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堂存在的问题
大学课堂存在教与学不匹配、大学课堂教学缺乏对大学生特点的考虑、大学课堂教学与教育缺乏信息化等问题。
第一,大学课堂教学中的“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不匹配。
2001年,我国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堂反对“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出“研究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参与性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
在现代信息化的“海量开放网络课程”和“翻转课堂”的推动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形成了“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从2012到2015,大学生都经历了基础教育领域的课堂教学改革,他们都是在新的学习方式中成长起来的。
第二,大学课堂教学缺乏对大学生特点的考虑。
大学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特点不够,导致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高。大学生有年龄、时代、学习的特点。所谓年龄特征,是指大学生处于青春中期,身体发育已接近完成,具备了成年人的身体和生理机能,但心理尚未成熟。
所谓大学生的时代特征,是指特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在一代人身上的体现。比如,在信息化社会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物质条件相对优越,有一定的享乐主义倾向,手机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三,高校课堂教学教育信息化的缺失。
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并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然而,在大学课堂教学中,信息化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大学课堂教学在内容和方法上都落后于这个时代。大学老师的教学模式从纸质版变成了电子版的阅读PPT,从原来的黑板变成了白板,只是内容的复制,本质还是满满的灌水。
同时,大学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程度不高,个别教师在熟悉的情况下也不会花大量的时间去挖掘信息资源作为课程资源。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大学生通过现代多媒体获取信息非常方便。然而,大学校园和课堂在利用网络资源、开发海量开放网络课程和翻转课堂方面相对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