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文锦阁,四叠还有哪三叠?
文宗阁
文宗阁建于乾隆四十四年。按照乾隆皇帝自己的说法,修建南三阁,赠送《四库全书》是为了“取经”。虽然在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有些书被毁于一旦,但总的来说,它的意义是重大的,至今仍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学术著作。当时修建南三馆是江南学界的一件大事,所以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建成了庞大的文宗馆,而且很多材料都是当地民众捐赠的。由此可见镇江人对文化的热情。
亭子建成后,书籍一直没有抄写,所以首先乾隆皇帝赐了一本青铜活字书,古今图书融合,放在亭子里供学生阅读,而《四库全书》是从乾隆五十二年到乾隆五十五年分批发行的。馆内一切事务均由《两淮运盐史》管理,并允许当地学生阅读借阅。有一段时间,江南士人以得到一个“中书大臣”为乐事。
然而,这种盛况并没有持续多久。咸丰三年,太平军入侵镇江,将文宗阁及其《四库全书》一并焚毁。当时,江南士人为了把七亭之一放在自己的城市,主动上书朝廷,提出要承担“所有求书人写全书”的费用。最后,皇帝决定从朝鲜支付抄书和建亭的费用。而书箱和装饰架则由当地负责处理。
文澜阁
温岚亭位于西湖孤山南麓。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是清代为收藏《四库全书》而建的七大收藏馆之一。也是江南三大亭子中唯一幸存的亭子。这是典型的江南园林建筑。园中亭台、池桥、假山相依,贯穿始终。主体建筑像宁波的天一阁,是一座重檐、依山而建的建筑。
步入门厅,脚下是一座带洞的假山。穿过洞穴是一个扁平的大厅。殿后池中有奇石,名“仙峰”,为西湖假山中的精品。方池中间是温岚亭,西有曲径通幽的走廊,东有月亮门连接太乙分庆室和罗汉堂。所有建筑和园林的布局紧凑典雅,颇具特色。
《四库全书》由乾隆皇帝决定,由纪晓岚主持。在1773 1781完成。这本书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是中国古代图书的杰作。书* * *包含34,665,438+0种书籍,79,309卷,是清代中叶以前主要古籍的汇集。历时八年完成的七本《四库全书》分别收藏于北京文远馆、沈阳圆明园文远馆、河北承德避暑山庄金文馆、杭州温岚馆、扬州文慧馆、镇江文宗馆。
清朝以后,战乱频仍。扬州文慧馆、镇江文宗馆《四库全书》被太平天国破坏,只剩下江南三馆。八国联军的大火也烧掉了文的《四库全书》。七件藏品只剩下四件。北京文渊阁的《四Ku全书》是国民党打败大陆时带到台湾省的,现藏于台湾省故宫博物院。沈阳文水阁(1966)的图书馆到了兰州,现在在兰州。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的金文阁原运往北京,现藏于北京图书馆。
杭州文兰阁的《四库全书》在历次灾难中几乎被毁,而正是浙江几代人的侠义胆识,让文兰阁本能地逃离战乱,活了下来。
1861年,太平军攻陷杭州,江南名馆八千卷楼的主人,出身书香门第的丁申和丁丙在杭州以西的西溪避祸。有一天,兄弟俩在店里买东西时,发现用来包装的纸居然是盖有印章的《四库全书》,这让他们大吃一惊。
石鼎兄弟自然知道《四库全书》的重要性。他们进一步发现,商店里成堆的包装纸上都贴着皇帝的敕令。
文兰阁的四库全书丢了!
