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庸之道”
所谓中庸,是孔子倡导,子思阐述的一套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达到和平和谐的理论和方法。
这种提高一个优越者的基本道德素质以达到和平与和谐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其主题、理论基础、具体内容、主要原则、检验标准、知行方法、重要途径等。这些内容在《中庸》三十三章中都有体现。简单如下。
1.主题思想
《中庸》的主旨是教育人们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具有理想人格的理想人物,达到至善、最仁、最诚、最德、最圣、外守内之道,创造出“天人合一”的“和合”境界。
这个主题主要体现在《中庸》的第一章。
“天命即自然,率真即道,修养即教。”它只是揭示了中庸主题的核心是自我教育。“天命之性”是指人性本善。“随性为道”是指人的自我教育方式是按照人的善良本性去做事。“修即教”就是说,自我教育就是按照人性的原则去实践。
“道也,非一时从也,能从道也。所以君子对自己看不到的东西有戒心,恐惧几乎是闻所未闻的。看不到远方,不表现出来。故君子慎独。”自我教育贯穿人的一生,人一刻也离不开自我教育。要把自我教育贯穿于人生的全过程,我们需要强烈的自律和自我监督精神。这种精神叫做谨慎独立。也就是说,在独自一人的情况下,别人看不到自己的行为,听不到自己的话语,他们也可以小心翼翼地进行内心的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监督。
“情绪没有表达出来,但都是在中段表达出来的。”揭示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目标。“贵在中,则为天下之本;和者,天下也。”指出了自我教育目标的重大意义。“至中,天道地位尴尬,万物孕育。”是赞美达到自我教育的理想目标后的无量功德,也就是具备了仁、善、诚、德、圣的品德后的效果。中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中和是社会价值的体现。
宋代临江人李对《中庸》第一章进行了分析,也对《中庸》作出了极高的评价。他说:“中庸之德是最好的,但其意义是最少的。第一章从性、生命、道、教四个方面阐释了中庸的含义;要戒畏独立,要明白把握中国之道;中和,清体,用之一致;以职育,明仁成极有功。”
朱对这一章也有很高的评价。他在《中庸》中说:“第一章对。子思书的信息是基于以下陈述:第一,明道的起源是从天上来的,但并不容易。其实他是为自己准备的,离不开。第二,保存和检查很重要。最后,是极其神圣的。盖要文人以这种方式沾沾自喜,以摆脱丈夫诱导的私利,充盈其性善。杨的所谓文章,就是以此为根据的。”
当然,他们也不可能像我们今天这样明确地指出中庸的主题是修身、自修、律己、律己、自强,是为了把自己培养成具有理想人格的理想人,能够做到至善、至诚、至善、至德、至圣、至外,创造出一个“如何达致天道中和、如何育万物”的“和合”
2.理论基础
中庸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谈论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大多是从孟子那里,“人尽其才,才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其天”(《尽心》),而忽略了中庸中的天人合一,甚至忽略了天人合一的真谛。天人合一的真谛,就是在至诚至善中合一,达到“和合,天之地位,万物之修养”和“唯有天下之至诚,才能尽其用。“能做到最好,就做到最好;如果你能善用人性,你就能善用事物;若能物尽其用,可颂天地之教;若能赞天地之修,则可参天地。”与天地同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中天人合一的真谛。所以中庸从“天命之性,性情之性,道,宗教之修”开始,到“天道之载,无声无臭”结束。“继续下去。”这才是圣人应该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一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是人们有意识地培养出的像慈天一样造福人类、造福自然的理想境界。
中庸的天人合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天人合一
天是诚信,人性是对诚信的追求。这是天道开导人的初衷,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与天道合一。也就是说,人性要与天道一致。《中庸》说:“忠厚之人,天道也。老实人,人之道也。老实人,不愿意努力,想都没想就得到,随遇而安,做圣人。诚者择善而固执。”
