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白居易的爱情诗

汴水流,泗水流,

流向瓜州古渡口,

吴山有点难过。

长思长恨,

我讨厌它,直到我回来,

月明人倚楼。

作品注释

注意事项:

这首《长相思》讲的是一个女人倚楼怀人。在朦胧的月光下,映入她眼帘的山水,

充满了悲伤。前三句用三个字“流”写出了水的曲折,也酿出了低沉的韵味。

下面用了两个“悠悠”,增加了忧郁的长度。整字用“恨”写“爱”,用简单流畅的语言。

字,和谐的气质,表现人物的复杂感情。尤其是流动的月光,更凸显了悲伤。

气氛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表现了这个小词的特点,言简意赅,言浅。

白居易《啄木曲》

不要买贵重的剪刀,我担心那是浪费钱,而且我知道你不会剪。

不要磨着解锥,没用的。我肠子里有个结,我知道你解决不了。

不要把丝线染成红色,要赞美颜色好。我有一双眼泪,我知道你戴不上。

不要靠近火炉,愤怒的人会强迫你。我有temples面霜,所以我知道你卖不出去。

刀不能使剪心难过,锥不能解肠结。线穿不破泪,

火卖不掉寺庙上的雪。还不如喝下这杯圣水,休息一会儿。

子辽:

一.整理工作

日本白居易研究的最大成就是《白居易文集》校勘的进步。为便于论述,先将《白文集》的成书过程及主要版本的特点介绍如下。

白居易的文集已经编辑过几次了。长庆四年(824),元稹编《白长庆集》五十卷。这本集子的前二十卷是诗,后三十卷是散文。大和九年(835),编为《白文集》六十卷。从此以后,白的文集就叫做《白文集》。本集不是简单的十卷相加,而是将每一首相加的诗排列在长庆集内容相近的卷后。次年成元年(836),编为六十五卷,四年编为六十七卷。会昌二年(842),白居易七十一岁时,编了七十五卷。

这七十五卷早就失传了。目前,71卷源于李从荣手稿在流通。

进入北宋不久,出现了“先诗后文”。南宋时,白居易的原编《前后续》和《写诗前》都很流行。到了明朝,“前后续”被“先诗后文”淹没了。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在读白居易的诗时,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都习惯用马援来调这个版本。这本马书是“写前的诗”。其祖书《南宋绍兴书》也是“写前诗”。它的编纂与白居易自己编辑的文集原貌大相径庭。

相反,日本元和四年(1618),按照韩国版纳博科夫(1929分四辑)印刷纳博科夫,保留了编辑原貌。但字与“马奔”的相似,往往是后人所误,白居易自注已剪。在岑断定《那伯本》是日本人随便编辑的一本书之后,我国学术界仍然低估了这本书。

太田在《论柜库藏书》(斯托图书馆9,765,438+0.12)一文中也指出,《论柜库藏书》这本书比以往的观点更有历史感,地位有所提高。作者说,平冈和方化推定这本书是以北宋版为蓝本,但其文字与宋版不太一样,除了一部分,与“金泽文库版”和“文瑶抄本”非常相似,因此可以视为保存了旧稿的书。

太田以正确认识金泽图书馆的起源和我的拙见抄本为武器,还推动了其他旧手稿和各种出版物的整理。他的工作可以分为以下三类:(1)镰仓时代的书籍研究;(2)新乐府书籍研究;(3)对《长恨歌》、《长恨歌传》等书籍的研究。

在镰仓时代的各种书籍研究中,最重要的论文是《白文集》(史45-4,73.10)。笔者认为《政事略》所引《白文集》的原版本与拙见十分相近。这本书既然是1062年写的,那么日本很可能就有北宋初年出版的《白文集》。

在新乐府书籍的研究中,《论神田义一施琅文集第三卷、第四卷》(故事集故事14,77)一文尤为重要。笔者还原《神田原文》(修订前的文本),发现这本书在很多地方与宋版相似。在解释这一现象时,他说,“我们不应该认为抄本被改成了与宋版相似的文字,而应该认为宋版本身与唐版非常相似。”