文澜阁图书馆的藏书散落在民间,这让石鼎兄弟很担心。他们立即组织家人进行营救。他们冒着战争的危险,收集残迹加以保护,每天雇人沿街收购丢失的书籍。在过去的半年里,他们抢救了8689份M&A文件,占全部温岚文件的1/4。
温岚馆已经不完整了。我该怎么办?复制它!在浙江巡抚谭的支持下,一场浩大的抄书工程开始了。兄弟向宁波天一阁卢氏宝镜楼、王堂、寿松堂等十几个江南著名藏书家借书,招募抄书人员100余人,组织抄书26000余册。《四库全书》编纂过程中,一些对清政府不利的文字被编纂官员删除,或者将一些书籍排除在丛书之外,一些古籍被省略。石鼎兄弟借此机会,包括和补充他们。这个项目花了七年时间才完成。1882年,温岚馆重建完成,石鼎兄弟将所有《四库全书》副本归还温岚馆。
民国时代,浙江图书馆首任馆长钱逊继续组织补抄,被称为“茅毅补抄”;后来,海宁的张宗祥发起了“桂海补抄”。在丁、钱、张等人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完成的《四库全书》比原《四库全书》更为完整,原《四库全书》也有疏漏之处,如《集》十二卷,仅为三卷,辑数也比原多;补抄是基于一个优秀的版本,是晚清国家图书馆的精华。许多被图书管理员删除的单词被原样恢复了。所以《文兰阁全四库全书》是七书中最全的。因此,温岚馆《四库全书》的历史文献价值高于文远馆、金文馆和文水馆,是研究《四库全书》的重要资源。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杭州岌岌可危,《四库全书》面临巨大灾难。时任国立浙江大学校长的竺可桢和时任浙江图书馆馆长的陈训慈组织了亭书西进运动。半年后走遍五省,行程2500公里。1938年4月,《四库全书》安全抵达贵阳,随后被运往重庆。
日本对葛的《四库全书》垂涎已久。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浙江大学教授毛在研讨会上告诉记者,杭州沦陷后,日本“占领区图书文献接受委员会”派人从上海到杭州寻找的内阁书,试图把这本珍贵的书抢回日本,但此时内阁书已被安全转移。
温岚葛的《四Ku全书》历经沧桑,在中国乃至世界藏书史上都是一个奇迹。
文慧阁
文慧馆是清代七大图书馆之一。乾隆三十七年(1772)设库,历时十年编纂完成《四库全书》。* * *藏书约3500种,79000余册,分为经、史、书、集四大部分。虽然很多古籍被图书管理员为了维护清廷的政治统治而销毁或删除,以至于鲁迅先生曾在《买小学全集》等杂文中揭露,但《四库全书》毕竟是一部史无前例的整合中国古籍的丛书,所以自有其传世价值。当年只写了七本,藏在北京、沈阳、扬州、杭州等地。其中,故宫的文远亭、圆明园的文远亭、盛京宫的文水亭、避暑山庄的金文亭被称为“北四亭”;扬州天宁寺的文慧亭、镇江金山寺的文宗亭、杭州圣音寺的温岚亭被称为“南三亭”。
扬州文慧阁是一家皇家书店,原位于天宁寺西花园。据《扬州画舫》记载,天宁寺西园叫御花园,正殿叫大观殿。七馆之一的文慧馆就在大观楼旁边。馆内收藏古今图书和《四库全书》,被乾隆皇帝赐名文慧馆和“东壁流光”称号。文慧馆是一座三层建筑,梁柱上都绘有卷轴图案。馆内一楼为古今图书收藏,两侧为《四库全书》典籍,二楼为史部图书,三楼为分部和收藏部图书。
甘龙高度重视文慧馆的建设和使用。他反复强调,藏在馆中的书不是用来作秀的,应该让读书人去读,去抄。乾隆五十五年(1790)五月二十三日,《李鸿圣旨》载有这样的开悟之言:“凡藏于柜中之书,一经集齐,即命本省欲中学读书之士,准于柜中抄录,但不得私自带回,以致稍有损失。”南三馆所藏《四库全书》,每卷封面题“古皇之宝”,封底题“乾隆御阅之宝”,用太史纸钱书写。开本比北四阁的书小,书和衣服的装饰也不一样。
