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什么?

论大学生的集体心理特征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针对当今社会,我们来分析一下大学生集体的心理特征。当代大学生集体是中国的一种社会集体,其成员在相同的求知目的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集体心理特征。

1,集体自己同意,但协议模糊。

高校是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德、文化素养和身体素质的优秀人才的基地,高校集体的建立也是基于同样的目的。大学生进入大学的主要目的是求知。由于这两个目的的一致性,大学生表现出对所属集体的认同,以及对身心发展和知识水平大体相同的成员的认同。但是,大学生班集体的形成是很有强制性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但学校只能按规定分班,没有任何依据考虑学生的意愿和情绪。因此,他们对集体成员的认同是非自愿的,这使得这种认同是模糊的和不稳定的。

2.集体的开放性和个体的心理封闭性。

随着现代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和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大学班级集体与兄弟班、社团等一些组织有着广泛的联系。相比中小学生,大学生集体更开放,但内部成员心理是封闭的。

我国大学生的年龄普遍在17-23岁之间,处于青年向成年的过渡期。这个阶段的年轻人,内心相对比较锁定。因为他们的基本成熟和成熟,自我意识增强,独立感和自尊感逐渐加强。思维变得更加独立,判断能力、社会阅历、情感体验与日俱增;所有这些变化使他们的心理活动沉溺于主观世界,同时也指向了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的关系,表现出否定客观性、肯定主观性的特点,揭示了心理活动特有的自闭性,无法从外到内与对方心灵沟通。上海曾经做过一个关于575名大学生是否有知心朋友的调查。结果显示,37.3%的人没有亲密的朋友,实际上这个数字可能更高。他们封闭是为了寻求真正的内心平静,正确发现自我,拒绝外界的干扰。

3.削弱权威

当代大学生集体和集体成员表现出明显的对权威的不尊重,主要表现在班主任和教师在学生中的作用和地位的降低。在首都高校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影响大学生的选项中,教师和系领导排在最后,而在有心理话的时候,只有0.6%的人愿意找班主任谈,只有7.3%的人愿意找辅导员谈。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例子:老师上课点名,有人代替其他同学回答“到了”;而且班干部有时候会做假证,说某某请假,甚至有的根本不在乎有没有因此受到处分。这些现象都说明当代大学生否定权威。

淡化权威的原因有很多。心理原因主要在于,这个青春期的青少年有“准成人”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增强,社会阅历增加,思维的独立性和判断力显著增强。他们不再顺从父母和老师,表现出敢于怀疑、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追求自我的特点。

4.通信的复杂性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人们越来越追求高收入高消费的社会生活。新的生活方式影响人际关系。身处廉洁学校的大学生,也避免不了这种影响。一项调查显示,26.1%的大学生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利用;13.8%认为人与人之间是不择手段的竞争;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39.3%是利己的;14.9%尽可能为他人考虑;只有27.6%的人把别人放在自己之前,帮助别人。

在大学生自己的生活中,一方面争强好胜,自尊自爱,在各方面都有过暗中较劲;另一方面,我也要为了* * *一起度过几年大学时光而“和平共处”。这种人际交往的双重性进一步加剧了它的韧性。影响人际交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集体内部非正式群体的多样性。大学生不再像中学生那样整天被学习压得喘不过气。他们有更多的空闲时间和更多的人际交往。由于利益、时空、性格、需求等原因,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非正式群体。

