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求比较好的大学生在校生活现状调查报告或调查数据!!!
大学生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说实话,这是一个作业,只和我选修课的成绩有关。我选这门课只是因为选修课老师穿衣服比较有品味,人也有趣。然而,随着调查的深入,我的内心受到了深深的伤害,一个特殊的群体进入了我的视线——贫困女大学生。因此,我把它们作为调查的重点之一。
完全提及
大学生一直是一个备受瞩目的群体。我们是社会的未来,祖国的希望。我们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我们的特殊性。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和认识大学生的生活状态,更好地了解当代大学生,更好地让更多的人有机会真正了解这个特殊群体。理解我们的尴尬处境,我们的问题,我们的现状,关心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心理,我们的未来。调查对象为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调查范围主要集中在哈尔滨工程大学。由于五一假期损失了大量资金,调查方式从问卷调查改为口头询问调查,以及在网上发帖调查。另外,本次调查引用了大量其他可信调查的数据,在此表示感谢!
2.调查报告
大学生经济状况
我主要是通过口头提问的方式完成这部分调查的。调查人群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在调查中,我惊讶地发现,我们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理性消费为主,但也存在很多问题。
1.储蓄观念淡薄,财商有待培养和加强。
“财商”一词的创始人罗伯特·T·清崎曾说过:“财商与你挣多少钱无关。而是衡量你能保留多少钱,能让这些钱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当被问及“财商”的概念时,很多同学表示很陌生。当被问及学期结束后的经济状况时,大多数学生都坦言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了计划范围,甚至有些学生需要向别人借路费。也有少数同学想过剩下的钱怎么花,只有少数同学有节约的意识。可见,当前大学生的财商有待培养和加强。
2.高消费水平
在关于月平均消费的调查中,54.5%的学生花费在400元至800元之间,9.7%的学生花费在900元至2000元之间,甚至有0.4%的学生承认他们的月消费高达2000元。可见大学生整体消费水平较高。在这种高消费的背后,92.4%的学生来自家庭供给,只有4.8%的学生以兼职等其他方式获得的报酬为主要生活费用来源。“伸手给父母”对每个人来说还是理所当然的事。所以,花钱大手大脚,不计后果也就不足为奇了。
3.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的因素,尤其是女生。
大学生生活消费的主要构成是生活费和购买学习资料及用品。在生活成本中,伙食费是最重要的。据估算,学生在校期间每天用于基本饮食需求的费用约为8元,学生每月净伙食费约需250元。女生的饮食支出大多在300元以下,有的为了保持身材苗条而控制饭量,有的为了省钱而不顾营养需求选择便宜的饭菜;问题是我们对健康饮食了解不够。
4.过度追求时尚和名牌,有攀比心理。
我在调查中发现一个现象:为了拥有一部手机或者换上最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愿意省吃俭用,甚至牺牲自己其他的必要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而借钱甚至偷钱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而借钱甚至偷钱,可以反映出有些同学不懂得量入为出,虚荣心驱使他们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在这个品牌概念盛行的时代,名牌标签和闪亮的LOGO成了很多缺乏辨识度和自制力的人盲目追求的目标。虽然从某种角度来说,品牌象征着个人品味,但大学生并不具备“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能力,所以高消费与个人能力无关,只是显示了家庭背景的差异,与崇尚个人奋斗的精神不符。