林青描述了他在《洪雪因果报应传说》中看到的情景:“文慧亭在扬州宫大观殿的右边...阁下四周是清水,是万字。御碑亭筑于河前,池畔石为山,玲珑婀娜,名花美树,盖有回廊。”他入阁读书时说:“庚子(1840)生于三月初一,与叔一道,调任宋景斋使,与你同在。亭子倒了一半,亭子还完好无损,这一规定完全被史静的文远亭所模仿。回想起那些年的考察,往事不堪回首,今人唏嘘。他命令主任谢岿进入内阁。见书集成,用绢黄写;左右柜储部用丝绿书写;柜子上列的历史系是用丝红色写的;左右集,子面翡翠色,集面丝绸色。书多的话,用楠木。一份和两份用盘子隔开,用丝带系住,作为信件保存。有三个* * *字母。谢岿拿出参考书目,坐在楼下仔细阅读。他得了满人祭天祭神大典、救荒书、痛波图、裁焦捕蝗考、子举等笔记,请书法家更换笔记。”——这几乎是扬州文慧馆存在的最后记录。十四年后,太平军入侵扬州,文慧馆及其图书馆毁于战火。
大约过了十年,曾国藩在同治初年创办金陵书屋时,委托秀才莫友芝到镇江、扬州等地,寻找战乱中分离出来的文宗阁和文慧阁的书籍。一般说,莫友芝在同治四年(1865)专程去了一趟振阳,仔细寻找了两亭书的下落,但一无所获,空手而归。莫友芝真的从这次旅行中一无所获吗?据报道,国家图书馆现在有四卷,一个经典子集和一个历史子集,经典部的封面由莫友芝印刷。从这个角度来看,莫友芝的镇阳之行还是有回报的。也有人说扬州文慧阁的图书馆里有一些残迹,书名是《周易·悟翼》两卷,《云起七绝》一卷,《丁羽全诗》一卷,《图书汇编》一卷。
七馆中,文远馆后被故宫博物院收藏,文远馆咸丰年间被八国联军纵火,金文馆现被北京图书馆收藏,文岁馆现归辽宁图书馆所有,文宗馆咸丰年间被太平军火烧毁,温岚馆是“南三馆”中唯一的一个,其藏品现归浙江图书馆所有。扬州文慧亭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毁于咸丰四年(1854)。它只存活了70多年,寿命是7座图书馆中最短的。
贝斯格
文锦阁
文锦阁是清代七大图书馆之一,位于避暑山庄平原区的西部。曾有《四库全书》,以及经、史、书、集分类,藏书3503种,79337卷,363万卷,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李鸿(乾隆皇帝)在《金文亭记》中写道:“欲从枝中寻溪溯源,必先关心知其津。”这句话的意思是“金文”。金文亭建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1954年重修。仿照明代建筑,在浙江打造法式“天一阁”。外表是两层,实际是三层。馆内有深色地板,阳光无法直射书库。室内的油漆和彩画也很雅致。深绿色的柱子,蓝色的信封,白色的书尾,以冷色为主,给人一种安静的氛围。
《文锦阁》成书后,《四库全书》写于1782,共抄了七本,其中《七库全书》第四本藏于文锦阁,成书于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文锦阁《四库全书》36304卷,6144封,陈列在128个书架上。它是七部《四库全书》中最完整的一部,至今仍是唯一一部原架、原信、原书保存为一体的。现藏于北京国家图书馆。在北京国家图书馆,有128个书架,6654438+044个信封整齐有序地摆放在当年的高大书架上。经书、史书、藏书分别配有绿、红、蓝、灰四种颜色,夹板、丝带、铜环一一对应。翻开书,你会发现“金文馆宝”的印章,“纪云侦察”的黄色信笺,雪白的纸张,馆内规整的楷书,令人叹为观止。