《论中国藏文本及其训读》(故事集16,79)论述了文本、旧抄本和宋本文本之间的关系。笔者先对《白文集》在流传过程中如何变化的问题进行梳理,然后指出以下几点:(1)根据白居易。(2)北宋版是否传到日本尚不清楚,但日本无疑有其复本。因此,正文和校注虽然看似以抄本为准,但有时实际上是以北宋厚重的抄本为准。(3)在中国,《新乐府》《长恨歌》等脍炙人口的诗歌早已作为单行本流行,原文也有改动。总之,研究《文选》原文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根据校勘结果,作者还指出:(1)旧钞本无诗,可能是白自己编辑的集貌;(2)各种旧稿之间有同有异,这可能是由于白自己编辑的原稿不是一种原稿。所以,讨论文字的对错其实是很困难的。

《论长恨歌传——以旧稿为中心》(Stow Library Collection 18,82)一文,是作者基于多年对旧稿的研究,对《长恨歌传》和《长恨歌》原文进行的修订工作。附上神田博士收藏的《金泽文库版》和《长恨歌》模型。

在上述研究中,太田不仅讨论了日本旧抄本的真实面貌,还推断了唐代抄本和北宋刊本的实际情况。

在我的手稿开头,作者就说过,我国学术界对“纳博本”的关注一直很少,校勘资料也不包括日本旧稿。国内学术界一提到《白文集》善本,就是南宋绍兴本。中国学术界不重视日本留下的善本(或者不知道日本有善本留下的事实)的倾向,或许也可以从对待《柳宗元集》版本的态度上看出来。我国学术界认为柳宗元的《五百注》不完整(根据中华书局校柳宗元集后记等文章)。然而,根据清水从日本收集的两个版本的柳宗元(凤屏山图书馆的金禧纪念文集,82),日本留下了几个副本,有500个注释。

如果两国学术界今后能更积极地促进信息和情报的交流,就可以避免浪费时间。

但关于白文集,有可能是日本学界对旧稿的过分推崇,引起了中国学界的抵制和鄙视。因为太田把旧抄本的精髓论述得如此具体,所以《南宋绍兴版》的优越性比以前更加明确了。可以说,现在是两国学者抛弃成见,推进白文集校勘的时候了。

太田最近的文章《论中国现存的汉字旧抄本——以白文集为中心》(大亚研究9,88,3)向中国学术界指出,日本留下的各种旧抄本,与敦煌抄本一样,是讨论北宋以前唐代抄本实际情况的非常有用和有价值的资料。这些旧稿之间也有许多相同和不同之处,这主要是由于两个原因。其一是五十卷本成立前其作品在流传过程中的变化,其二是五十卷本成立后白本人所作的变化。最后,作者强调,两国学者不应简单地将旧稿视为对立的版本,而应共同努力,进一步提高旧稿的校勘水平。

OTA的这些文章还没有被收集成一本书。《看大本》研究著作有《看大本白集研究》(小著,绵城社第32期)。

德治继承太田的方法校勘《白文集》。出版有《论台湾省国立中央图书馆明代拍照(白氏色林)》(东方学61,81.1)、《论庆安三年刊(新乐府)》(日本中华学会报34,82.10)、《论朝鲜铜》。

第二,诗歌的研究

第一,讽刺诗

战前,有铃木虎夫对白乐天诗歌的翻译。见第六章。

神田喜一郎在读白乐天的诗。(东方学学报15-3,46.5438+01。《神田喜一郎二全集》(83.11)是神田作为《白氏文集》校对班的组长,在《白氏文集》开篇提供翻译范例的一篇文章。

此后对讽刺诗的研究集中在五十年代,六十年代较少。

这种现象可能与日本人民基于战败的经验建立了民主日本,而中国人民* * *和共和国刚刚诞生有关。特别是在50年代上半期,有一种明显的倾向,即把白居易的讽刺诗称赞为揭露和讽刺腐败社会现象的诗歌。

