位网民“君罗瑜”立即跟随相对的观点:“对于学雷锋来说,制度建设是不可或缺的,但更重要的是一个精神方向。对于每一个公民来说,只有发自内心的接受,才能达到根本的目的。”

“如此生动的语言和方法,充分展现了80后、90后大学生的风采。”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黄健看完辩论赛,不禁赞叹。他说,时代需要雷锋精神,这场辩论让我们看到,如何创新地学习雷锋精神的形式,并代代相传,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雷锋精神是一面永不褪色、永远闪耀的旗帜。弘扬雷锋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顺应了社会进步的潮流,彰显了中国* * *产党的先进性。

弘扬雷锋精神,当然不是嘴上说说,也不是一阵风,更不是“雷锋叔叔没有户口,三月四月就要走”的尴尬局面。而是说,雷锋就在我们身边,雷锋也在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也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

入伍后,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无限地奉献给为人民服务”的激情和行动,成为亿万人民心中的道德标杆和精神偶像。以他命名的雷锋精神,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增添了灿烂的光芒。雷锋牺牲后的50年,雷锋精神并没有丢失,只是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和形式。

50年来,雷锋从未离去,更没有消失,他的名字和精神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也没有因为社会的变迁或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减弱。相反,随着市场经济的形成,雷锋精神有了新的诠释和新的时代标志。

虽然现在人们都在为社会公德和诚信的缺失而呐喊,但我们这个时代依然不缺乏雷锋精神,依然铭记雷锋并付诸实践。“最美妈妈”吴菊萍挺身而出,接住了坠楼的女孩。“最美的女孩”在风雨中为乞丐撑起一把伞。“最美的女孩”刁娜用一条腿换了一条命。慈母救了岳。可以说都是活雷锋。他们把雷锋精神落实在自己的一举一动中,在一些岗位上把道德品质传播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同时,这个时代仍然需要雷锋,更需要继续弘扬雷锋精神。在我们的社会中,要继续大力宣传雷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宣传雷锋为人民服务、助人为乐的敬业精神,做事情精于细节的敬业精神,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深入人心,传播到社会各个角落。

雷锋精神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学习和弘扬雷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这种理想信念激励着我们全党全社会自觉地把个人的追求和奋斗同党的事业、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联系起来,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二是学习和弘扬雷锋为人民服务、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雷锋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最大的幸福,把帮助别人作为自己最大的幸福,这是雷锋精神的典型象征,也是我们今天仍然要弘扬的崇高品德。

第三,要学习发扬雷锋工作、热爱、专精的敬业精神。雷锋生前在许多岗位上工作过,但他热爱自己的本行,精通本行。这在今天的时代还是需要的,还是需要他像雷锋一样立足本职,忠于职守,兢兢业业,精益求精。

第四,要学习雷锋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雷锋总是把工作当成一种无穷无尽的动力,想要投入进去,了解透彻,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充实自己。这种努力工作、坚持不懈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中仍然受到每个人的尊重。

第五,要学习弘扬雷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以前叫艰苦朴素不忘本。今天,尽管我们的国家发展了,人民生活普遍改善了,但我们仍然需要雷锋今天所体现的节俭和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应该以这种精神从事今天崇高的社会主义事业。

范方官殿

其实,对雷锋精神的理解并不需要套用现代流行词。而是要还原到那个时候,去了解雷锋。雷锋利己、乐于助人的根源是什么?其实是他对国家和社会的感恩。在当今社会,弘扬雷锋精神,其实就是创造一个能够产生雷锋精神的社会环境。曹文彪以自己为例。“我可以在家写作,因为工人盖了房子,我有地方住,农民种了粮食,我有东西吃。所以人还是有一种反哺社会的感觉。当一个国家对它的人民负责并关心他们的时候,人民就会心存感激。当集体和个人良性互动,我们的社会就会很美好。”

他说:“雷锋精神其实是永恒的。它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儒家的“以德治国”的理念。今天,我们再次弘扬雷锋精神,重塑我们的时代。

制度一般是指要求所有人遵守的程序或行为准则,也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律、习俗等规范或某种规范。

我们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权力规范运行的有效约束和有效保障。

制度建设是制度在实践中被制约、被实施、被检验、被完善的动态过程。制度不是“最好”,而是“更好”。建立科学积极的制度可以降低“风险”,坚持“勤奋”,促进“发展”

有了制度,才会有明确具体的尺度。有了这样一把尺子,不仅便于计量,也便于检查监督,有利于及时防止和纠正各种形式的不正之风。随着制度的建立和制定,将起到强制、约束和保护作用,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为弘扬雷锋精神的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提供有力保障。

中国现在繁荣的现象归结到* * *产党的好制度!