在亭子的东北方向,有一个水门与别墅的水系相连。亭子前的池子里的水很清澈。人们在亭前的特定位置向池中望去,只见一弯新月随波浪摇曳,天空却阳光明媚。原来这是园丁在池南假山上开出的类似上弦月的半圆形缺口,利用光线在水中形成了下弦月的倒影,构成了“日月同辉”的奇特景观。池的南岸是一座独特的假山,岩石嶙峋,气势雄伟。假山占地约800平方米,石头3279立方米,由浆石和鸡骨石叠加而成。假山洞穴由两扇门相连,结构相当巧妙。洞穴为岩石所覆盖,可分为厅、堂、窗、洞、洞等。洞壁镶嵌鸡骨石,幽深曲折。有几扇大小不一的窗户,透过微弱的光线,使洞内的悬崖和岩石若隐若现。山上有横脊竖峰,有沟、桥、丘、谷,各有奇景。有微缩的梆子山、罗汉山、双塔山等十大名山,也有“十八光棍去瀛洲”的造型,还有模仿米芾《抱金斋》的园林布局。文锦阁是东面的一个亭子,有四个金字塔形的屋顶角,覆盖着黄色的琉璃瓦,还有一个垂直的石碑,高5.34米。碑身正面刻有乾隆题“文锦阁记”,其余三面刻有乾隆所作诗三首。中秋之际,天高气爽,月在“台”上看,但园中老树苍劲,枝桠纵横。一轮明月在冉冉升起,将一片银辉洒在大地上,别墅顿时被白色包裹,更加清澈宁静。文锦阁假山的造型艺术,集密翁堡金寨和范天逸亭之长,运用传统叠山手法,融合北方雄浑的特点,风格雄伟、浑厚、壮阔,而非南方的小巧玲珑之态。《热河实录》写道:“亭远禁御花园,前有趣亭,东有平台,西有西山,仿范之规,密安之胜,几近完备。"
文锦阁的院子,白墙环绕,是别墅的花园。这组建筑,坐北朝南,依次排列着门厅、假山、水池、图书馆、花台、曲池、岩石、月亮门。东侧有三个亭子和值房。亭前水清,底清,水草丛生。池南假山呈半月形,四周池塘、亭台楼阁,叠石多为仿承德十大胜景堆砌,与山庄西山融为一体。假山上有个赏月台,其西趣亭(已不存在)。假山上有一条斜路,下面有一个洞府。进馆必经此洞。洞内蜿蜒幽僻,洞顶有一曲石洞。光线漏入池中,宛如一弯新月。每当艳阳高照,月亮高挂池中。“抬头看太阳,低头看月亮”,日月同辉,景观奇妙,别墅一绝。
九州台文髓阁
1966 10基于战备需要,为确保四库全书的安全,辽宁省在中央有关部门的协调下,共发放了3474种、36315卷温宿阁四库全书和5020卷清雍正年间印刷的青铜活字书。
《四库全书》是清朝乾隆年间编纂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丛书。它与万里长城、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温穗阁的《四Ku全书》是中国现存的三部半《四Ku全书》之一。这本书原本保存在沈阳,1966年至10年间,为备战而运到甘肃保管。已经快40年了。
为了更好地保存这一反映中华文明的伟大成果,甘肃省委、省政府拨出专项资金新建了图书馆,1999。5月,甘肃省政府作出决定,在省会兰州文髓阁建设《四Ku全书》图书馆,在兰州黄河岸边的北山九州站建设《四Ku全书》图书馆。2002年6月5438+10月,图书馆大楼奠基仪式在兰州举行。2003年4月30日正式开工建设。
2005年7月8日,新建的《文随阁四库全书》图书馆正式开馆。这座文岁阁四库全书库位于兰州北山九洲台,投资5000多万元,占地3.126公顷,总建筑面积5757平方米,历时两年多建成。
新建的文水阁的朝向和建筑风格继承了“古貌”,外观颇具皇家气派,与北京文远馆最为接近。也是“靠山屋顶”建筑,外两层内三层,里面厚厚的钢筋混凝土墙,现代化的防潮设施,防尘设施,防盗设施,甚至防辐射设施。室内温度和湿度常年保持恒定。
文岁阁图书馆主要包括主楼、附楼和办公楼。主体建筑占地面积1.900平方米。第一层和第二层是展厅,第三层存放《四库全书》的复印件。附楼占地1400平方米,主要用于学术研究,而《四库全书》真本藏在一个专门设计的地下室里。
文渊阁
在北京西郊的圆明园遗址中,有一处古迹——文远亭,曾是清朝乾隆年间举世闻名的《四全书》中的“四齐格”之一。