5.在爱情上过度消费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些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花费在100-200元左右,最少的50元左右,最高的500元左右。他们大多承认,为了追求自己的情感,需要物质投入,往往很难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
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
大学生在校生活无疑是大学生活的重点。以我所在的五个部门为例。我调查了160个本科生和20个研究生。本科生中,62人每天学习12小时。此外,还有近10的学生学习了近16小时。只有三个学生每天学习不到三个小时。在10名研究生中,平均学习时间为11.5小时,3名学生平均每天学习16小时。这些数据首先说明我们系学习太累了。其次说明考研比较容易结束。在如此大的学业压力下,学生很可能忽视自身能力的提高,盲目追求高分。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希望能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业余时间有做不完的作业,所以做完作业还有时间去经营友情和爱情。
广州168大学生接受随机问卷调查。其中,33.13%的被调查者认为“婚前性行为”是可以的,性行为是个人行为,自己负责就够了;43.37%的人认为不可以,婚前性行为对自己有害;21.69%的人认为无所谓,只要做好预防措施即可;1.81%的人认为生理需要,哪怕是“一夜情”也可以接受。在回答“如何看待婚前同居?”,65.64%的受访者认为可以尝试,但需要仔细思考后再尝试。另外,9.82%的人认为无所谓,有没有无所谓,或者坚决反对,在道德观念上无法接受。(摘自《南方都市报》)
这说明大学生对性问题比较开放,但是还不够成熟,存在很大隐患。我呼吁有关部门关心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他们的性心理问题,让我们先成为健康的人,然后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
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有人在百度上问过这个问题,答案是抑郁,无聊,空虚。前不久,一项调查让大学生用几个词描述自己的精神状态。55.1%的同学写下了抑郁和空虚。为什么处于人生大好时光的大学生会这么想?我不知道,因为我就是那个55.1%!!!
经过分析,我认为主要原因是信仰缺失。
这里的信仰是广泛的。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95%的学生没有忠诚的宗教信仰,基本上没有学生真正信奉* * *唯物主义。学生党员主要是靠学习成绩选拔的,学习成绩和各种证书一样是就业的砝码。80%的学生没有精神偶像。
“向英国模范人物学习”、“为社会做贡献”一直是备受推崇的做法和价值观,但当这些不再被一些大学生认可时,难道就没有值得学习的高尚的人了吗?事实是,仅2004年一年,就有许振超、任长霞、周国志、牛玉茹等一批社会各界的先进典型出现在媒体上。对于新闻媒体介绍的典型人物,有同学认为,只要理想主义还存在,那些英雄模范就会存在。更多的学生认为个人成功更重要。大学生偶像观反映了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和个性化。他们表达的其实是一个与偶像无关的精神世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大学生把个人幸福和成功看得更重要。这种以自我体验为第一要素的现代生活理念,实际上深深影响着近2000万未来社会精英。教育界人士纷纷表示担忧,考研热潮,实用知识,晚自习率高,去图书馆的人多。他们的动力是自我修养,主导思想是自我价值和自我奋斗。2004年底,一项市场监测机构的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把“拥有一个温暖的家庭”、“事业有成”、“精神健康快乐”作为评价自己最大幸福的主要标准,而“贡献社会”、“成名成家”等生活幸福标准并没有得到大学生主流的尊重。目前大学生承受着来自就业、经济、人际交往的各种压力,在观念上更加理性、务实。同时,学生对校园外的社会感到迷茫、压抑和焦虑,他们特别需要具体的生活指导和精神引导。
大学生就业与考研
Wenke.com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只有15.1%的人认为找工作容易,更多的人表达了找工作不容易的意向。19.1%的人对第一份工作比较满意,25.9%的人表示会积极做好第一份工作。大多数人对待第一份工作都是抱着骑驴找马的精神。
