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才供需的多元化,各级各类高校都进入了扩招的大趋势,从而完成了90后学生的广阔梦想。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多变性,高校开设的专业与社会供求不完全匹配,教育质量下降,导致了当今大学生的就业压力。2015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如何面对当前的就业压力?很多人都觉得很迷茫,那么接下来,我就和大家探讨一下,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到你。

首先,当前世界经济衰退对就业的影响

(一)、当前世界就业形势

2012年初,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年度全球就业报告显示,全球需要在最近十年创造6亿个就业岗位,以确保持续增长和社会稳定。

相比之下,新兴国家的模式会有所不同,但结果会更糟。随着出口贸易的萎缩,数百万处于全球供应链底层的工人将失去工作。当他们陷入非正规工作的泥潭或回乡务农时,贫困就会增加。世界银行预测,2011年,全球极端贫困人口将增加约4400万。

(二)世界经济下滑对中国就业的影响

中国受欧美经济持续低迷和国内经济转型的影响。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预计继续下滑,出口增长乏力,导致大量企业减员或倒闭。此外,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上升,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据有关统计,我国GDP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就会减少1-2万个就业岗位。出口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就会有30万到50万人失业。

二、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

1,十二五期间的就业形势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仍然使用了“严峻”一词。“一方面,就业总量压力仍然很大,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没有改变。”尹蔚民分析,“未来五年,城镇劳动力供需缺口将达到每年13万人以上,比十一五期间压力更大。另一方面,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其现实表现是部分企业招工难、部分劳动者就业难,并有常态化趋势。随着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将更加复杂。无论是产业转型升级、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等。,将对就业结构产生深刻影响,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势必更加突出,结构性失业问题将进一步加剧。同时,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也给就业形势增加了更多变数。”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预计,在“十二五”期间,每年平均应届毕业生规模将达到700万人以上。

2.近两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情况。

2013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教育部组织了一次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调查。调查显示,近两年,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在中小企业就业,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就业的比例逐渐上升。

从学历上看,研究生初次就业率最高,本科生初次就业率略低,高职院校初次就业率最低。从专业来看,工科毕业生就业率较高,文史哲毕业生就业率较低。从研究生院校来看,重点大学就业率较高,普通本科和独立学院就业率较低。

值得注意的是,在就业人群中,部分毕业生流动性较大。

3.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

一些大学毕业生宁愿成为大城市的“漂一族”、“蚁族”,也不愿去二三线城市、基层工作。大部分高校毕业生仍希望在机关事业单位、国企找到工作,希望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生活工作,但对中西部地区、城乡基层、中小企业的就业热情不高。

4.大学生扎堆大城市的原因。

第一,我国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短时间内难以改变。经济越发达,就业机会越多,发展空间越大,导致大学毕业生倾向于到城市、东部地区、高收入行业求职。

第二,体制上有障碍。现行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户籍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和市场用人机制还不完全适应。以干部身份和户籍为基础的管理模式,与社会劳动力资源的统筹管理不协调,导致就业机会不平等,就业政策不平衡。毕业生在地区间、企事业单位间的流动仍存在障碍,毕业生身份难以改变、就业渠道不畅,进一步加剧了结构性矛盾。

第三,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需要大量毕业生,但工资相对较低,发展空间不大。部分企业用工不规范,对毕业生的吸引力有限。基层教育、医疗、农技等部门急需人才,但由于人员编制限制等原因,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

5.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第一,我国中小企业太少,就业容量不大

国际上,一个国家99.5%的企业属于中小企业,65%-80%的劳动者在其中就业(包括社区和中介)。但是中国的中小企业太少了。

日本有654.38+2500万人口-660万家中小企业。

中国有654.38+03亿人-654.38+065.438+0万中小企业。

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末,全国工商登记注册的中小企业超过11万户,个体工商企业超过3400万户。

为什么在中国长三角和珠三角找工作很容易?鼓励大家创业,中小企业多,就业相对容易。

二、专门人员素质不达标,造成难得一见的工作。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大幅增加,但专门人才的质量却不能满足需要。根据2000年洛桑报告,中国合格工程师和合格信息技术人员的可获得性在30多个国家中排名倒数第一。这反映了高等教育中“重分数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的弊端。

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表示:虽然中国每年有600多万大学毕业生,但据估计,真正适合在跨国公司工作的约有654.38+0.6万人。大部分毕业生缺乏项目实践或英语语言表达能力。