清代《四Ku全书》的编纂是中国文化史上一次重要的文献整理活动。从表面上看,这场由朝廷发起的史无前例的修书活动,是为了检讨古正文章,渲染文明修养的景象。实际上是通过藏书、禁书、毁书、编书等一系列做法,消灭汉族士人反对满清异族统治的思想和典籍,即钳制其思想,消灭异己,也就是后世所谓的“禁征”。百科全书收集整理了从古代到清初的全部著作,收集了经、史、书、集四大类3461册,共计79337卷,约9.77亿字。它不仅全面总结和系统梳理了中国三千年来封建文化的学术成果,而且保存了丰富的古籍。而且在“四库馆”工作的官员、学者,多为当时的学术名人,他们倾注十年心血的《四库全书》无疑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大贡献。
除了学术成就,这一系列的主要历史影响是“四库七馆”的建立。因为它的卷帙浩繁,这本书从未在付梓出版,只有七卷是手工复制的,它们是分开建造和储存的。它们是北京大内的文远阁、圆明园的文远阁、承德避暑山庄的金文阁和盛京(今沈阳)紫禁城的文水阁,被称为“故宫四阁”或“北阁”。与扬州大观堂的文慧亭、镇江金山寺的文宗亭、杭州圣音寺的温岚亭并称为“江南三亭”。亭台楼阁、书馆历经沧桑,在中国近代史上屡遭战乱摧残。最短存活时间只有60到70年。目前,世界上仅存文渊、金文、温宿和温岚四馆。
文远馆于乾隆三十九年(1744)在圆明园原四达馆的基础上稍加修缮,次年继金文馆之后落成,为七馆之二。位于整个公园的西北部,南接水木民视,西接六郎文英。亭额和亭内匾联都是干长的。亭子站在南面,前面挖了一个弧形的水池,里面放养着金鱼。据说可以满脚。奇南是一座多岩石的假山。池中还有一块巨大的太湖石,名为“石灵峰”,高六米多,玲珑剔透,环洞众多。正视它,石头会像乌云一样翻滚;用手一敲,音色如铜。石宽张颖,名臣诗词环绕,是当年圆明园最大最有名的太湖石,就像颐和园乐寿殿前的“清芷秀”。亭的东侧是御碑亭,亭上有《文远亭御书》。
乾隆皇帝对这部巨著的存放极为谨慎,“犹如烟海如山”。他听说宁波范氏天一阁的建筑结构有独特的含义,于是下令仿其规,辟出一处放书的地方。虽然文远馆已不复存在,但它的格局与文渊、金文和温宿并无不同。从形体上看,现存的其他三座皇家庭院,都是皇宫上下六座塔,每座塔都是一个房间。天一阁内部改进,采用“明两层,暗三层”的方法,即两层重檐的外观。其实就是利用上下两层之间平时浪费的腰部空间,偷偷搭建了一个额外的夹层。展馆的上、中、下三层可以用来存放书籍。从外部来看,它是一面磨缝的砖墙,墙的颜色是相对安静的暗灰色,深绿色的柱廊,rest-hill屋顶和绿色镶边的琉璃瓦。为了表现建筑功能,柱间特别绘有河马负书书法卷轴图,色彩淡雅。整个展馆外观古朴典雅,寓意深刻。它是中国古代图书馆的典范。位于皇家园林入口处的文远亭,在金碧辉煌中鹤立鸡群,更擅长于质朴之美。
七亭的名称除了强调保护葱郁的山水之外,还独具匠心,既体现了乾隆皇帝崇尚经学的宗旨,又用“元”、“元”、“金”、“描摹”等词语从水立意,模仿范天义亭的“天、命、水”和斗火,使亭书历久弥新。
馆内的《四库全书》写在浙江产的一级华凯纸上,* * *抄了3.6万册。书的封面采用“经、史、子、纪”的装帧方式,即以象征四季的颜色表示书籍的类别:经典书籍居群首,尤其是新年伊始,以绿色标示;历史系写的很多,比如烈火熊熊,用的是红色;子部集百家之学,犹如秋收,浅色(蓝色);诗词歌赋系列像是冬季系列,适合深色(灰黑色)的颜色。按颜色划分,一目了然。装帧用柔软的丝绸包被装,用丝带系住,用楠木制作,精致美观,还有防潮防蛀。据记载,《文渊阁百科全书》每卷第一页盖有“文渊阁宝藏”和“古曦田字”字样,最后一页盖有“圆明园宝藏”和“新天师”字样,朱砂辉煌,为全书增色不少。
