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安鼓乐简介。

1 Xi安鼓乐简介,又称长安古乐、Xi安古乐、Xi安古乐。脱胎于唐代燕乐,后并入宫廷音乐,并逐渐流入民间音乐的安鼓乐,经过大量文化工作者的发掘、抢救和保护,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申报过程,最近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Xi安鼓乐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和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间音乐类型之一。它脱胎于唐代的燕乐,后又融入宫廷音乐。安史之乱时,随着宫廷乐师的流放流入民间。追溯其历史渊源,从结构、乐谱、称谓、乐器使用等方面看,它与唐代燕乐大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根据资料的分析和考察,Xi安鼓乐可能发源于唐代,始于宋代,盛于元明清。经过几千年的实践和发展,特别是明清以来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大型民族古典音乐。长安鼓乐保留了最传统的鼓乐表演形式、结构、乐器、曲牌和乐谱。乐谱现今各长安鼓乐社使用的乐谱仍然是古代的半字谱,都是手写本,仍然保留着明代的抄本。有些音符与敦煌莫高窟出土的唐乐相同。现存的《清乾隆二十八年安鼓乐手谱集》与宋代姜夔自导《十七首》所用曲谱基本一致,证明该集历史悠久,是明清以来在全国逐渐失传的民间曲谱。纵观整个曲牌名称,曲牌保留了唐、宋、元、明、清各种曲牌,可以说是一部中国音乐发展史。唐宋以来,中国音乐的诸多音乐因素(节奏、曲调、旋律、词、谱、乐器、结构、旋转等。)都在这古老的音乐中留下了痕迹。称长安鼓乐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并不过分。据音乐史家考证,唐代安史之乱时,宫廷乐师被流放到民间,唐代燕乐也流传到民间。长安鼓乐脱胎于唐代燕乐。它大气、庄重、典雅,曲目丰富,结构完整,曲调优美,具有宫廷音乐的特点,与普通民乐有很大区别。宗僧、道僧由一个叫毛的和尚传播,表演者多为市民,也有道士、和尚。僧派悠扬明快,道派平和典雅,俗派温馨浓郁。根据传说,道教是由城隍庙的道士传播的。像僧侣一样,表演者大多是市民,但也有道士和僧侣。和尚和道士做很多生意。通常,日落时商店关门后,艺术家们聚集在四合院里自娱自乐。庙会期间,他们都出去拼尽全力,没日没夜地玩,不拿一分钱。如遇其他鼓乐社庙会,也会热情地播放歌曲烘托气氛。一路上,他们又吹又打,在市民面前一展身手。最热闹的是农历六月初一在钟南山的南五台古会和六月中旬在该市的西五台古会。期间各鼓社陆续前往演出,观众摩肩接踵。每年的这两次可以说是鼓乐表演。常有“同坛”(音),即斗乐、奏乐。两个鼓乐队互相玩一个游戏,看谁弹的曲目多,弹得好。一部分世俗僧派长期掌握在农民手中,不断吸收民乐,逐渐与僧派不同,形成了世俗派。民间学校在农村,活动受农业生产季节影响。一般来说,他们会在农闲时参加一些民俗活动,比如祭祀新年、欢迎神灵、进山朝圣、庆祝丰收等。4艺术特色Xi安鼓乐是一种糅合了打击乐器和打击乐的大型音乐。其内容之丰富、乐队之庞大、曲目之众多、结构之复杂,堪称中国古代音乐乃至世界民族音乐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长安鼓乐分为僧、道、俗三派,各派风格各异。5演奏形式但无论哪个流派,都有两种演奏形式,即及时行乐和坐乐。及时行乐,顾名思义就是在路上玩,混着彩旗、指挥旗、社会旗、全民伞、高照斗等。、以及打击乐器如高鼓、单面鼓、小挂锣、合页、锣、手梆子、方盒等。,以及笛子、管子和笙;高柄鼓者,亦称“高柄”,风格温和庄重;单面鼓又称“混沌八仙”,风格活泼悠扬。及时行乐有时有“歌”,与祈雨有关。及时行乐比坐乐简单,表演以曲调为主。节奏乐器只起伴奏和打击的作用,多用于街头游行、庙会等群众场合。及时行乐可分为两种形式:乐瞳鼓(又名高坝子)和混沌八仙(又名单面鼓)。打击乐器除笛、笙等管乐器外,还配以高音鼓、合页、小锣(磕)、锣锣、手梆子等,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音乐节奏平稳,速度缓慢,意境优雅。流行于和尚道士的音乐社,世俗派不玩。混沌八仙因使用了笛、笙、管、云锣(方箱)、单面鼓、锣、合页、传单等八种乐器而得名。随机八仙的曲目范围很广,坐乐中所有奇怪的抒情音乐,比如鼓、戏法、套话、北词等曲调都可以演奏。