大学生中,92%的人感到就业压力,其中31%的人感到“压力很大”。学生对就业的期望值普遍较高,大多数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或“专业对口的”。只有20%的学生对就业很有信心,学生普遍认为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有能力有经验的。
潇湘晨报针对长沙本地高校本科生(大一至大四)的问卷数据显示,目前,46%的学生有过实习经历。除了学校的实习安排,高达96%的学生在大学期间有自己的实习计划,只有4%的学生不打算独立实习。34%的同学表示“任何时候,只要有实习机会,就不会放过”。数据显示,69%的大四学生有实习经历,49%的大三学生有实习经历。18%大一学生有过实习经历,大二学生实习率35%。锻造了一副“实践经验”的盔甲,学生们认为实习是最好的方式,想实习的次数也大大增加了。81%的学生对一次实习不满意,15%的学生有五次以上的实习经历。至于实习的时间,60%的同学认为一次实习三个月比较合适,30%的同学把实习的时间定为“三个月到六个月”。
在调查中,68%的学生考过一个或多个职业(专业)证书,30%的人会考,只有2%的人不考。为了积累经验,很多同学都在招聘领域一试身手,被训练得“清廉”。48%的同学在校期间有过求职经历,其中多达84%的同学会提前求职,其中36%的同学在大四或打算大四求职。另外值得注意的是,12%的大一新生已经开始求职,而大三新生求职比例为21%。七成大学生不愿意支持西部。在调查问卷中,课题组还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期望有一天上班时,你的月薪是多少?”调查结果显示,65%的大学生要求月薪2000-3000元,很少有学生选择2000元以下。此外,70%的大学生明确选择不支援西部,而是留在条件优越的大城市。
大多数大学生考研是为了避免竞争。
当被问及“大学毕业后你会选择做什么”时,60%的人选择“考研”,26%的人选择“就业”,6%的人选择“出国”,8%的人选择“从未考虑过”。在这60%选择考研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抱着逃避当前竞争和就业压力的心态,认为读完硕士或博士后就业形势会有所好转。对此,辽宁大学长期从事大学生毕业分配工作的张老师表示,很容易陷入考研“盲区”。更客观的态度应该是勇敢面对目前的就业形势,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如果选择考研,就永远不要回避竞争。而是要充分考虑自己的需求,用高学历为自己的专业竞争增加砝码。
可见,大学生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对工作期望过高。很多大学生要求用人单位完美,工资,福利,住房等。都在考虑之中。盲目追求高薪和高职位待遇,最终会导致与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失之交臂。“大城市情结”也是大学生必须摆脱的。当他们在为自己“理想”的工作四处奔波、愁眉不展的时候,一些偏远地区的中小城市人才需求量很大,却很难赢得大学毕业生的青睐。
贫困女大学生的生存现状
经过三个月的认真调查分析,中国扶贫基金会近日发布了一项专门针对“基本生活费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无力支付学费和购买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无经济保障的贫困大学生”的调查。扶贫基金会发布的《贫困女大学生调查报告》显示:
38.1%的贫困女大学生每月从家里拿到的生活费在100元以下,28.7%的贫困大学生每月生活费在100元以下。
15.7%的贫困女大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25.3%来自城市家庭。随着经济波动和城市下岗失业人员的进一步增加,这一数字有可能进一步增加。
非西部地区的贫困女大学生和西部地区的贫困女大学生一样,都需要社会的关爱。
贫困女大学生有三难: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找工作,连谈恋爱都是妄想...
贫困女大学生调查报告完成后不久,中国扶贫基金会新长城项目部的霍青川找到媒体,希望尽快发布调查报告,因为他们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帮助这些贫困女大学生。新长城项目是一项主要帮助贫困大学生的公益项目。它于2002年9月1日推出。截至2003年底,该项目共筹集资金925万元,资助贫困大学生3671人,覆盖28个省、市、自治区的321所高校。这个项目的特点是不仅为贫困大学生提供经济资助,而且在精神上支持他们的成长。一年多来,新长城发现了一群隐藏在大学校园深处的贫困女大学生。人们很少注意到它,也没有人特别关注它。这个群体很难生存,至少在上学、勤工俭学、就业方面。
