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忠孝思想的作用是什么?

“忠诚”:

忠诚,忠诚和宽恕。“忠”是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优秀品德。说到“忠”,人们往往会想到“愚忠”,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在孔子看来,不仅是对君主忠诚的问题,还有对普通人和所有人忠诚的问题。在孔子的时代,“君”并不稀奇,到处都有大大小小的“君”。其实孔子非常反对愚忠,只有对了才能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忠”是指君主和人民:“思利民,忠也。”所谓忠,就是从内心求善,从外表尽本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历代有志之士的共同心愿。忠于事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是中华民族最高最神圣的价值追求。

“孝”:

孝顺,孝顺,孝顺。中华民族崇尚祖业观念。主要是对父母、长辈“孝顺”,强调有序。孔子开创私学,在教学中把“孝”放在第一位,认为“孝”是道德的基础。“孝为德之本”,“孝居诸德之首”。人们往往将“孝”与“报效祖国”联系在一起,认为“忠孝不可兼得”,甚至贬低“孝”。这是一个误解。其实“孝顺父母”和“报效祖国”都是光荣的。两者可以也应该统一起来。忠孝可以兼得。有一些个体受条件限制,不能统一,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我们要尽量做到两者一致,才能尽到“报效祖国”的忠诚和“孝敬父母”的孝心。这是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传统美德。

忠、孝、仁、忠、礼、智。

什么是忠、孝、仁?什么是信、礼、智、勇?现在你只能通过看台北的路牌才能看到它们。“君、臣、父、子、子”之道所维系的轶闻序列不会回来了,也会切断我们与“忠、孝、仁、义”的联系。“信、礼、智、勇”仍然是一种普遍的生存哲学,是所有社会的基本要求,但我们嫁接了西方的价值观,在儒家话语的外壳下,内涵不再。

古人曾把道德修养作为人生的终极追求。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个人奋斗、幸福和自由比道德更重要。现在的孩子有许多其他的事情要做。

原文来自《新周刊》。

我们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还剩下多少?

如果90年代的孩子从周杰伦的《直答》开始接触古典诗词的美,是不是有点晚了?“孔融为什么让梨?”任侠还有什么?什么是忠、孝、仁?什么是信、礼、智、勇?为什么今天的古代文学博士生没有15岁的学者“见多识广”...如何解释这些疑惑,在哪里可以找到我们失落的传统?

10年2月10日,梁启超写下了巨著《少年中国》,这部巨著激励了一代中国人。“少年强,国富民强。”今天,梁启超少年时代曾经希冀的气质是希望、进取、创新、不落俗套、贪玩、雄心勃勃、豪迈、创造世界,“时刻想着未来”、“总觉得万事皆有可能”在这一代人身上依稀可见。但代价是,他们身上的中国传统越来越单薄,他们的特色和个体不复存在,中国味儿也就淡了。我们在哪里可以找到我们丢失的传统?怎样才能写出一个“新青年中国人”,而不仅仅是“青年全球化”?

四书五经

曾几何时,作为一个15岁之前的读书人,他要把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几乎都是“崇经”。他们对经典的理解足以让今天的古代文学博士生绝望。1912 65438+10月19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部长下令“小学应废除读经”时,是解放思想的壮举;结果近一个世纪过去了,没有多少人能回答四书五经是什么。孩子感兴趣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以《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和《左传》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的支柱性思想体系,正处于迷茫之中。现在,亦舒在北京建立了一所现代私塾,专门教授四书五经。

什么是任侠?它是“道之所在,虽成千上万人已去;义举行了,女儿也不会后悔;在爱情的心里,世俗礼仪如粪土;兴在何处,与君饮三百杯”;正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之外。”说完后,拂去衣服,不露一点声音,深藏不露。三杯吐槽,五岳皆轻。即使你死了,你也不会为这个世界感到羞耻。”是荆轲,是聂政,是颛顼,是李白,是受益于一顿饭的浮母,是救了伍子胥的渔夫。然而今天,它们都消散在风中了。不再有万里独行,向朋友许下诺言的男人,不再有“奋斗一辈子,享受你今天的生活”的女人。高在他那本《青春无悔》中如此淡淡地写道。

