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城市社区融入的社会工作介入分析
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区是推进农村人口市民化,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格局的关键,是构建和谐城市社会的基础。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流动人口与城市社区融合中的社会工作介入分析。欢迎阅读浏览。
一是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区不足的表现
(一)生活空间的隔离。
居住隔离是指城市居民由于种族、宗教、生活习惯、文化水平或财富等方面的差异,居住在具有相似特征的特定区域,而不同群体之间相互隔离,造成隔离,有的甚至产生歧视或敌视态度(黄易,2001)。流动人口的居住隔离表现在居住社区类型上:一是本地特殊社区,如北京?新疆村?然后呢。浙江村?。这类流动人口聚集区地缘关系鲜明,普遍存在居住条件差、布局拥挤混乱的情况。其次,相继出现的边缘社区,即城乡结合部的社区,以斑块或集群的形式存在(很多流动人口共租)。这类社区生活成本较低,是大多数职业水平和收入水平较低的移民的生活选择。最后,城市中的混合居住社区是流动人口中较高收入阶层的选择社区。他们分散居住在城市的当地居民中,居住和生活成本相对较高。前两种居住地是大多数流动人口的居住形式,后一种是少数。
(2)社会交往的孤立。
流动人口的社会网络是衡量其是否融入城市社区的指标之一。
大多数研究表明,流动人口的社会交往是内卷化和封闭的,即交往的对象仍然是以血缘和地缘为主体的初级社会群体。齐新的研究证明,农民工基于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的初级关系构成了社会网络中的心理共同体和强联系(齐新,2008)。张占新等人通过对北京等6个城市的调查研究发现,流动人口遇到困难时,求助的对象主要是老乡,朋友圈也主要是打工同伴和老乡,这是一种以血缘和地缘为核心的初级社会关系结构。它是传统乡村观念在现代城市中的延伸(张占新等,2009)。这些居住在城市社区的流动人口,和城市居民接触很少或没有,所以相对封闭?泛家庭?文化社会传播模式
(3)孤立的社区支持。
通常情况下,个人可以通过家庭成员、亲友、邻居、同事、团体和组织的社会交往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然而,当流动人口离开家乡时,原有邻里和熟人社会提供的社会支持缺失,他们的负面社会评价和难以接受城市居民,使得流动人口难以建立由弱关系建立的支持网络,只能依靠有限的血缘关系、地缘关系等强关系提供部分支持。而且流动人口离开户口所在地,原有的区域性社区组织体系提供的制度支持缺失,造成组织空缺还是?没有组织?状态。同时,由于流动人口的居住隔离、交往隔离、流动不确定性和制度障碍,新型社区支持体系难以建立。
社会参与的隔离。
流动人口的社会参与和隔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参与。熊光庆等。,通过对北京、广东、湖北、浙江、重庆等五省市多个城市的调查发现,在政党、工会和非政府组织成员、参与城市选举活动和居住社区政治活动、单位或社区民主管理等方面,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的政治参与程度远低于城市户籍人口(熊光庆,2009)。其次,文化参与。农民工较少参与社区文化体育活动,较少使用社区文化设施,参与社区文化的自主性较低(华钥平等,2006)。
二,流动人口未融入城市社区的原因
(一)城市镶嵌的二元结构。
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和由此衍生的各种社会福利制度,以及长期以来在地域基础上形成的城乡二元文化,将中国分割成两个截然不同的板块,构成了独特的中国社会状态。流动人口地域空间的城市化并没有改变二元结构,而是使二元社会结构迅速移动并融入城市社会生活,未被消化和适应的城市社区受到排斥和孤立。
(二)流动人口自身的原因。
虽然流动人口在年龄和教育水平上是流出地的精英群体,但长期的城乡文化差异和教育资源占有的差异使得流动人口的素质低于城市人口,他们的自卑心理是大多数流动人口群体的镜像。自我评价低,自卑感重,主动排斥于城市群体之外,在城市群体生活中缺乏主动沟通能力和主观参与意识。
(3)城市居民的认知偏差。
城市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使公民形成贵族化倾向,养成惰性心态。自我评价高,但对流动人口存在不认同、偏见甚至歧视。你认为流动人口?不讲究卫生教育孩子吵闹打架?你如何看待流动人口在城市生活?不利于社会治安,恶化居住环境,减少当地人就业机会?以及其他负面影响(张占新等,2009)。流动人口群体被动地被排斥在城市群体之外。
(四)城市社区功能缺失。
传统社区具有互助、情感支持和社区整合的功能。但是,城市社区和个人的高层建筑居住模式呢?入侵?小区入住的方式以前叫什么?熟人社会住宅区主要由?陌生人?传统的邻里关系在居住社区中被淡化和破坏。人与人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互动减少,社区信任缺失,社区居民之间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未能形成一种价值观的融合?心理社区?,未能完成社区的社会整合功能。
当代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区所面临的这些问题,仅靠制度路径是难以解决的。和谐社区建设的新阶段需要新的工作理念和科学的工作方法。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帮助社会上的穷人、老弱病残者和其他不幸的人。预防和解决因经济困难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起的一些社会问题;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质量,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王思斌,2004)。社会工作作为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围绕助人自助的核心理念,以社区成员的需求和社会问题为导向,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解决和谐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社会工作介入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区的路径
(1)促进社区政策的改变和执行。
