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常见问题及对策
1人际交往问题
现代大学和学院被称为“小社会”。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中形成自己的人际圈,能够灵活处理相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其实,人际交往是一种心理上的双向互动。记得有位哲人说过:“没有交际能力的人,就像陆地上的船,永远也到不了生活的海洋”。那么,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出现了。“如何建立顺畅和谐的人际关系”。然而,大学生不同的人格特征、青春期与生俱来的敏感和冲动以及对待人的不同态度,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产生焦虑、易怒、迷茫甚至社会仇恨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和自由成长。
1.1很难和个人相处。
调查发现,学生关心的问题中,1/3与同学、宿舍、异性关系有关。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冲突和普通中学不一样。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有些同学很难容忍别人的生活习惯,在一个群体中很容易相互产生矛盾。有些大学生特别注意这些小问题。通常是一些很小的问题导致了关系的恶化。有些大学生总是认为别人针对自己,瞧不起自己,而有些学生习惯曲解别人的言行,缺乏包容,总是从消极的方面考虑问题。
1.2缺少知心朋友和知己。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由低到高排列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交往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交际需要是指一个人与他人亲近、相互合作、发展友谊的需要。它是精神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大学生意外离校,杳无音信。原来这个大学生在网吧呆了很多天,在网上向人倾诉。因为在现实世界中,他和同学接触时感到孤独和压抑,找不到真正的知心朋友,只能在网上倾诉。
2学术期望
大学生学习的重要特征是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指导者,但大学生本身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即学习的自主性。因此,大学生面临着学习环境、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内容的巨大变化,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有了全新的评价。高校的学习成绩会影响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甚至未来。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的这些压力也容易激化内在矛盾。
3求职和工作选择问题
这是大四学生的通病。当他们进入社会后,往往会面临很多困惑和担忧,比如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如何长远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求职时应该有什么样的心理准备,这些都会给大学生带来焦虑。长期以来,中国社会形成了国家资源过度集中于精英阶层,“一切低人一等,读书高”的现象。这种意识导致了思想体系中价值取向的单一和许多不合理的职业歧视。毕业生和家长的期望是学生毕业后能进入热门行业,他们会发自内心的抵制蓝领文化。
导致有的行业人才过剩,有的行业人才短缺。大学毕业生在求职中经常遇到的心理问题主要有矛盾心理、依赖心理、骄傲心理、恐惧心理、自卑心理、攀比心理等,这些心理问题表现为很多情感问题。这些就业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与大学生自身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当前整个社会的就业环境密切相关。部分大学生就业心态变得狭隘。
针对目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提出以下相应措施: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机制
在学习和生活中承受巨大心理负荷的大学生需要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包括两个方面,即环境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
1.1环境文化建设
加强学校宣传窗口建设,加强广播电视、校园网等建设。,为大学生展示更多的学术知识和高层次的文化知识。
开展积极健康的活动,建设集服务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空间,规划建设大学生文艺、体育、科技活动场地,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
1.2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首先,要加强学风建设。学风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的表现。努力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其次,要加强学校的人际关系,学校的人际关系是指学校领导与教师、领导与教职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校要设立校长信箱、心理咨询信箱,给学生诉说烦恼的机会。进一步丰富学生文化生活,拓展学生素质,再次可以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建立学校和学院分级管理体系,开展有特色的学生社团活动。
2.加强材料安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离开了物质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能是纸上谈兵。在北京23所全日制高校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75%的兼职人员处于志愿服务或半志愿服务状态,57%的机构没有固定资金,28%的机构没有资金来源,普遍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因此,许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形同虚设。
3.强化系统化管理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调查结果显示,22.3%的领导回答没有考核机制,近五成高校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说明很多高校没有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考核机制。但实践中的很多漏洞,大多是因为缺乏制度保障。当前应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制度,如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制度、心理咨询制度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正规化发展。
4.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在教育模式方面,国际心理联合会在美国出版的《心理学百科全书》1984中指出,咨询心理学强调发展模式。高校要为大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充分保证课程的学时和学分,不能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流于形式,充分保证这门课程的软硬件设施。教学应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其中,分析自己和同学之间常见的心理问题,探索正确的解决方法。在课程考核中,不仅要看学生的成绩,还要关注学生从课程中获得了什么,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自我调节技能,以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学校要开通大学生心理健康就医绿色通道,邀请专家就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