三是人才供需信息不畅,造成岗位浪费。

据统计,目前因为信息不畅,20%的人“不知道自己的位置,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1.526万个工作岗位流失。这体现了人才中介机构和媒体在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作用。特别要强调高校、人事、劳动部门、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共享。

第四,结构失衡是就业困难的主要因素。

A.时间结构

从时间结构上看,高校毕业生供给过剩在短时间内超过需求增长,劳动力市场需要时间逐步调整。近年来,经济结构升级速度加快,国民素质加快升级的需要也极大地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问题是,大学毕业生的供应增长速度远远快于经济增长速度。

b .区域结构

在地域结构上,大学毕业生就业地域选择的偏好差异与政府的政策激励不匹配,导致实际有效需求不足。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和城乡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难以形成对大学生的有效需求,而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区域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将难以改变。

综上所述,我想给2015届大学毕业生以下建议:

1,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是实现顺利就业的基础。

明确规划职业目标是人生成功的第一步。你必须好好设计你的职业生涯。只有这样,未来才有希望。当然,在设计自己的时候,要记得认识自己,尤其是全面地认识自己,认清自己的优缺点,认清自己的脾气,认清自己的职业适应能力,认清自己的天赋,认清自己可能成功的地方。为了更准确地认识自己,科学合理地设计自己,建议使用科学的工具来测量专业能力、心理、性格和适应能力。一个好的专业测试工具会是你正确进入职业生涯的指南针。

2.转变观念是实现顺利就业的关键。

A.危机既是危险,也是机遇。没有追求,就没有机会(冬泳)。

B.大学生不再是精英的代名词,而是素质更高的普通劳动者。

C.学习起步基层苦,生活条件差,但往往自主性强,锻炼机会多,成长快。

D.正确对待收入。好的单位发展空间大,目前收入少,但未来发展机会多,收入可能增长快(实习800-1000元,毕业1500-4000元)。

E.正确对待地区之间的差异。在城市类型的选择上,虽然中心城市机会多,但变化也更大。相比较而言,一些有潜力的二级城市可能会有更好更稳定的就业机会。

F.不限于自己的专业,重在学以致用。客观的看待自己,找出自己的优势,根据自己的发展潜力来选择工作。不要拘泥于自己的专业,不要求变通。你要尽快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以适应科技的快速升级,不要让“专业对口”束缚了你的手脚。

G.关于大学生下乡当村官。我们鼓励大学生去农村当村官。这里面有个人影。中国有64万个村委会。如果每个村委会都有一个助理,那就是64万个岗位。大学生到乡镇,现在乡镇政府3.5万个,街道办事处6.3万个,兼职或助理岗位20万个左右。当然还有很多基层和农村的教育机构。如果把这些都考虑进去,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比例。

H.关于大学生创业a .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有多高?全球20%;在中国,有10%。目前,创业培训的方法和模式仍需进一步研究。现有的创业培训大多由没有任何创业经验的“老师”授课。他们只能把书本上的条条框框“转让”给学生,或者照搬国外的成功案例。“这种训练有用吗?”

3.拓宽求职渠道,改变求职方式,是实现顺利就业的保障。

A.从被动等待社会需求信息转变为主动收集社会需求信息

大学生应该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寻找机会。平时多关注招聘会、企业说明会等企业信息,主动收集相关就业信息,而不是一味等待。

B.变“跟风求职”为“个性求职”

以往大学生求职存在“四个集中”,集中在时间、地域、行业、用人单位,不仅增加了就业竞争的激烈程度,也导致社会行业人才分布不均。一些行业人才过剩明显,而另一些行业人才匮乏。大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性格和能力进行个性化的职业选择,而不是局限于传统的“集中”地区、行业和单位,在求职中开阔视野。

C.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预测未来八大热门专业: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统计,未来几年中国急需的人才有八大类:以电子技术、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海洋利用、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高科技人才;信息技术人才;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员;农业科技人才;环境保护技术人员;生物工程研发人才;国际贸易人才;律师天赋。

D.变“短期求职”为“长期求职”。大学生在选择工作时,不要太理想化。一个人可能要选择三四次才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所以不要对第一份工作太挑剔。

e、练好内功是就业的基础。

乐观积极的态度

责任心强

c、规范行为意识

D.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勇气

e、社会适应能力强

良好的团队精神

g、一定的社会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