郑玄说:“诚者,自然也,诚者,学之诚也。”孔说:“这种明了真诚的方式也是自然的。然后人要学习它的真诚,这是天道的疲劳,不加思索就得到。如果是自然,生死相信四季,这就是天道。真诚的人会向别人学习,都说人可以从这种真诚中学习,这也是人之道。不学不行,可以学别人。诚心者,不愿意夹在中间,不加思索就得到,从容走中道,做圣人。这是另一种说法,真诚的人也是天道。唯有圣人才能自然,即应由中善而不励,自善而不思,自适而不从道于闲,契合天道之性而为圣人之性,故云圣人也。至诚者,择善而固执者,上也说至诚,人之道也。据说学问导致这种真诚,也叫圣人。选择一件善事,坚定不移地去做,便是真心。”
根据郑玄和孔的解释,中庸的天人合一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圣人的天人合一,一种是圣贤的天人合一。圣人的天人合一是一种本能的天人合一。圣人的天人合一是通过学习实现的。应该说还有天人合一。《中庸》说:“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知而知之。或稳妥地做,或有利可图地做,或勉强地做,其成功,一也。”可以说,生而有知而行之者,是圣人,学而行之者,是圣人,困而知而行之者,是凡人。无论圣人、圣贤还是凡人,都能达到天人合一的至诚至美境界。只有昏昏欲睡不学习的人,是达不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的。
(2)自然与人性的统一
天人合一的目的是天人合一。自然是善、诚、仁、真,人性也应该如此。只有使人性达到善、诚、仁、真的本性,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天人合一,创造世界的轮廓,确立世界的基础,理解天地的道理,达到中庸之道。
(3)理性与情感的统一
中庸的天人合一还表现在理智与情感的统一上。人的喜怒哀乐是人的自然属性,是情感的表达。为了追求人性的真善美,就要对情感进行约束和限制。所以《中庸》说:“情志不表于中,而表于中”,只有“要中和”,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天无位,万物育也”)
(4)鬼神与圣人的统一
中庸还包括鬼神与圣人的统一。《中庸》第二十九章:“故君子之道,以身为本,征于庶人;考三王而不谬,造天地而不矛盾,以鬼神定性而不疑,知天;神仙当圣人不糊涂,也知人。故君子动而天下为天下之道,天下为天下之法,天下为天下。”鬼神的盘问是毫无疑问的,即使你知道天;等圣人百代之后出来,就不会有怀疑了,哪怕认识一个人。解释一下中庸之道。天人合一中的天包括鬼神,人包括圣人。真正的天人合一,包含了圣人的合一。鬼神是天、地、祖先的总称。所以古人的天的本质也包含了死者(祖先)的元素,天这个词本身就是成人站在头顶蓝天的世界里。
(5)外部和内部整合
中庸的天人合一还包括外与内的合一。《中庸》第二十五章揭示了外在与内在的统一。其云纹:“老实人,自成一家;及道者,自道也。诚实是目的,但不诚实一无是处。所以,诚实是君子最重要的。老实人不自成一家,也成事。做自己,要善良;取得的成就是众所周知的。性之德也。对外封闭的方式也是。因此,及时采取措施是合适的。”表里结合的方式就是表里结合,表里真诚。所以中庸是天人合一,也是至诚合一。这种外在与内在的统一,可以看作是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统一,或者是自身与成就的统一,或者是知行的统一。
所以杨淑华在《清代中庸》的总结中说:“《中庸》之书以‘人离道不远’这句话为宗旨,说人必须追溯到每一天。在戴戟李云,大师说:‘人是天地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雅。’又曰:‘人是天地之心,五行之端,生而有食、声、色者。’子思明道,必须是天地和鬼神的原始站起来,一般情况下都是这个意思。天命之性,是天地之德。“生活”二字要细腻。‘仁者也’,即天地之心。喜怒哀乐是五行的末端,“慎独”二字尤其显示了禁欲与圆满的本质。全书以“人也仁者”、“诚之人也仁者”为枢纽。说人要吃喝,说人要人治,说人不能无知,说人要先治后行,说人要成圣才糊涂。每一段都提到人,目的是说明人离路不远。书中以‘天道’开头,以‘天道’结尾,有很多人讲天道天道。说人就是说天,说人就是说天。都在说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鬼神是德,也说明了天人合一的真机。合天道者圣,瑰丽者圣,但不要淡泊道,不要淡泊圣,待人先行,圣人只是对人的圣。人是谁?君主,父子,夫妻,坤弟,朋友。所以,做人也是仁者。人好到真诚。性是人之常情,道是人之常情,师者教人。孟子说:‘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是希望常人去,君子留。’我想到明道,所以我救人。因为离人不远,所以说司空见惯,也就是说离不开。它始于谨慎和独立,也只是陌生人的本来面目,并没有什么坏处在里面。子思以中庸之名写此书,‘永德之行,慎于言’,而永子之言,则是人篇离道不远的点睛之笔,这才是全书的宗旨。"
3.特定内容