秀树温室》白居易文学(论林3-5,565,438+0.5,3-6,565,438+0.6)。世界思想社(71)的《白居易研究》一文,对白居易为了克服当时的社会危机而追求“静”,在《诗经》传统(诗界之“静”)正在消亡之际自愿复兴“诗道”,有着非常热烈的讨论。

武二正雄的文章《雅传统与白诗》(德岛大学研究概要:人文2,53.2)对白居易的新乐府给予了最高的赞扬,认为这是他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的特点。由于他创作了这些诗歌,极大地复兴了《诗经》的高雅传统。

法国文学学者桑园贝奥武夫在《续新唐诗选》(烟波书店,54.5)一书中说,白乐天的讽刺诗是人类的瑰宝。

社会党领袖、前首相片山哲的《大众诗人白乐天》(彦博书店,56)也是象征这一时期日本思想状况的同一现象。

50年代后半期,出现了比以前更冷静、更客观的文章。以下文章均不赞同中国学术界对白居易的讽刺诗人、现实主义诗人或人民诗人的评价。

田中克己的《白居易及其时代》(史教616,58.6)一文指出,白居易把热情投入讽刺诗的时间很短,对宦官专断、牛李党争等最重要的问题只字未提。

春雄近藤(爱知女子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林2,58.7说)的《关于的讽刺诗》一文强调,讽刺诗与左士毅的官职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既是他助人为乐之志的表现,也是他渴望建功立业的表现。

在《白乐天的文学理论及其命题》(尊重文学社61,刊于《春秋社白乐天研究》第69期)一书中,狄柳吉认为杜甫的诗是出于悲剧境遇的严肃,而白居易的讽刺诗则是出于其作为谏士的使命感而非现实。

新海宜的文章《对白乐天爱情的理解——以讽刺诗(井底银瓶)为中心》(国立大学中国语言学会会刊13,62.6)陈述,白乐天是一个想改造社会的理论家,他的实践并不彻底,而讽刺诗是基于复古六义的诗,不能算是现实主义作品。

白居易《铃木镇一》新乐府运动:专注卖炭翁意(语文课堂100,71)。在余风(73.4)发表的《论唐代诗人》一文中,讨论到白居易在《卖炭翁》中所吟诵的是当时众所周知的事实,白居易的新乐府是中唐文学最后一次燃烧的表现,讽刺精神衰落的预兆可见于其作品。

平冈武夫《百家寺——白文集札记》(纪念74岁的因亚教授、教授退休的文学语言学文集)和白居易《新乐府》(日本大学中国文学学会,汉学研究,1.12,7538+0)。白居易的讽刺诗与他的著作《经典之书》和《经典的传统》中提出的观点相呼应,都渗透着一种独特的观点,即白居易的讽刺诗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的文化的结晶,是“世界观”的表达。

最近的研究有以下文章。

赤井义久的《沈李诗话》一文,以元稹为主要线索,论述了沈李《乐府新诗二十首》的内容和写作背景。作者指出,他的主题都是关于外国民族的,如外交、藩镇、边防等。他的创作背景是与当时主政的因外交政策不同而产生的分歧。

他的《中唐诗坛讽刺谱系》(12,81.3)一文,从白居易的讽刺诗不会与当时的社会形势、其他诗人、文学观点有任何关系的角度,论述了白居易讽刺诗的产生背景。作者讨论了(1)元稹《天赐诗话》的十种分类。虽然分类以“讽刺诗”为中心,但分类过于零散混乱。白居易的分类是一种简明的分类,让他的文学活动进入他的视野。尤其是他提出的与“讽刺诗”相辅相成的“闲适诗”分类,更是值得专书。元稹的《商鞅白发人》等作品是专门为政治服务的文学,即“讽刺诗”。就此而言,白诗歌的题材更为广泛和艺术化,其读者包括人民群众。他真正开辟了“讽刺诗”的新境界。(2)作为和元稹的前辈,影响白居易新乐府的是魏和顾况。顾况《华阳十三首》与《诗经》中的讽刺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对白诗歌产生了重大影响。最后,作者揭示了一幅以讽刺诗为中心的中唐诗坛友人图,有助于理解白居易创作新乐府的具体背景。

