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名大学生和25名商场柜台人员走上了管理岗位。
“您好,欢迎光临,请随意选择……”昨天,在南通亚平国际购物广场的家纺专柜,服务用语娴熟的张启明正热情地招呼顾客。令人惊讶的是,张启明竟然是一名刚刚毕业的市场营销专业的大学生。大学生站在柜台前看起来很奇怪,但记者了解到,在这家商场里,实际上有131名大学生作为普通销售人员。在众多大学生为就业难而苦苦挣扎的同时,这些大学生却坦然“弯腰”,在三尺柜台上找到了自己的舞台,为克服就业难开辟了一条“新出路”。
招大学生“贬”到柜台
记者了解到,位于南通最繁华的南大街的亚平购物广场,是由南通全国人大代表、有“中国布衣大王”之称的陆亚萍女士创办的。陆亚萍告诉记者,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她就一直关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作为一名企业家代表,她决定举办一场招聘会,为大学生提供一些工作,但前提是她必须在柜台做销售。
“当时我们不确定大学生愿不愿意来商场站柜台。招聘会当天,南通大学等高校的600多名大学生踊跃报名。”陆亚萍说。这些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填补了营销主管、总经理助理、秘书等“白领”岗位,很少有大学生把营业员作为首选。
靠一把剪刀和一把尺子起家的陆亚萍深知实践的重要性,决定亲自和这些“高于天”的大学生“谈一谈”:“我能有今天的成就,只有从当年的实践摊开始。基层工作经验不足,不了解行业情况。就算让你做部门主管、经理助理,你也不一定能做好。”陆亚萍给这些大学生泼了冷水。“当一名好店员不容易。了解客户的心理,打动他们,直到他们愿意为自己买单,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陆亚萍说。
“知道要站柜台,一开始觉得很没面子,同学觉得不可思议,家人也反对。”一名女大学生向记者坦言,她的目标是坐办公室,去年9月开始找工作,但一无所获。“与其这样等着,不如先去柜台做个营业员。”像这位女大学生一样,所有应聘到商场的大学生都听从了陆亚萍的教诲,说服了自己和父母,穿上了职业装,羞涩地站在柜台前。
“学生口音”很难卖出一件衣服。
耿介是南通纺织学院应用日语与国际贸易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去年,她于6月30日165438来到亚平国际一楼羽绒服专柜做销售。“我刚开始站在柜台前,看着来来往往的陌生顾客。我都不好意思喝了,张不开嘴。”结果就是对客服不是很积极,爱买不买。再加上我有“学生口音”,好几天连一件羽绒服都没卖出去。
毕业于南通大学行政管理系、去过亚平国际站柜台的赵告诉记者,“刚开始做销售的时候,我发现我的知识根本没用。有一天柜台倒了,结果远不如一些老销售人员。”
“我以为只是在那里停一下,看着摊位,给顾客开发票。没想到卖一件衣服这么难。我当时很焦虑,但在书上找不到答案。”燕杰说。
关键时刻,陆亚萍向她指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如果你说话带有学生口音,客户会对你产生疏离感,不愿意信任你。和客户沟通,就像和亲戚朋友聊天一样,站在他们的立场考虑,情绪化,他们才愿意为此买单。
有一次,一个退休老干部来亚平国际买羽绒服。耿介把他当成自己的叔叔,帮他挑选了一件红色的羽绒服,并告诉他,老人们会穿红色的衣服,以显示他们的青春活力。老人非常高兴,对耿介选择的款式和颜色非常满意,所以他买了这件衣服。这也是耿介卖出的第一件礼服。打开局面后,耿介的工作越来越顺利。据她介绍,现在时装专柜每天的服装销售额都在万元以上。
从卖围巾到商业主管
陆亚萍告诉记者,和耿介一样,这些站在柜台前的大学生通过将自己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步很快。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爱上了销售人员的工作,有些人很快得到了提升。
毕业后,时任南通大学大学生创业协会副会长的赵在亚平国际站的柜台前待了半年。从卖丝巾到策划安排平台,无所不包。目前,他穿的文胸从“一星”变成了“三星”,他也从卖丝巾的营业员变成了特产商品中心的业务总监,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对此深有体会的赵告诉记者,大学生都想当白领,但白领岗位实在太多了。我觉得没必要把那些安逸的,待遇好的,所谓体面的工作凑在一起。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和空间。
据介绍,在亚平国际,一般情况下,大学生在做了两个月销售人员后,会从“一星”新员工变成“二星”老员工,能否晋升到“三星级”部门主管甚至“五星”总监、副总裁,取决于个人能力。131大学生中,有25人脱颖而出,走上了管理岗位。
130多名大学生“放低身价”,在商场柜台前严肃起立,在社会上引发了一定的反响和热议。陆亚萍自豪地告诉记者,“南通同类型商场里,我们大学生密度最高,现在每个柜台都有大学生营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