5.集体心理的联系

大学生的心理联动主要表现在两种情况:一种是* * *心理导致的心理波动。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总会有某种联系,每个人的思想都会受到他人的影响,进而影响他人。因为大学生年龄相仿,思想情绪上* * *比较多,容易造成心理波动。比如大一新生刚入学,同学讨论家乡的情况。如果一个人有“乡愁”,很容易唤起一种常见的“乡愁”。一个老师能想到自己的同学,而别人认为这个老师是个好老师,容易引起集体认同。二是竞争动机导致的相互激励。所谓互激心理,是指一个群体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分,由于相互作用而形成某种情绪和力量,从而产生超越对方、上升的兴奋状态。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群体内部或者群体之间的成员相互启发,每一方对行为都非常敏感,总是以更激烈的形式反应。情绪激动,能量爆棚,试图压倒对方,或者表达超越来发泄情绪。比如中国足球屡战屡败,没能冲出亚洲。大学生诅咒国际球员和教练,但一旦有重大足球比赛,他们就聚集在电视机前欢呼。因为竞争,大学生容易引起相互的兴奋。比如班上有一个同学成绩比较好,其他人都赶上了。当然也有恶性互动,比如:无原则的逞能,损人利己,危害集体。大学生中还有一种竞争心理,比如在体育比赛中试图压倒其他群体,取得胜利。

第二,进一步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不是很好。原因不是学生不愿意学,而是内容和方法枯燥单调。首都高校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调查。只有5.5%的同学认为别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必要,94.5%的同学认为有必要,但有43.6%的同学认为内容太枯燥,没有吸引力,31.4%的同学认为方法不灵活,难以被接受,这两个比例占到了总数的75%,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立足于大学生的集体心理特点,研究他们的思想状况,有效地开展工作。

1,合理利用集体压力,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群体中的任何一个个体都必须受到群体规范和舆论的约束。虽然大学生对群体的认同是模糊的,但还是说明了集体对他们的制约。因此,班集体、系集体、校集体要制定相关的班规、系规、校规,不放松集体主义教育。

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关键在于建设好集体,关键在于抓集体的形成。所以大学第一年是建设班级集体的最佳时机。由于生活环境、学习方式和角色的改变,大学新生处于新旧冲突之中。抓集体建设要从解决矛盾入手,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与其他成员和睦相处,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支持。有了这么好的集体,势必形成一个目标一致的整体,思想工作就好做了。

2.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很强,要找到他们的“矛盾”,寻求他们的“* * *相似”。一切都与三维相矛盾。大学生自我意识强,不信任权威。他们往往表现出使命感,但大大咧咧,参与感积极,但秩序感不强。热衷于观察现实,却空虚于想象未来。只要抓住这些“矛盾”,其思想教育就不会无效。求“* * *相似”。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很强。他们关心政治,参与感很强。做思想工作,要从他们关心的热点入手,寻找“唱点”。不要让他们感到压抑,而要让他们感到满足,满足他们参与的欲望,让他们成为活动的主人。

3.协调人际关系,建立心理包容的班级群体。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好的群体,它的成员和睦相处,相互尊重,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群体,它的工作和学习成绩必然好。大学生之间复杂的人际关系并非无解,关键在于引导。如引导合理竞争,树立赶超心理等。现在,大学生中有许多竞争现象,这表明了他们的进取精神。竞争很容易导致复杂的人际关系,但需要我们的引导。只要竞赛合理,对学生的学习和工作都是有益的。大学生的竞争容易导致嫉妒。所以要引导树立赶超他人的心理,不要不甘落后,把嫉妒变成加倍学习和追求的动力,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争取下次创造好成绩。

4.此外,要运用心理联动原理,扩大政治教育的影响力。我们常说“表扬一个人,带动一大片”,“批评一个人,教育一大批”,这就是心理联动原理的作用。做思想教育,不能只着眼当下,更要有长远的眼光。要考虑人们在处理一件事情时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会形成什么样的心理联动,从而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范围。

5.引导心理过程,提高心理素质。由于从校门到校门的过程比较简单,大学生生理年龄相对早熟,心理年龄发展相对缓慢。此外,升学压力大,家长片面追求“最优待遇”的投入,导致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差。性格特征比较弱,有一种孩子般的依赖心理。所以大学生不仅需要思想教育,更需要心理过程的补课。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有正确识别和判断事物的能力,思想工作才能容易接受。

结束语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门科学,就是要研究人们思想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人的想法和观点的形成过程是与心理过程同步的。所以,不仅要从思想现象来研究人,更要从心理现象来研究人。要在心理过程规律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人们思想观点形成的客观规律,把思想科学和心理科学结合起来,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研究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发展规律,使思想政治工作做细做深,更有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