他的文章《魏与——以讽刺诗为中心》(国家科学院学报81-5,80.5)指出,白居易的新乐府不仅受到杜甫、、元稹等作品的影响,而且在形式和材料上也受到魏的歌和杂体的很大影响。

高僧秀夫在《论白居易新乐府》(160,88.5)一文中指出,创作《新乐府》50首,不仅是为了批判社会腐败,更是有意超越六朝至唐代流行的《永远在我心中》诗的艺术水平。

2.长恨歌与琵琶研究。

(1)关于长恨歌

《长恨歌》研究中最大的问题是《长恨歌》的主题。大多数日本学者认为它的基本主题是对爱情的赞美。

战前,铃木虎夫在白乐天写的诗(弘文厅,27。东京弘文厅,再版67)说,《长恨歌》讲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不要相信它有‘惩尤物,教淫秽’的意图。如果是,那就是失败。”

吉川小次郎,《新唐诗选》续编(岩波书店,54.5)。《吉川小次郎全集(卷11,73)》对岛的研究认为是基于对他们爱情的深切同情而创作的。

《论长恨歌》(爱知女子短工大学摘要6,55.12)一文说,它唱的是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世界,主题是玄宗思念贵妃而伤心地死去的长恨歌。

此外,与主题之辩相关的,还有对《长恨歌》结尾句“此仇不尽”的解读之辩。

吉川的上述著作将“此仇”解释为“两个人的风流韵事”。

原田《长恨歌》(语文教室33,57.6438+01)关注《左传》三年隐匿的思想,将“此仇”解读为玄宗说“贵妃死于马尾,不得不飘流于异界”。

对于原田的理论,铃木修在《千古恨》(语文课堂34,58.438+0)一文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白乐天和唐五代的用例为例,“恨”的含义很广,比如“爱”的含义还是差不多的。

《长恨歌终章与乐天之意》(13,62.6,国学国文教室)一文说,“恨”是玄宗对贵妃无尽的思念。

加纳喜欢文章《论李铁比伊的主题》(中文教室118,76),引用了“李昪”和“比伊”的句子“我们希望在天堂飞翔,两只鸟合而为一,在地球上共同成长,一棵树的两根树枝。”在《长恨歌》中,并论述它是现实世界中男女不能结合,死后却能在彼岸结合的象征,也是王德教育事业蒸蒸日上的吉祥象征。

松浦裕久诗歌语言中的“怨”与“恨”——以《永远在我心里的诗》为中心(《中国文学研究》3,777.38+02)。燕文发表了《唐诗札记:诗歌语言的方方面面》(81.4)一文,深入探讨了“怨”与“恨”的意义区别。作者指出,主观上,有可能解决困难却不解决,产生“怨恨”的情绪,感叹解决不了困难,产生“恨”的情绪。关于《长恨歌》中的“恨”,笔者认为原田的观点过于精辟,而铃木的观点忽略了两种语言在意义和用法上的差异,以天皇之力讨论贵妃永世不得超生的事情也是无奈之举,所以应该是《长恨歌》而不是《长恨歌》。

川口康三在《论长恨歌》(《中国对人性的探索》83.2)一文中指出,前半段和后半段有“寻-得-失”的情节,前半段和后半段有基于这一情节的对应关系。作者说前半段把天界的东西比作地上的东西,后半段把天界的东西比作仙界的东西。而且贵妃的形象,前半段只是皇帝宠爱的女人,后半段却是主动倾吐爱情的女人。《长恨歌》就这样展现了男女相爱的世界。

在《唐诗精选》(日本和中国出版,83.11)中,如谷健介对《长恨歌》进行了详细的阐释。作者认为《长恨歌》是一部纯粹的爱情悲剧。白居易勇敢地背诵了批判当时政治腐败的新乐府,他的勇敢精神把君主专制变成了人类的普世爱情故事。

对西村文子的《长恨歌》(神田喜一郎博士中国研究文集,86.12)提出几点意见:(1)《长恨歌》最大的特点是奇幻;(2)白居易本人将《长恨歌》归为“感伤诗”,证明他写《长恨歌》的目的不是讽刺;(3)因此,《长恨歌》最后的叙述是一个不合理的谎言;(4)结局如此丰富美好的奇幻,可能是受到了仙游山道士王志富的影响。