中庸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五道、三爹、九经。
(1)武大路
武大道主要运用中庸之道来调节五种人际关系。这五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就是君主与臣民、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之间的交往。君主与臣民的关系被视为上下关系,这五种人际关系就是普遍的人际关系。《中庸》第十二章详细论述了夫妻之间的人际关系,把夫妻关系放在了非常高的位置。。其文曰:“君子之遇而隐之。情侣的傻可以和相知相提并论;即使圣人无知。如果夫妻俩贪污,他们可以;即使圣人有自己的岁月不君子之道,夫妻有别,也看天地。第13章讨论了达到父子、君臣、兄弟和朋友的真理的途径。看两章,有五种准备方式。
五道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五种人际关系。正确处理这五种人际关系,就能达到平和和谐的理想境界。正如《李云》所说:“所以,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的圣人,必知其情,明其义,明其利,达其难,而后能为之。什么是人情?快乐、愤怒、悲伤、恐惧、爱和欲望是可以学习的七样东西。什么是仁义?父恩、子孝、兄恩、弟恩、夫义、妇听、长益、幼顺、君子仁、臣忠,十者称为仁义。诚而修之,即人利;为对方而战,叫人间疾苦。所以圣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传道授业解惑,仍舍而竞之,怎能以舍礼治之?”
(2)三个爸爸
调节这些人际关系的依据是什么?靠的是人内心的道德和智慧,有三个爸爸。三种美德是智慧、仁慈和勇气。智、仁、勇是普遍的美德,用来调节上下级、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之间的关系。智慧、仁慈和勇气可以靠什么来培养?培养和加强诚实善良的道德意识。所以《中庸》第二十章说:“天下有五道,所以行之者为三。岳:君臣,父子,夫妻,坤弟,朋友。五、天下之道也。知、仁、勇是人间之德,所以行之者也善。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而知之,一也。安心做,困难做,勉强做,就成功了。子曰:‘学近知,行近仁,知耻近勇。知道了三者,你就知道如何修养自己;知道如何修养自己,就知道如何待人接物;你知道你为什么统治人民,你就知道你为什么统治国家。" "
(三)九经
九经是中庸之道用来治理世界各国以达到和平与和谐的九项具体任务。这九项任务分别是:修身、尊贤、爱亲、敬臣、悲臣、爱民、励工匠、优待远客、安抚诸侯。修身养性可以成就良好的人格;尊重人,你就不会迷茫;照顾好自己的亲人,叔伯兄弟之间就不会有怨恨;敬臣,政事不糊涂;对大臣们慈悲为怀,学者们会想尽办法报答他们;关心人民会鼓励他们;鼓励各种能工巧匠,货就足了;优待远道而来的客人,四方必归顺。平定诸侯,天下敬之。要做好这九项工作,就要用真诚、仁爱、完美的爱,充分体现中庸之道的美好人格。做好这九项工作,其实也会处理和调整好九种人际关系。规范这九种人际关系,是各国实现和平与合理思维的重要保证。“九经”的提出,是对“明君德、亲九族、九族和、庶民、万国和”和“大学之道是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和平合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4.主要原则
中庸的原则主要有三条:一是自学,二是忠恕宽容,三是真诚。并在下文中讨论。
(1)自学慎用
这个原则要求人们在修身养性的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这个原则是在《中庸》第一章提出的。上面说:“道者,须臾不可离,非道者,可离。所以君子对自己看不到的东西有戒心,恐惧几乎是闻所未闻的。不要隐身,不要无足轻重。故君子慎独。”人必须严格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尤其是独处的时候,在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方面要谨慎。在别人听不到的地方要非常小心,不要说违背道德的话;在别人看不到自己在做什么的地方,要时刻保持中庸之道。要做到真善美,就要坚持修身养性的原则。坚持这个原则是有趣的,有用的,有用的。所以《中庸》第三十三章说:“君子之道,淡泊而不倦,淡雅而温和而合理。知其远,知其风之自,知其微,可与入德相提并论。”《诗》说:‘虽潜,亦受孔子开导。’故君子自省而有罪,志无恶。君子鞭长莫及者,旁人看不见!《诗》说:‘在你的房间里是值得撒尿的。’所以君子不动尊,而不守信。《诗》曰:‘戏假言,急则辩。’所以君子不赏民,而劝民,不怒而威钹。《诗》曰:“不显其德,则诛之。“故君子敬而天下平。”《诗》说:‘至怀明德,莫呼。子曰:‘什么酒色教化百姓,也是末了。’这首诗说,“美德就像头发。毛还是关系不错的,‘神荷无声,无我’。致易!"