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区的制度性焦点在于,流动人口由于身份距离和各种社会福利差异,未能以平等的身份进入社区,没有被城市社区管理者和社区居民所认可和接受。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流动人口迁入城市的步伐越来越大,他们在为城市的发展做出努力的同时,也希望得到各种公平的社会待遇,否则这种差距和心理失衡会积累到一定程度,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但是,作为城市生活中的弱势群体,流动人口很难靠自身改变现状,同时社区本身也很难满足变化中的社区的需求,需要国家干预。社区政策是国家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政策目标是应对社区问题,有效满足变化中的社区需求,实现社会融合(徐永祥,2004)。社区工作者可以通过倾听流动人口的意愿来评估流动人口的社会利益需求,了解流动人口目前所需要的社区福利保障。同时,他们可以在社区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社区分析,掌握流动人口聚集地区的社区管理问题,进一步发现居住在社区的流动人口的需求,协助和推动相关社区政策的建设和实施,建立适合所有社区居民的社区制度安排,增加社区生活中各个群体的社区情感亲近和相互认同。
(2)促进流动人口能力建设。
首先是维护和实现自身权益的能力:农村流动人口处于社会利益分化结构的底层,也是制度安排的边缘群体。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不会表达,不擅长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利益。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引导和帮助流动人口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参与决策来获得,从而使社会各阶层最终接受和认可他们的权利和地位(杨云峰。提高流动人口群体获得自身权利的能力。其次是提高城市生活的适应性:流动人口的城市生活是一个以城市社区为载体的再社会化过程,需要学习新的生活技能,包括城市生活方式、思维和交往方式、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等。社工可以运用个案、小团体等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培养流动人口面对各种生活困难时的心理调适能力,学会接受和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同时纠正他们因社会地位差距而产生的负面自我评价,树立自信心,培养自我效能感,促使他们缩小与城市居民的差异,从而顺利融入城市社会。
(3)创造互动空间,增加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的交流实践。
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的城乡差距和长期二元结构的不公平社会现实,造成了两个群体之间一定的认知偏差和误解,使得流动人口从自身和他人的社会接纳和心理认同等方面难以融入城市社区。同城社区生活中存在明显的社会隔离,如居住隔离和交往隔离,而改变认知偏差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两个群体之间的交流互动。马克思认为交往实践是各种社会关系建立的桥梁和中介,组织行为理论也认为物理距离是影响人际关系的关键变量。社会工作者可以对社区中各种群体的交往需求和构建和谐社区的需求进行各种评估,分析社区中可以利用的各种物质文化资源,回应生活在社区群体中的社区整合问题,策划各种社区互动交流活动,为社区群体搭建增加社会交往的平台。比如利用社区开放空间动员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社区成员组织各种文体活动,建立社会非政府组织满足各种群体的各种参与和福利需求,或者利用网络资源创建各种版块宣传城市流动人口群体的贡献,通过网络传播促进社区内两个群体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增加相互了解的机会,促进群体之间的融合,构建两个群体的社会认同。
(四)创建新型城市社区管理模式。
流动人口作为一个庞大的群体,生活在城市的各个生活社区。对于城市居民来说,这些陌生群体的介入给他们带来了种种不适应和不安全感,这无疑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生活秩序。而且,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流动人口的分散性、流动性频繁、隐蔽性强、相互隔绝、相互不和、不和谐,给社会管理带来了诸多挑战。之前?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这种传统的、单一的行政化和单位化的自上而下的社区管理体制难以适应更加复杂的现代混合社区类型和?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管理新目标。流动人口的心理归属和社区认同是社区管理的关键。因此,社区管理应从对流动人口的预防和规范管理转变为引导、教育、参与和提供完善社区服务的现代管理模式。社会工作可以介入和创建各种社区流动人口服务机构,动员社会资源为他们提供职业介绍、法律援助、再社会化、自助自立等方面的专业指导,也可以帮助社区管理部门发现和培养流动人口中的精英。带动和动员全体社区成员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构建流动人口参与社区管理和社区自治的途径,通过公众参与培养流动人口的社区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建立多元化互构的社区管理模式。
参考资料:
[1l张占新等.城市社区流动人口:北京等六城市调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7)。
【2l熊光庆。中国流动人口的政治排斥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4)。
[3]时立荣。透过社区看农民工的城市融入[J].新视野,2005(4)。
[4]黄易。住宅产业化进程中的居住隔离:以上海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01,(4)。
[5]华钥平等。城市农民工社区文化参与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理论与改革,2006,(3)。
[6]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7]徐永祥。社区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杨云峰。论农民工的精神塑造与社会工作的回应性介入[J].甘肃社会科学,2007,(5)。
[9]齐新。走向有限的功能社区:一个城市居住区的社会网络分析[D]。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