(二)、长恨歌

春雄近藤在《论长恨歌传》(爱知女子短期大学4,54.4总结)一文中,对长恨歌传的讨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说:(1)原传是《太平广记》记载的一篇短文。陈洪为使作品受宋欢迎,假扮仙游庙会,改写传记,收入《文苑》。(2)“传”包括“注”和“传”,但重点是后者。

对此,花见秀树的《书评·近藤国男论长恨歌传》(中国文学报2,55.4)一文说,原传是文渊华英的一篇文章,“传”的意思是“注解”。

对此,近藤在两篇文章中重申了自己的观点:《关于长恨歌》(爱知女子短期大学总结6,55.12)、《白乐天与唐代小说》(同9,58.12)。这一次,作者不顾《太平广记》和《文苑华英》的先后顺序,执意要去仙游寺。

白乐天与唐代小说(爱知女子大学摘要9,58.38+02)。唐代小说研究78,12第一章第二节: )文章陈述《长恨歌》充满故事,是当时流行的俗语影响的结果。《长恨歌》的结构类似于传说,这为写《长恨歌传》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前野直树在《长恨歌》和《长恨歌传》(66.11)中写的介绍了他们的论点。关于原文,他们认同为温室原说,关于传记的意义,他们认同近藤的"传说"说,进而以宋和传记为线索,揭示唐传奇的概貌。

文章对的《喜》所作的《长恨歌传》(早稻田大学学术研究24-国语文学第一部,75)进行了考证,指出《长恨歌传》有明确的意在描写君主迷恋女性所造成的政治混乱,以弘扬君德,从而得出《长恨歌传》与以爱情为主题的《长恨歌》有着根本不同的创作目的。

(三)《长恨歌序》

《长恨歌序》是一篇270字的序,以“杨贵妃,长恨歌”开头,以“至今仍说玄宗与贵妃同居人间为一对”结尾。其内容致力于赞美两人的爱情。在江户时代,有许多附有前言的期刊。当时,人们认为这是白乐天的序言。

近藤春树的《长恨歌序》(爱知县女子大学,硕林4.59.6),福田康夫的《关于长恨歌古手稿的问题》(东京《志那杂志》8.61.6),太田纪夫的《长恨歌序》(东方学69.856438+0)这些文章论证了《长恨歌序》是日本人写的,作者原是镰仓时代中期的一个医生家庭。

(4)《琵琶行》不如《长恨歌》脍炙人口,所以对《琵琶行》的研究很少。在日本,主要研究人员是Hareo Kondo。

近藤春树(7,56.12,爱知女子短期大学总结)的文章《谈琵琶记》说,琵琶记中崇尚女性被抛弃的悲哀,是白居易被贬谪的悲哀。《中国——琵琶之际》(说林12,64.2)说,琵琶是一种吟咏散女怨其不幸的诗,所以不能像《长恨歌》那样引起人们的同情。

还有近藤写的关于琵琶兴的文章,除此之外还有《关于琵琶兴——人物异同一》(硕林15,67.2)、《长恨歌琵琶兴与古文献宝藏》(明治书院季刊、《中国文学部新解》、《史前古文献宝藏》67)等等。

兴川晴川的《琵琶行》和袁的《琵琶曲》(茨城大学文理学部纪要,人文7,57.3)论述了《琵琶行》的文学特色,并对陈的《诗话》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作者说,(1)诗对生命的吟唱和琵琶演奏的艺术美融为一体,胜过元曲。(2)两首诗都是继承了古代乐府的传统而作,所以两首诗有相似之处,并非如陈寅恪所说的相似。

春雄近藤对《长恨歌》和《琵琶行》的研究,修改为《长恨歌与琵琶行研究》一书(明治学院,81.4)。

在上述书中,八木健介还提供了对《琵琶行》的解释,指出其深层主题是对帝都长安的无限哀思。

(5)其他

对王昭君的诗歌,特别是白居易的《我》一诗(橘子洲毛先生《追忆似水年华文集》80.11)进行了考证,对明代王昭君本人的作品和歌颂王昭君的诗歌进行了梳理,认为其主题多为离宫离愁,但白居易的《乐府》中有两首王昭君的诗。