我们的社会仍然对妇女上学有偏见。许多农村女孩在学习一段时间后无法继续接受教育。这些贫困女大学生在这种偏见中,一路走过了小学、初中、高中的经历,一直到大学。他们的家庭无法为他们提供最基本的学习和生活条件,进入大学也不容易。关于勤工俭学的难度。社会留给大学生工作学习的机会不多,男生都很难找到工作学习的机会,何况女生?同样在大街上,男生举勤工俭学的牌子很容易,女生就比较难。女生如果找到勤工俭学机会,还是会受到工作时间、距离等因素的限制,而男生受这些条件的限制较少。社会就业中仍然存在性别歧视。贫困女大学生毕业后去找工作,很多用人单位一听说是女生就轻易把她们拒之门外。
今年春天开学后的第二十天,中国扶贫基金会新长城项目部对贫困女大学生展开了调查。新长城为学校发放了20份问卷,为学生发放了1000份问卷。调查范围主要在不同地区的20所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如农、林、医、师院校,以及这些学校推荐的1000名学生。实际回收有效学校问卷14份,有效学生问卷759份,有效回收率分别为70%和75.9%。霍青川介绍,按照新长城的标准,“贫困生”的标准是月生活费在120元以下,贫困生的标准是月生活费在180元以下。但由于地区差异,各地标准差异很大。“比如在北京,月生活费低于300元的就算‘穷’”。本次调查中的“贫困女大学生”是根据各地提供的标准选出的。
15.7%来自独生子女家庭。
被调查的贫困女大学生中,19.4%来自农业大学,6.6%来自林业大学,6.6%来自医科大学,15.3%来自师范大学,52.2%来自综合大学。38.1%的父母每月能支付给他们的生活费在100元以下;100元到200元之间的,占44.3%,200元以上的只有17.6%。
调查显示,目前高校贫困学生中,70%以上来自“老、少、边、山、穷”地区。农村经济不景气,家里缺少劳动力,导致收入只够维持温饱。与此同时,近年来,城市贫困家庭,尤其是下岗职工家庭的数量与日俱增。整个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下岗职工再就业率比以前低,城市家庭供养大学生也面临很多困难。本次调查的贫困女大学生中,74.7%来自农村家庭,25.3%来自城市家庭。大部分来自双亲家庭,只有11.9%的女大学生来自单亲家庭,0.5%的贫困女大学生是孤儿。15.7%的贫困女大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84.3%的贫困女大学生来自两个及以上子女家庭。
贫困学生家庭普遍家庭负担较重,经济困难。从1996开始,我国各类高校普遍被“合并”。虽然不同学校和专业的收费标准不同,但学生人均年费大多在3000 ~ 8000元,一些重点院校的热门专业甚至高达万元。加上住宿费和生活费,培养一个大学生平均每年的费用是654.38+10万元以上。普通家庭还难以支付,贫困家庭更难以承受,导致高校贫困生越来越多。
大多数贫困女大学生都认为“上大学”是她们儿时的梦想,现在她们的梦想终于实现了。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锻炼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他们会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努力学习,掌握各种知识,培养各种能力。虽然他们现在生活困难,面临各种压力,但他们仍然相信自己会找到一份好工作,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90%以上的生活费不足200元,谈恋爱是奢侈品。
贫困女大学生生活消费水平很低,基本生活费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的最低伙食标准,无力支付学费和购买必要的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调查显示,其中28.7%的人消费51元至100元,37.9%的人消费1065,438+0元至150元,200元以下的比例高达93.7%。在吃饭以外的消费方面,13.7%的贫困女大学生根本买不起学习用品,49.8%的贫困女大学生只能花20元以下购买学习用品。高达56.6%的贫困女大学生没有购买衣服的经济能力,25.2%的月服装支出只能在20元以下。65.9%的女大学生买不起化妆品,31.5%的贫困女大学生只能花不到20元。
