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专业大学生暑期实习杂志
两周时间,46人徒步穿越甘肃、青海、内蒙古三省,穿越青藏高寒区、东南季风区、西北干旱区,行程3000多公里。在此期间,我通过学术报告系统学习了知识,并通过实地考察感受了这一地区丰富多彩的地貌类型,体验了蒙藏独特的民族文化,通过各种形式的联谊活动增进了友谊。现在,联合实习已经圆满结束。整理了一下自己的笔记和30页的总结报告,想到的是收获、喜悦、专业、碰撞和满满的感谢。
为了准备这次实习选拔考试,我复习了自然地理的相关知识,在接下来的十四天里,实地调查和测量都证明了书本知识。同时,自然界是复杂多样的,教科书单一的知识衍生出了自然界的许多变化和形态。实习过程中,老师耐心讲解地貌学、土壤学、植物学、水文学、气象学等综合地理知识。,带领我们考察了黄河阶地和红水河堆积阶地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测量了秦王川盆地古沙丘的斜层理倾向,绘制了古玫瑰图。挖掘、观察和测量石灰性土壤、山地森林灰褐土和高山灌丛草甸土的剖面;考察古冰川遗迹,了解冰斗、刃脊、火绒等特殊冰川地貌的形态特征;穿越祁连山,穿越河西走廊,考察了沿途地质、地貌、植被类型的垂直变化规律。从竹叶泽湖沉积剖面看干旱区盐湖沉积的“靶心模型”:比较腾格里沙漠与巴丹吉林沙漠、本康丹霞、张掖彩色裂隙的异同;考察青海湖东北岸的古今堤防;参观红崖山水库、海西镇原子城、武威雷台、文庙、唐恬庙;品尝白牦牛酸奶、烤全羊、青稞酒、武威“三套车”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李吉均先生在冰川划痕石上题词“读万卷书穷通则,行万里路亲民”的意义,体会到欢子人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勤于思考、刻苦钻研的精神传承。
在西北部,我们既可以看到茂密的植被,也可以看到贫瘠的草地。在生态脆弱、气候变化敏感的西部,生态环境问题是人类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土地退化、荒漠化严重、生物群落退化、气候异常、水文条件恶化、环境污染、生活设施和建设项目遭到破坏等一系列连锁反应,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甘肃民勤绿洲萎缩,新疆塔里木河下游胡杨林和刘宏林灭绝,甘肃阿拉善地区草地退化,梭梭林消失...一系列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大自然需要敬畏。学地理不是为了征服地球,而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规律,保护规律。
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地理历史的“大杂烩”,让我们在旅途中一路好奇,而香港与内地文化碰撞产生的奇妙火花,则让原本疲惫的路途充满了欢笑。咩咩大雷(香港同学)的歌,蒙古族女子日娜的清爽柔情,河北、江西、东北、南京、山东、新疆、河南、广东的方言碰撞,段子库的语录,老师讲解中的中英文混合,爱丽丝的20岁生日派对...十四天很漫长,在丈量脚步的路上,在无尽学习的角落,每天都有新的发现。十四天很短。一个有友情和耐心相伴的老师,怎么舍得说再见?我们一致认为:我们应该走很长的路,去很多地方,学习更多的知识,欣赏更多的美丽和壮观。
最后感谢机智博学的王乃昂老师,李卓伦、、蔡启恒、徐勇、吴老师,他们作为导师和朋友日夜陪伴着我,感谢勤劳风趣的鲍师傅,感谢忙忙碌碌关心会员的李学姐,感谢2014暑假有机会让我们46人聚在一起,留下难忘的回忆。
走三省,跨千里,十几天河山;
爬雪山,过草地,测四公里;
挖剖面,看层理,在地下探索几亿年;
看丹霞,看劣地,真假有别,相似有别;
河流阶地、湖岸、侧倾湖进退;
上天入地,去九州,既是自然,也是人文;
穿越祁连、沙漠、丝绸之路,探访古今;
两岸的友谊,朝夕相处,携手走过两个高原。
时光荏苒,往事如歌,感谢一路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