3.闲话诗与陶渊明的影响。

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人喜爱白居易的闲适诗,但对这类诗的研究却是最近才开始的。

过去(1)大多数学者把闲适诗之类的诗称为闲适诗,认为闲适诗没有明确的分类语言地位,占了古风三大分类之一。(2)认为闲适诗隶属于讽刺诗;(3)认为休闲精神与名利无关,常强调其高尚性。

最近有文章批评这些观点。

西村文子的文章《论白居易的闲适诗——夏逸隐退时》(古田教授隐退纪念中国文学语言学,85)说,白居易提出闲适诗的分类,公开主张闲适诗的意义,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本文从隐逸诗入手,系统论述了闲适诗的终结。作者列举了“闲”、“拙”、“懒”等用例以及仰慕陶渊明的表现,论述了这一时期的闲适诗虽然表面上有闲适的意境,但诗人的心境实际上并不闲适,这与《九书·同元》中提到的闲适诗的概念相矛盾。

管野的文章《白居易诗歌中的粗心与笨拙(上)》(语文课堂152,85.9)认为(1)闲适诗中频繁出现“粗心”一词,值得关注。这种“不小心”不是简单的不满足和懒惰的表现,而是一种无论富贵都愿意活在容大的表现;(2)在写讽刺诗之前,他就有这种欲望,他致力于写讽刺诗,也写闲适诗,似乎是讽刺诗的对立面;(3)根据《元杂剧九书》,援与善两个概念是不可分的,讽刺诗和以此为基础的闲适诗之间没有关系。

管野在下篇(附153和85.12)中指出,白居易使用“粗心”、“笨拙”等词,不仅是受到陶渊明的影响,也是他对待嵇康一生态度的结果。

作者认为,西村所说的“粗心”并不一定局限于白居易的定义,关野所说的“粗心”的含义应该按照白居易自己的定义来理解。他们都是根据白居易的定义来讨论闲适诗的。然而,休闲诗是什么的问题应该从它的现实性来讨论。

川口康三在《白居易来长安——喧嚣与闲适》(东方学54,85.11)一文中,探讨了白居易如何在长安的喧嚣中克服自己的孤独。作者指出(1)韩愈决心“为古”,以保证自己的身份,恢复自信。(2)白居易的闲适,只有在他获得了一定的“名利”之后才有可能。

丁亚宏的《白居易闲适诗——理论与变迁》(鹿儿岛大学法语系幻想人文论文集,25,87,3)一文,探讨了闲适诗的本质与变迁,探讨了三类古风形成与消亡的原因。

笔者首先挑出“帝都名利场”、“知足常乐”等几个构成闲适诗的概念,探讨这些概念在不同时期是如何组合变化的,进而指出以下几点:(1)在江州的贬谪生活中,他需要肯定自己回京的愿望和归隐的愿望,于是根据孟子既济又善的理论构想出反讽与非反讽。(2)大和第二年编《后记》五卷时,放弃了三分类问题,回到温室。

是由于古语的减少。而杭州刺史的古文倾向,已经看到了三类消失的预兆。杭州写的古典诗词里没有讽刺诗,但闲适诗却称霸古典诗词界。这不仅意味着讽刺诗分类的意义消失了,也意味着闲适诗分类的意义同时消失了,因为闲适诗之所以主宰古代世界,在于助人之志的软弱,而讽刺诗和闲适诗的概念最初是在两者激烈的思想矛盾的基础上形成的。

高木崇君的白居易闲适诗(东书国语273,87.6)不认为闲适诗在讽刺诗之下,说“讽刺诗表现文人的“公”面,闲适诗表现文人的“私”面。”他的文章《白居易(九书同元)-【讽刺诗与闲适诗】》(中国文论87.9年被吉谷书院收藏)以《九书同元》为基础,简要论述了白居易的文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