据调查,这些学生每月生活费约为普通学生的一半,甚至更低,连最起码的伙食问题都无法保证。他们大多生活拮据,时刻都要限制自己在生活各方面的开销,经常处于两难的境地。本次调查的贫困女大学生中,有45.6%的人生活困难,只能靠兼职维持生计。有42.2%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拮据,手中的钱必须精心规划才能维持生活;还有多达6.6%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特别困难,无法继续上学。84.7%的贫困女大学生承受着家庭经济困难的压力;60.2%面临学费和书费上涨的压力;48.5%是生活费用上涨的压力;42.0%处于紧张的学习压力下;还有28.1%的人受到考试不顺利的压力,不敢和同学谈钱。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28.2%的学生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心事,36.8%的学生选择找以前的同学倾诉,31.4%选择找现在的同学倾诉,28.0%找家人倾诉,17.4%找学校和老师倾诉。
在课余时间的安排上,66.2%的贫困女大学生的课余活动是勤工俭学;有83.8%的贫困女大学生的业余活动是学习,只有9.6%的贫困女大学生有休闲娱乐活动。勤工俭学主要是校内勤工俭学和家教,分别占50.3%和45.5%。只有9.6%的贫困女大学生有休闲娱乐活动。贫困女大学生不得不利用课余时间甚至上课时间出去打工挣钱交学费维持生计。挣钱只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更不要说添置学习用品、书籍、资料等。,更不用说树立形象了。56.6%的贫困女大学生不买衣服,65.9%的贫困女大学生不买化妆品。
因为经济贫困的压力,谈恋爱对贫困女大学生来说是奢侈品调查显示,只有4.1%的贫困女大学生持赞成态度;34.7%的贫困女大学生认为无所谓;26.8%的贫困女大学生不赞成;还有34.4%的贫困女大学生甚至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在个人未来就业问题上,2.8%的贫困女大学生没有考虑未来就业问题;只有6.7%的贫困女大学生对未来就业没有信心,无所适从;有43.1%的贫困女大学生认为毕业后应该有工作;有47.4%的贫困女大学生对自己有信心,认为自己毕业后会有一份满意的工作。
在接受帮助的问题上,86.1%的贫困女大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愿意接受他人的帮助。82.5%的贫困女大学生希望得到学费方面的帮助,40.3%的贫困女大学生希望得到生活费方面的帮助,38.2%的贫困女大学生希望得到培训,24.2%的贫困女大学生希望得到心理辅导。
缺乏特殊的资助政策
报告指出,高校对贫困女大学生评价较高,认为贫困女大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家庭经济困难,负担不起学费等费用。他们省吃俭用,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以获得少量补贴。尽管面临如此沉重的经济压力,但他们并不缺少志向,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学习成绩优异,有些甚至很优秀,自强自立,有上进心,心理状态良好。我相信,凭借他们顽强的人格力量,在未来的工作中,他们将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成为新时代的栋梁。
但在调查的14高校中,只有内蒙古大学、河海大学和同济大学设立了贫困女大学生专项资助政策。其中,内蒙古大学设立了周凯旋奖学金(又称女大学生明天奖学金),由周凯旋捐款资助。资助标准为2500元,资助期限为4年。河海大学设立了勤勤恳恳奖学金,由女子高职委员会捐助。资助标准为800元/人,每年评定1次。同济大学设立女大学生成才奖学金,由建国基金会捐赠。资助标准为5000元,资助期限为一年,资助人数为10,但只有一次。其他大学都没有专门针对贫困女大学生的资助政策。
希望社会学校媒体能多关注这些我这个年纪的孩子,能有切实可行的办法帮助每一个同学。不要把一切都和学习挂在一起。富裕家庭的孩子学习不好可以继续上学,贫困家庭的孩子一科不及格就拿不到贫困补助。没有贫困补助怎么活?!!!!!太不公平了!再说,现在大家都有钱了,都当官了,也不一定代表学生时代就学习好。他们不应该以学业来判断贫困补贴!
三个结论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知道,大学生的基本生活费总体上是现实合理的;大学生对性和婚姻的态度是开放的;同时,学业压力太大也是我们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大学生精神世界的空虚与苍凉固然可悲,但这是社会风气进了校园,根源在于社会不在学校;本科生就业形势严峻,所以很多人选择考研;贫困女大学生的生存状况堪忧。由于社会、家庭、生活、就业的多重压力,很多贫困女大学生充满艰辛。他们需要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