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

明明的片

原文

大学之道,是德,是亲民,是止于至善。

注意“亲民”应该是“新民”。新,动词,创新。即弃旧建新,去恶向善。

现代解释

什么是“大学”?这是儒家《礼记》中的一个政治和道德命题。汉代儒学大师郑玄说:“大学者,能记其博学而为政也。”是中国传统哲学中一篇重要的道德文章,编在四书之首。相传,作者是曾子;

从小到大,大学学到的都是博大精深的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小学学的是指学习扫地、应对、进退的礼仪,学习诗词、文章、武术;

所以朱在《大学章句》中说:“你八岁的时候,所有的孩子,从王公以下,进入小学,教他们洒、扫、应、正、近、退,教他们礼、乐、射、御、写、数。而且十几年五年,从天子的儿子,到医生或公职人员的儿子,所有人的俊俏模样,都进了大学,都被教导清贫、正直、自律、治人之道……”这是大学。

所以“大学”思想所传播的知识,是教人如何做人、从政、修道的高深学问。纵观儒家的宗旨,其终极意义在于“求仁得仁”,这是其最高境界。以及“仁者,人也。”他所有的知识,也就是在生活实践中完成它,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是因为人有良知、良心、德性——这是人的内心和人格;而人心就是“仁”。所以“仁者爱人”,就是有爱,有慈悲,有善心。这都是人的意识。如果失去了这种意识,这个人就会被动,久而久之就会失去意识,失去个性,那么人的内心就会黑暗,没有光明,就会像动物一样行动,于是违法犯罪现象就会立即出现。

人性善良的揭示是精神之光的揭示,精神之光是通往光明的大学之路,是光明的明德;所以,学习《大学》的首要知识,就是去发现和了解什么是光明明德。

由于现实社会中每天都在发生的许多丑恶现象和不良习惯与习气,人们逐渐对这些现象习以为常,进而变得麻木不仁。从此他们根本不相信人性论,还需要谈人格。大家都这样随波逐流。我们的心每天都被欲望、邪恶和污染所笼罩。就像黑暗的天气可以遮蔽明亮的阳光一样,人类善良的光芒也一天天被无情的习俗所遮蔽,从而使我们的内心变得黯淡,明亮的道德之光也不再可见。

“大学之道”的知识,就是教导和引导人们如何重新获得自己善良本性的光芒,如何让每个人自己的光明美德重新发光,如何焕发出闪光的人格。这才是大学能够点亮自己道德之光的方式。

所以,自觉提升自己的人格,闪耀人格之光,是“大学之道”;

换句话说,就是常说,在道德实践中,要净化自己的心灵,努力向善,以勇气和羞耻忏悔一切不道德的行为,这样我们自己的真理才能被揭露,我们的心灵才能光明,我们才能找到人格的光明美德。这就是“知吾德”的道理。

能够“明德”,应该是一个人追求最基本道德修养的本能。也就是说,正因为你是一个人,你就要尽你做一个好人的义务,要注意自己的人格。似乎没什么好怀疑的。正如南先生在《大学略论》中所说:“我们古代传统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教你做人,尽人性和人伦的本分。我不只是教你知识和技能,不管你是不是好人。因为打工、种地、叫卖、做官、做学问、当兵、当皇帝,都是不同的职业。虽然职位不同,但这是做人的本分。”

而“亲民”是什么意思?人,只有在具备了“明德”的修养之后,才能充分发挥本能的自觉来弘扬光明磊落的品德,才会激发人们弃旧立新的热情。在认真检讨了自身修养的不足后,我找到了自己的人性之光。这是一个改过自新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即告别过去阴郁的旧自我,迎接光明、道德、理性的新自我,从而成为“新公民”。这就是“亲民”的内涵;

这个阶段应该是一个非常艰难的修养阶段,人要达到“在新民”“为新民”的境界是很不容易的!先贤曾说:他们相当有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