文远馆建成后,乾隆皇帝每年都驻圆明园,几乎都来这里读书吟诗。《四库全书》被抄入藏源馆后,的确在“康雍盛世”的余晖下,度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宁静祥和。然而好景不长。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在掠夺了圆明园的珍宝后,他们把整个花园都抬起来放了火。这场大火在这座举世闻名的“万园之园”肆虐了三天,文远馆及其《四库全书》和存放在维维书店的一套《四库全书·尧尧》也在这里。亭子和这本书自从被送到西藏并被摧毁后,只存活了70多年。
现在文远馆已经不存在了,只有渔歌集,上面的青砖还比较规整;曲池已经干涸,高大的“狮岭峰”在民国时期被其中一个土匪砸成两截,瘫倒在杂草中。当年任四库馆副馆长的彭和曹的题诗和碑文,虽已湮没在旷野之中,但仍清晰可辨。乾隆皇帝的御匾已被移到金文街的国家图书馆分馆,只剩下一半的文字。整个文渊阁遗址与旁边的卫城遗址遥相呼应,偶尔有游客在此凭吊,令人深感遗憾!至于馆中收藏的《四库全书》,目前只知道民国时期,嘉业堂、刘承干、湖洲曾收藏了六卷《文远格宝》全书,此后世上再无此奇闻。
文渊阁
文远亭,位于紫禁城东华门文华殿的后面,是明代圣济殿的旧址。建于清乾隆三十九年、四十一年(公元1774-1776),是皇家收藏《四库全书》的图书馆。乾隆三十八年(1773),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并编纂了《四库全书》。三十九年,下诏建藏书楼,命于文华在屋后辟出合适位置,辟出文远阁,作为《四库全书》的专藏。建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
文远亭位于南北两侧,亭系仿照浙江宁波的范天义亭。外观为两层,腰檐暗楼,6间房宽,西端有楼梯连接上下两层。两个山墙的青砖铺到屋顶,古朴典雅。黑色琉璃瓦屋顶,绿色琉璃瓦修边,寓意黑色主水,消防带水压,确保库的安全。展馆前廊有回文栏杆,屋檐下倒挂的过梁,还有绿色的檐柱,清新悦目的苏式彩画,更具园林建筑风格。亭前雕有方形水池,将金水、河水引入其中。水池上搭一座石桥,石桥上和水池四周的围栏上雕有水生动物,美观精致。亭后湖石堆成山,犹如屏障。这期间种植了松柏,延续了200多年,苍劲繁茂。在亭的东侧,有一座造型独特的亭子,顶上有黄色琉璃瓦。亭子里有一座石碑。正面有乾隆皇帝题写的《文远亭记》,背面有文远亭赠的皇家诗词。
文远亭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建成后,皇帝每年都在这里举行宴会。四十七年(1728),《四库全书》完成时,乾隆皇帝在文远馆设宴犒赏编纂《四库全书》的各级官员和参与者,盛况空前。
《四库全书》与钦定的《古今图书集》一起进入西藏文远馆,按照经史子集分四部分摆放。以经学为首的22部经学著作和《四库全书总目》考证、钦定本《古今图书集》放在第一层,皇帝宝座设在中间,作为讲学的地方。二楼三个房间与一楼相连,四周有楼层,有书架,有历史系的33本书。二楼漆黑一片,光线极其微弱,只能藏书,不利于阅读。三楼除了西端的楼梯间外,其他五个房间都是相通的,每个房间都被前后的立柱与书架隔开,宽敞明亮。这里存放着22本儿童用书和28本藏书,还设置了明代的御榻,供皇帝随时入阁。乾隆皇帝以拥有如此豪华的藏书为荣,曾写下诗句:“丙申高干歌,今幸书成架,……”。按照清宫的规定,爱好古籍、勤于学习的大臣、官员,经允许可以到馆内看书,但不得损坏书籍,也不得将书籍带出馆外。
《四库全书》编纂完成后,最初用了六年时间抄写了四本原版。除一个文远馆外,其余三部分分别存放在文远馆、金文馆和文水馆,四馆又被称为“北寺馆”。后有三册藏于文宗阁、文慧阁、温岚阁,称为“南三阁”。七本书已经丢失或被图书馆收藏。文远馆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