特别是坐乐中的招数,如摇门栓、抱金杯、胜利令、石榴花、香山射鼓、十拍、十六拍、五十目和沙松(即铜鼓),多出自民歌或器乐,音乐短小。Xi安鼓乐各流派留下的曲目和曲牌数以千计,是一份非常珍贵而丰富的遗产。其中大型套曲的体裁类别有桃词、、南词、外南词、外分词、、大岳、段、别子、夫子、大杂子等,约400套。小型音乐的体裁类别有鼓乐、戏乐、小曲、张戈、京曲、舞曲、器、底鼓、花拍、弦扎子、引子、线拍、胜序、曲。可独立演奏的鼓乐有波头、三鞭、法典、女鼓退、花鼓退、蠢鼓退、大福、帽头、干鼓等100多首。Xi安鼓乐的调式是七音,他使用的音调是基于五度律。常用的四声称为:六声、尺声、上调、五声。常用的乐器主要有三种:宫调笛、平调笛和美冠调笛。就20世纪50年代而言,《Xi安鼓乐谱》现存70余份,其中抄自明代的有16份。除了何家英被写成“唐开元五年六月十五日日立”待考外,其他所有书籍的最早抄本都是西伦乐社保存的《鼓片、收益、小曲全稿》,注有“清康熙二十八年(65438+)演奏安鼓乐的民间乐人有城隍庙鼓乐社的安来旭、何伟新;东伦鼓社的梁振源、赵昱畅;西仑鼓社程;仙米寺鼓社程天祥;大吉场鼓社杨家桢、裴仁功;何家营鼓乐社何永珍、何;市蓟县祥辉音乐社文明(东村)、张友明(西村)等。坐听音乐,顾名思义,是在室内桌案周围播放的。曲调是有固定结构的一套,即“花鼓段坐听全套曲”和“八拍鼓段坐听全套曲”。坐听乐往往是艺人比拼技艺的场合,称为“斗乐”、“对桌”、“摆开”,所以坐听乐更讲究。坐乐大致可以分为城市和农村。城市的坐乐叫“八拍坐乐”或“打鼓”,农村的坐乐叫“打鼓”。前者用笙、笛、管、双云锣,也用筝、琵琶。打击乐器有坐鼓、战鼓、乐鼓、独鼓、大钹、大锣、合页、扇子、大锣、马锣、锣、木梆子,人员约十二、十三人。根据条件,农村可能会有一些乐器调整。在一些农村地区,十几个人演奏乐器,更多的是打击乐器。“四川佬”(一种用于鼓乐的传统打击乐器)和“苏佬”(一种从秦腔传入的打击乐器)由数十人使用,产生震天动地、撼山河的宏大声响,其风格与都市坐乐不同。虽然古城长安鼓乐社成员多为商人,但传统上,鼓乐社非常清高,自娱自乐,不受他人雇佣,只为鼓乐社及其家属演奏音乐。当然也有例外。当杨虎城的墓从重庆迁回Xi时,许多鼓乐社的人都去车站迎接他。明清时期,鼓乐社非常活跃。当时Xi安有数百座寺庙,几乎每座寺庙周围都有鼓社活动。庙会此起彼伏,长安古城内鼓乐之声不绝于耳。目前,长安鼓乐曲谱约有100册,曲目3000余首,曲牌1200余首,套曲40余首,包括极其丰富的民歌、戏曲、说唱及宫廷和宗教音乐。室内表演的鼓乐艺术形式,坐乐是一种大型民间组曲,具有严格固定的音乐结构,由头(帽)、身(体)、尾(靴)三部分组成。民间艺人称这种结构形式为“穿靴戴帽”。使用的乐器以笛子为主,配以笙、管乐器,有时还有双韵锣(双扇锣20面10音,专门用来演奏有音阶的音乐,特别是用清吹演奏时,演奏者左右手拉弓,技法复杂)。鼓有四种:坐鼓、战鼓、乐鼓、独鼓。其他打击乐器还有铙钹、铙钹、铙钹、锣、马锣、锣(又称“开锣”)、合页、大锣、手锣等。坐乐分八拍坐乐和俗坐乐两种。全套八拍坐曲由佛教和世俗音乐社演出,主要因坐曲头(帽)第一部分所用鼓段均为“八拍鼓段”而得名。城隍庙音乐社全套八拍坐曲,用双云锣,用尺子演奏音乐。其结构特点(坐于乐前):帽:开锣鼓,起。体:箱头箱(八拍鼓段);放一首歌;两个盒子(八个拍子鼓段);放一首歌;三盒(八鼓);吹。尾:底鼓,退鼓。在音乐结构上,流行的坐乐的特点是使用大型打击乐器,如战鼓、铙钹、勾锣等。,此外还使用了两种体裁的音乐,这是蓬勃和激情。“大扎子”(又称“钱扎子”)是民间坐乐中一种独特的曲式。用多首调性不同的曲子一起演奏就好了,曲子之间插着锣鼓,曲调生动活泼,充满活力。6演奏特点Xi安鼓乐以吹奏竹笛为主,分为“坐乐”和“奏乐”两种形式。“坐乐”是室内乐,以笛、笙、管为演奏乐器,打击乐器有坐鼓、战鼓、乐鼓、独鼓,以及钹、小钹、钹等。每年夏秋季(农历五月底至七月底)各地举行的村民会议和庙会上,经常演奏Xi安的鼓乐。表演者有乡镇组织的“鼓乐社”,也有大庙大庙的鼓乐乐队。7 Xi安鼓乐的收集整理始于1951,主管单位为中华全国音乐家协会西北分会(以下简称“西北音协”,后更名为“中国音乐家协会Xi安分会”,成立于1955年3月6日)。当时参与安鼓乐搜集整理的工作人员有西北音协副主任李、西北音协音乐干部范昭明、陕西省群众艺术馆音乐干部何军。5月65438日至5月0953日,李和何军以周至县南集贤村为主要基地,重点调查鼓乐种类,并命名为“安鼓乐”。后约十年,李、、杨、、何军等。对Xi安城隍庙、东仓、西仓、大吉场、长安何家英、周至南线等8个音乐社进行普查,采访艺人200余人,录音40余小时,收集接近宋代民间乐谱的民间乐谱100余份,翻译整理800份。还占用了大量艺人的口述笔录和照片、实物(主要是民间人物的笔录)等资料。