从小就被教育要有智慧,不要相信别人。怎样才能做到傲骨英姿?它从哪里来?我从来没有年少轻狂。青春是不完整的青春,再多读金的长篇也没用。

摄影师甘加索·兰巴布

对家庭,对人民,对国家,对民族,对无形的社会风气负责...这是古人肩膀上的N座大山。今天,我们既没有义务为他人做出贡献,也没有权利向他人索取。我们只能对自己负责。《大学》开篇说的“古之欲明显优于天下”在今天成了海市蜃楼,顾的“匹夫有责,国家兴亡”更像是和平时期的一句空话。所以我们坚持不长大,看日本漫画,听双胞胎,玩蛹或者Hello Kitty,穿阔腿裤,口袋里满满的标语,“我喜欢,为什么不”...咄咄逼人的自由泛滥,责任感处处沦陷。10的孩子,接触到的是这一代人放任自流,无限延长的青春期。他们怎么知道什么是责任感?

诗歌、音乐与赋

如果90年代的孩子从周杰伦的《直答》开始接触古典诗词的美,是不是有点晚了?唐代诗42863首,宋代诗19990首,李白诗900多首,陆游诗6000多首,只是中国诗歌的一个零头。然而,直到我们中学毕业,我们所承载的也不过是“萧何刚露尖角”“二月春风如剪刀”这样的小情怀。怎样才能热爱我们浩瀚的诗海?

并不是说古典诗词就应该被广泛使用,而是大跨度地从我们的视野中退却、消失,这是这个社会审美能力的丧失。一个被“涉水采芙蓉”、“流连庭院”、“酒后看剑”这样的浪漫情怀滋养过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不会那么麻木和冷漠。

音乐

现在,有为青年的形象就是年轻有钱,高学历,高收入,高消费。他知道如何赚钱,如何花钱。他不再是那个在纳兰容若精通琴棋书画的乱世好儿子。成年人的价值取向在下一代被复制甚至强化。学钢琴(指钢琴而不是古筝)一定要分等级。除非你想成为常昊那样的国手,字画是少年宫的常规项目,为了升学时加分...最初的优雅,在父母的鸡毛掸子和考级的压力下已经扭曲,再也无法保持美好的外形。

孔融放弃了最大的梨

“孔融为什么让梨?”“因为大梨不好。”老气横秋的孔融如果现在听到孩子们的回答,一定会气得跳棺材。是的,传统道德范式正在丧失。90年代的孩子被教育不工作的人吃不上饭。他们几乎从懂事起就在竞争,他们是天生的达尔文主义者。初三的孩子每周要上40节课,每天要练3个小时钢琴。六年级的孩子每天做作业到半夜12点。二年级的孩子们课后要参加数学竞赛、英语演讲比赛和学生会选举...他怎么能说:同学,我不要第一名,让你有?

没有人会感谢孔融。然而,当整个社会开始认同“谦虚使人落后”等工业文明的价值观时,中国古人曾经温婉的人格魅力也就丧失了。

科举制度

隋朝大业三年(607年)起,千年寒门通过科举跃入龙门。从“乡试”“赶考”到“殿试”,每三年一次的科举,让“入我罗网,天下英雄”。1300多年后,废除科举,兴学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西方教育体系已经进入课堂。私塾随着历史变得陈旧而尘封,理科成为新宠。

虽然今天私立学校作为新闻零星存在,但我们再也听不到孩子们的背书了。在今天的价值取向下,孩子对没有实际功能的东西兴趣不大。

民俗

过年摸门钉放鞭炮,上元吃汤圆放灯笼跳秧歌,端午节拿艾条挂香符赛龙舟,中原驱鞭炮...随着大城市全面禁止燃放鞭炮,这些节日离我们渐行渐远,孩子们的非物质利益被逐渐淡化。有多少孩子还知道《飘》?有多少孩子还知道泰格?

90年代出生的人开始相信圣诞老人,开始在麦当劳必胜客庆祝生日。他们不认识阿福,没放过风筝,没见过长生锁,没去过八仙桌,没爬过大门槛。所以传统的东西在他们看来都是平淡苍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