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人更长寿?
横滨有许多公园和广阔的绿地。一个小小的绿叶区有226个公园,非常方便老人,新鲜的空气更有利于老人的健康。每天早上,这里的老人都会在公园里玩门球。
饭岛忠男先生,91岁,门球队年龄最大。他说,除了每天打门球,我还教小学生打日本鼓,有时候还会下地干活。问他长寿的秘诀,他说,我不喜欢闲着,我喜欢和别人交流,我喜欢学习。
仔细分析,其实原因有很多,那么到底是什么呢?这里不妨做如下分析。
首先,丰富的饮食
1丰富的海鲜:日本的长寿村大多临海,在这里可以随时吃到各种新鲜的海鲜。特别是海鱼富含高蛋白,富含不饱和脂肪酸DHA和EPA,可防止血液形成血栓,预防中风和心肌梗塞。DHA占脑细胞的10%,与记忆力和学习能力密切相关,对防治大脑衰老有很好的作用。
2菜肴低盐高蛋白:日本人喜欢吃清淡的菜肴,即所谓的低盐高蛋白食物。这种饮食结构已被世界公认为科学、合理、卫生的饮食习惯。有利于人体发育和衰老,特别是对高血压和中风。比如日本人爱吃的低盐咸菜,和中国的就很不一样。除了盐少,发酵时间也短,容易促进消化。
第二,环境极好
1自然环境:日本属于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
因为海边清新的空气和优质的水资源,可以培育无污染的动植物,这样人们在食用时就不会再受到伤害。尤其在绿化方面,日本可以称霸世界,几乎到处都是绿色,空气中充满负离子,眼睛不容易疲劳,精神容易放松。春天,满山樱花盛开,让你在花丛中,窃窃私语中,感受春天的美好;秋天来了,天气晴朗,山上红色的枫叶在秋风中摇曳,五彩缤纷,宛如一片红色的海洋。所有这些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有助于日本人民的健康和长寿。
2社会环境:日本的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从小到大的医疗费用都是政府补贴的,不需要自己掏钱。大病不需要绝望,也不需要医疗费用。
由于日本很早就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问题也及时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由于老年人口的增加和出生率的下降,老人与子女分离的社会问题突出。正因如此,日本相继制定了《老年人保健法》、《老年人福利法》等一系列保护老年人权益的法律法规,使老年人基本上可以安全度过晚年。
第三,关注心理健康
1大和精神是灵魂:自古以来,日本人就有重视吸收外来文化的传统。长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为贵”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倡导的,但日本人却坚定地吸收为己用,将其视为一切社会交往的首要原则,“和合精神”成为日本民族的“灵魂”。日本人的合群意识很强,人与人之间总是保持着和谐的关系。
“和为贵”是解释日本内部团结最恰当的方式。他们还以令人生畏的“集体性”而闻名。虽然被打败了,但是凝聚力增强了,导致了日本经济奇迹般的腾飞。由此可见民族和谐有多重要。
注重性格培养:日本历来有注重性格培养的传统。近几十年来,随着科学和经济的发展,日本人民的教育水平提高了,国民素质大大增强。比如有礼貌,对人好,守信用,大方,认真是大部分日本人都有的品质。
在公共场所,很少会听到很大的声音或者噪音。日本有句口头禅:“不打扰别人”已经成为日本人的生活标准。
全社会提倡“安于本分,敬业乐业”的精神。很多人加强了内心的修养,比如儒家的“不动心”,文天祥的“刚正不阿”,与世界打交道的忍耐力增强了。“不听流言蜚语,不说别人坏话,永远有一颗真诚的心”这句格言几乎家喻户晓。这些精神食粮对一个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健康长寿有着积极的作用。
第四,重视全民运动
1锻炼增强体质:日本人普遍重视体育锻炼,不是为了将来拿奖牌,而是为了富民强国让身体更强壮。做体育锻炼只是锻炼身体的一种手段。日本从幼儿园到大学都非常重视体育课,经常举办各种运动会,既培养了顽强的战斗作风,又增强了国民体质。
在日本的一些幼儿园或中小学,经常可以看到成群结队的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绕着操场或沿着走廊赤脚慢跑。这就是日本的“赤脚”训练。他们从小就注重孩子的体育锻炼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为什么这不能引起我们学校的重视?
老年人年龄不够不运动:日本每天清晨或傍晚,成千上万的人涌向运动场和旷野,从事慢跑、网球、排球、棒球、羽毛球、乒乓球、足球等运动。这种良好的增强国民体质的意识和精神,为每一个日本人的健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日本老人也普遍不愿意收老,经常自发组织各种队伍比赛。他们也喜欢走到街上,坚持骑自行车而不是开车去郊区徒步旅行。
当他们乘坐地铁时,他们经常要换乘两三次电车才能到达。虽然有自动扶梯可以乘坐,但老人喜欢上下楼梯来锻炼腿部力量。日本老人也喜欢旅游,尤其喜欢泡温泉。因为不同水质的温泉对不同的疾病都有很好的疗效,特别是对神经系统疾病和皮肤病,经常泡温泉还能润滑皮肤。
温泉旅游是日本最受欢迎的运动。箱根町托莫托的大勇谷是一个火山口,现在它经常喷出一些含硫气体。当地人把鸡蛋放在硫磺洞里,鸡蛋只用了三分钟就变成了浓浓的黑色。当地人把这种黑壳蛋叫做“黑玉子”。据说吃一颗“黑玉子”可以延年益寿七年。你相信吗?有多少人能买!
所以,想要长寿,不如仔细体验,看人生。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编辑:柯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