杨还发现安鼓乐和陕西八大一、二度谱与南宋《白石道人歌》一脉相承。后来与尹禄发合作出版的《宋代姜白石歌曲创作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Xi安鼓乐的发现。从1966年到1976年的十年间,Xi安鼓乐的收集整理因为文革被迫停止。1980复工。1981经陕西省文化厅批准,成立“唐代研究室”(隶属于陕西省群众艺术馆),李任主任,何军任副主任。先后参与其中的有、、、李、、陆鸿靖等。实验室成立后,在20世纪60年代油印的《Xi安鼓乐翻译谱》的基础上,进一步收集和补充。从1981到65438+2月-1982编了八卷九册约三百万字的《Xi安鼓乐集》。在此期间,李撰写并发表了《隋唐燕乐概论》、《唐大曲与安鼓乐的风格结构》、《安鼓乐民间人物谱研究与解读》、《日本雅乐与安鼓乐比较研究》等论文。贺军、陆鸿靖、、李、、等写了研究唐代“节拍”的时间,以及日本的风雅。李还撰写了《Xi安鼓乐艺术传统简介》等著作数十万册(油印,未出版),在国内外学术界和音乐界产生了较大影响。Xi音乐学院冯雅兰教授、以及后来的程、、焦杰同志,都对Xi鼓乐的搜集、整理和研究作出了贡献。一些国内外音乐界的知名专家和有识之士,如任半堂、、、何长林、饶宗颐、徐长辉、袁、日本岸部重雄、剑桥大学毕肯、伦敦大学钟思迪等,以及来自德、匈、奥、意、美、加等国的音乐专家,多次采访Xi的鼓乐艺术家、收藏家和研究者。随着Xi安鼓乐收集和研究的深入,引起了全国音乐界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支持。1985陕西艺术学院成立了“xi安鼓乐研究室”。除深入研究安鼓乐外,、何军、李、、、刘等人还参与了《中国民间音乐集·陕西卷》的编纂工作。6月65438日至6月0987日,陕西xi安鼓剧团赴京,参加第五届中国好声音音乐会,并为亚洲传统音乐研讨会演出。表演者包括Xi安大吉长乐俱乐部、周至县南极仙乐俱乐部和长安何家英音乐俱乐部。这场演出受到了国内外音乐家的高度评价,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1992 65438+2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陕西卷》,由文化部主办,经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汇编了Xi安鼓乐20多个流派的代表曲目153首(套),约710000字,使Xi安鼓乐正式载入。2004年初,Xi成立了Xi安鼓乐保护与发展领导小组。同年,Xi安鼓乐被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迅速制定了保护发展的规划和措施,对Xi安鼓乐进行了全面的普查、确认、登记和备案,并对曲谱传承人和老年进行了抢救性保护。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它收集了一千多首古代乐谱和一些音像资料,并举行了一系列展览、演出和活动。2005年初,Xi市委宣传部还拨出专项经费用于救援录音录像。市古乐办组织电视台为老艺术家拍摄纪录片,组织9个音乐社录制了一套完整的演奏曲目。此外,市委宣传部还拨出专项资金,与Xi音乐学院联合出版了鼓乐专辑《玉琳玲》。在第十五届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和欧亚论坛上,市委宣传部分别召集了几个音乐俱乐部,并在机场组织了一场大型的鼓乐表演,让中外嘉宾欢欣鼓舞。同年年底,好消息传来:Xi安鼓乐被列入国家“非遗”名录。8传承意义Xi安鼓乐是我国古代音乐的重要遗存。其独特复杂的音乐风格和丰富的特点,音乐的采集、轮换方法和乐器配置形式,成为解开中国古代音乐艺术之谜的珍贵证据;其丰富的曲目丰富了中国音乐文化的宝库,并将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发挥重要作用。9世界非物质遗产在阿联酋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Xi安鼓乐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1,1,65438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Xi安鼓乐”学习基地在陕西省周至县艺术技术学校成立,获得陕西省文化厅5万元资金支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