(2)忠诚、宽恕和宽容
这个原则要求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理解,互相爱护,互不伤害,忠诚,宽容,仁慈,并行不悖。这个原理可以在《中庸》第十三章和第三十章找到。
“子曰:‘人离道不远。远离道的人,不可能是道。“《诗》云:瓦科瓦科,不远矣。捧柯打败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君子以人治人,止于此。忠恕离违道不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一思想源于孔子,曾子将其总结并流传于世。里仁的《论语》记载了孔子告诫曾子的话:“我的道是一贯的。”其他同学问曾参这是什么意思。曾参曰:“夫子之道,忠恕也。”忠恕是仁的一面。都说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忠恕,也就是说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仁。孔子说,宽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欲立而立,欲达而才。可以说仁的一面已经有了。”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就是心比心,是忠恕原则的具体落实。
忠恕之道在大学里被称为“矩之道”。《大学》说:“如果你是邪恶的,就不要(不要)使它变得更坏。何为恶在下,不在序。什么是未来的恶,而不是过去的恶。右边的邪恶不应该留给左边。如果你是左恶,就不要交给右恶。这就是当下之道。”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无论是忠恕之道还是隐忍之道,其本质都是善良博爱,要求人们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工业场)。
《中庸》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忠恕之道和《大学》的节制之道。进而提出“人治”,要求人们用自己的心去爱别人,用自己的心去责备自己,用自己的真诚和忠诚去激励、影响、塑造人。只要我们坚持忠恕之道,人们就会和睦相处,人们就会达到各行其是,不沾沾自喜,不怨天尤人,不待人接物的思想境界。所以《中庸》说:“君子愿超其位。富贵荣华,富贵荣华。穷,穷。平口铲,行近铲。总是有麻烦,总是有麻烦。君子不自满。不帮上级,不帮下级,对了就不抱怨,不求别人。我不怨天尤人,但我不在乎别人。所以君子易居易处,小人铤而走险侥幸。子曰,‘射之似君子,而非权鳜鱼,而身也。’"
(3)真诚
至诚原则是中庸的一个重要原则。“只有世界是真诚的,才能做到最好。能做到最好,就做到最好;如果你能善用人性,你就能善用事物;若能物尽其用,可颂天地之教;若能赞天地之修,则可参天地。”只有坚持真诚的原则,才能充分发挥我们善良的本性。如果你能发挥自己善良的本性,你就能影响他人,发挥他人善良的本性;能够发挥所有人的善性,就能发挥万物的善性;如果能充分发挥万物的善性,就能参与天地万物的修炼。达到了仁善的境界;到了仁善的境界,就可以和天地并列三了。这是坚持至诚的原则所达到的理想状态,当达到这种理想状态时,一个人就找到了自己在宇宙中的真正位置。
除了以上三个主要原则,还有中庸之道的原则,比如信任朋友,亲吻,真诚,善良。这里就不讨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