制度导致精神的产生,精神是制度的产物!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你可以扩展一下制度的定义:比如大的就是一个国家的法律或者社会的道德准则,小的就是一个公司的制度,学校的章。

想想公司盈利靠个人精神还是公司制度!诸如此类。。。

积极的一面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制度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命力,也是精神文明长期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可以引用邓师傅的话:一切靠制度。

2.精神倡导更倾向于形而上,使得雷锋精神的传播力度变弱,可能失去本来的意义。

3.没有详细具体措施的精神文明建设,不是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科学措施。与精神倡导相比,制度建设更加具体可行。

4.精神倡导的本质是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继续发扬光大。但前后时代的差异使得这种精神倡导在当下很难找到认同和归属感,而制度建设又使得新时代的雷锋精神因其自身的延续性和极强的灵活性而有了符合时代的新内容。

首先,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这个时代的主流是好的,但是受到了人民过度追求物质生活的影响。人们普遍缺乏的是雷锋精神的传承。我们看到每年雷锋精神倡导三月来,四月走,三月无处不在,电视报道,书刊杂志,广播新闻铺天盖地。这些都是雷锋精神的倡导。但是,我们发现,学雷锋的口号总是响个不停。这就是精神倡导的弊端。大家都在徒劳地喊口号。没有制度约束,雷锋精神就无法得到实质上的延续和落实。

其次,雷锋精神的制度落实,我们的观点是,雷锋精神在当代的延续和传承,必须通过制度建设上的实质性举措来进行。就小悦悦事件而言,17麻木的人从孩子身边经过,无动于衷。最后只有一个扫大街的大妈上前搭救。这能说明什么?这就是制度的缺失。同学们,精神可以推动吗?好吃吗?!!!没有法制的约束,人会越来越麻木不仁。所以,只有规范上层建筑中的制度,才能规范人们的言行,才能真正传承雷锋精神。制度建设包括哪些内容?制度又称规章制度,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为维护正常的工作、劳动、学习、生活秩序,保证国家政策的顺利实施和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而编写的具有法律性、指导性和约束力的申请。是各种行政法规、章程、制度、公约的总称。因此,我们应该制定相关的法律和公约来学习雷锋,奖励和宣传那些真正学习雷锋的人,批评违反道德的假雷锋,督促那些与自己无关的人。只有从制度和机制上加以约束和规范,全社会才能形成向雷锋学习的良好氛围,雷锋精神才能真正得到传承和延续。

第三,我问对手,在雷锋精神被如此迫切提倡的情况下,为什么会出现一个假雷锋?有些人麻木不仁,认为雷锋与此无关。自己不做,也不会有什么损失。这是精神提升最大的致命缺陷,就是做与不做他都没有损失。我该如何解释对方辩手的精神倡导?如何解决我提到的这些问题?

制度建设,即制度只能在不违背他人意愿的情况下建立。这个制度虽然没有强迫每个人都去做,但是可以适当的表彰或者奖励好人好事,建立奖惩制度,让人们更清楚自己做了什么,也让更多的人去做。他们做了什么或者没做什么都会受到惩罚甚至是犯(比如之前的出租车司机目睹一个女孩被侮辱没有伸出援手,被法院定罪后,制度清晰了,大家更清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就延伸了法律法规的定制意义,逐渐把精神建设转移到制度建设上来。

两会期间,自3月中央初中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向雷锋学习的意见》以来,全社会动员起来,对雷锋精神的核心价值进行讨论和思考。

更多的人开始思考50年前发端并形成的雷锋精神在当前社会进程中的价值和地位。

这种思考意义重大。关注雷锋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社会某些领域的一种道德焦虑。抛开去年伤透国人心的“小悦悦”事件不谈,近年来,媒体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展开一场关于“路人摔倒是否该扶”的是非讨论,讨论来自真实案例。“路人摔倒了该不该扶?”当这样的常识性问题被反复讨论的时候,现实社会中一定存在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媒体接连曝光的“瘦肉精”和地沟油问题,不断扩大了这种道德关怀。

。邓小平同志曾感慨地说,好的制度可以使坏人不能随意胡作非为,坏的制度可以使好人不能做好事。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教授彭富春近日也强调,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既要加强教育,也要加强制度和法制建设。为什么有人在街上摔倒时路过的行人仍然不愿意匆忙停下来,因为担心要为前者承担昂贵的医疗费用和无休止的琐碎麻烦?如果能制定出权责明确的法律条文,保证每一个提供善举的好人都不会陷入孤独的解释和自我证词,我们的社会还会有那么多的冷漠和观望吗?

中国的社会转型发展确实伴随着阵痛和道德忧虑。但这些都只是个案,因为我们还能找到用羊肉串支持学生的阿里木大叔,在滑索上行医28年的邓前堆,还有种了一辈子树的杨善洲。他们都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却也温暖着我们每一个人。当普通人用慈善来支撑国家脊梁的时候,我们期望有一个完善的制度来保证每一个好人都有好报。

北京将周六定为“学雷锋日”,以确保学雷锋活动的开展。

好人的免责没有成立。对方如何保证自己对榜样的宣传影响力?

即使制度建立了,仍然离不开精神宣传。如果制度下来了,积极的一面如何保证人们的认同?

我们不否认为了方便而不断强调精神的重要性。但是我们今天讨论的更好,所以需要比较两者。今天反方辩手犯的一个最大的漏洞,就是把社会想得太多了。我们不否认人性本善,但我们清楚地知道,现代社会不是乌托邦,不是理想国,否则就不会有犯罪。按照你的逻辑,今天我们不需要法制,如果不断强调精神社会,就不会有犯罪吗?相反,制度建设不仅能有效保证雷锋精神的贯彻,还能有效保持雷锋精神的持久性。这比精神建设更充实有效。

问题:你在日常生活中向雷锋学习吗?

(我猜不是每天)

那么,我相信你的父母和老师在你小的时候一定告诉过你要像雷锋一样多做好事吧?

那么,为什么你的老师和父母十几年来一直在培养你的精神,你还是没有像雷锋一样?是因为精神建设的效果真的很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