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当前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大学生应该如何转变就业观念?不少于1000字
六月不仅是大学毕业生离校的季节,也是他们就业的最后冲刺阶段。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至关重要。但是,就业观念的转变离不开良好的舆论环境作为保障。近年来,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的案例不时被媒体热议。远在北京大学的毕业生陆步轩在街上卖肉,一时之间很是热闹。如果用百度搜索,可以找到63000多个相关网页,其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最近大学生争当洗浴工、大学生争当球童等新闻层出不穷,一次次刺激着人们的神经。一方面,从中央到地方,包括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都在尽力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引导学生先就业后择业,引导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降低就业预期。另一方面,每当“北大才子卖肉”“名校毕业生争当洗澡工”等新闻见诸报端,各种舆论也是此起彼伏。支持者认为,这是“天之骄子”降低身份,主动转变就业观念的体现;批评者认为,让名校高材生从事一个小学文化水平就能胜任的工作,是对人才的浪费。一时间,褒贬不一,让人应接不暇,莫衷一是。引导高校毕业生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是当前和下一阶段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如何引导,媒体舆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本质上看,北大人才卖肉,大学生争当洗浴工,大学生争当球童的新闻,是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的生动体现。至于这些新闻引发的争议,可以看作是当代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后大众认知碰撞的体现。这种碰撞其实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长期以来,大学生天之骄子的形象根深蒂固。在很多人眼里,大学生的身份直接等同于体面的工作、较高的收入和令人尊敬的社会地位。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在高等教育已经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发展到今天的“大众教育”的背景下,大学生仍然自命为“天之骄子”,这已经背离了社会发展的现实。转变观念其实就是一个解放思想的过程。解放思想,难免会有碰撞。俗话说,开灯不算不清账。思想的碰撞只会让真相越来越清晰。某种程度上,媒体对“北大才子卖肉”的报道不是太多了,而是少了。正是因为缺乏,一旦有类似的案例,才会一次又一次的引起舆论的高度关注,直到今天,以至于批评的声音再次接踵而至。要真正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舆论引导在这方面任重道远。可以说,长期以来,媒体对大学生就业案例的宣传,对刚毕业就进入世界知名大公司创业成功案例的宣传等等。,一直远高于在基层就业的毕业生,这在市场化运作的都市媒体中尤为突出。虽然这样做无可厚非,但在就业多元化的今天,并不是每个毕业生都有机会进入世界知名的大公司,也不是每个毕业生都有机会创业。高调高频宣传已经成功就业创业的“明星人物”,虽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鼓励其他大学生积极上进的目的,但在一定程度上与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的舆论背道而驰。当然,这么说并不是要求媒体不要报道大学毕业生中的“明星型就业人物”,而是要有一定的把握,即报道成功就业、创业等典型的优秀大学生,同时也要考虑到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到基层、到艰苦行业、到其他大学生不愿意去的行业工作的典型优秀学生。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本质上并不是高校毕业生数量过多造成的。虽然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仍然不高,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背景下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也是现实需要。“北大天才卖肉”等报道引起的热议也充分说明,在中国的很多行业中,很多人对生产者、经营者、管理者的素质、作用、地位的认识还停留在浅层次。诚然,一个北大毕业的高材生去当屠夫卖肉有点“大材小用”。但如果他做屠夫,从最基层的肉类加工岗位做起,也许有一天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的现代化大型肉类加工集团,就是一件大事。事实上,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很多传统的、看似无足轻重的行业,都需要当代大学生去开拓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