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华大学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以及高校扩招后毕业生人数不断创新高,大学生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因此,找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对于大学生自身、高校的建设与发展、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对策和建议

中国图书馆分类号:F241.4文献识别码:a。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不再是一个局部或局限于高等教育领域。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创新高,大学生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2007年毕业生495万人,失业人数654.38+0.44万人。2008年毕业生559万人,失业人数约为654.38+0.6万人。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让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中国青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青年权益报告》显示,我国高校毕业生失业率已达15%左右,远高于社会平均失业率。2009年毕业生人数达到665438+万,加上历年积累,2009年将有700多万高校毕业生加入就业大军。由于大学生的人力资本存量得益于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的长期人力资本投资,大学生人力资源的闲置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积累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对当前和谐社会的建设极为不利。大学生就业难,一年比一年难,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各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这个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大学扩招导致的大学生数量供大于求,造成总量失衡;高校的专业设置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太高,但能力有限。可见学者们主要从教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笔者认为,这些解释在某一方面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但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大学生真的过剩吗?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5%,仅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初级阶段,而西方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中叶就达到了这一水平。

诚然,高校扩招与就业难有一定关系,但绝不能误判为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试想一下,如果今天毕业的大学生当年没有上大学,是不是就没有就业问题了?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高校作为生产大学生的“工厂”,从根本上是顺应时代要求的。在大学学习的学生是在帮助和促进他们的就业,而不是制造就业问题。相关数据显示,我国7亿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仅占5%左右。这些统计数据充分说明,我国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是社会发展的合理需要,而不是就业难的直接原因。

这样看来,在看似“过剩”的假象下,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难?社会和学术界有很多不同的认识和看法,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主要涉及社会、高校和学生。

(一)客观原因

1,国际分工和经济危机的双重影响。由于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底层,新增就业岗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使得我国就业“白领需求不足”,在扩招后大学生就业与庞大的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剪刀差。由于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全球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明显加大。虚拟经济的危机逐渐涌入实体经济,一些企业特别是外贸出口企业遇到订单减少、资金紧张、利润减少、亏损增加等困难,有的甚至破产。“不景气行业名单”、“中小企业倒闭潮”、“下岗企业名单”等问题相继出现在我们面前。用人单位数量和提供给大学生的工作岗位数量大幅下降,使得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上海的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只有45.12%的外企计划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招聘人数有限。

2.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程度的区域经济繁荣对大学生有不同的吸引力。毫无疑问,大部分大学生更喜欢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和大中城市工作,而几乎没有人关心西部或农村。这就导致了东南沿海和大中城市的就业压力很大,所谓的就业困难主要集中在这些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想就业的地方就业不了,能就业的地方不想就业,导致人才闲置和人才短缺并存。

3.高校扩招的影响。面对连续几年的大学生就业难,虽然国家停止了扩招,但扩招对就业的影响依然存在。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15万人,2005年为380万人,四年间增加了265万人。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495万人,比2006年的41.3万人增加了82万人。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559万人,2009年为61万人,毕业生人数还在不断增加。就浙江省而言,2009年高校毕业生23.26万人,比上年增加1.77万人。广东省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将首次突破20万人,预计将有30多万高校应届毕业生到广东求职。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失业大学生人数:2006年34万大学生失业5438+0,2002年37万,2003年52万,2004年69万,2005年79万,2008年654.38+0.5万。新老毕业生的叠加给2009年的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2)主观原因

1.专业课程与市场需求的错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人才市场的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人才结构也要相应调整。很多专业课长期不变,与实际需求的结合比较差。随着社会变革的加速,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不断加强,传统的专业课程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

2.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差距。新形势下,文凭不足以成为就业的通行证。用人单位对专业知识技能、实践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适应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现有的实践证明,大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并不尽如人意。就业能力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制约因素。

3.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还没有很快调整过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市场已经悄然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但是,对于这种变化,大学生并没有及时做出反应和调整。一方面,就业预期不变,大多选择东南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不在考虑之列;另一方面,要求离家近,工资高,工作轻松。过分关注工作区域和薪酬,却忽略了自己和职业的规范和发展。在这样一种追求完美、一步到位的就业观念驱动下,对就业风险缺乏必要的准备。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对策和建议

(1)延伸产业链,积极参与国际服务外包,进一步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将增加17个就业岗位;第三产业增加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将增加85个就业岗位。然而,目前我国第三产业从业人数仅占全国从业人员总数的27.7%。实践表明,第三产业越发达,就业岗位就越多。反之,就业岗位会更少,经济不会发达。我国第三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应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增加就业岗位,实现就业者平等的就业权利,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2010国内人才市场将进一步升温。当前我国扩大内需的政策加大了我国基础设施的建设,这对拉动内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加强就业指导,拓宽就业市场。

1,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社会在快速变化发展,对专业人才的数量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这样高校就要时刻把握就业市场的脉搏,根据各行各业的需求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提高从业人员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

2.加强就业指导,丰富就业信息。高校应根据就业情况对大学生进行正规的就业指导。例如,为大学生开设职业指导课程,将加强毕业生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引导和帮助学生正确分析自己喜欢什么,适合什么,了解自己专业的培养和发展方向,以及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国家对毕业生的就业政策等等。这将有助于大学生在选择工作时一步到位,避免处处碰壁。

(3)密切校企联系,减少中间环节,开发岗位资源,优化供需渠道。高校要主动敞开大门,走向社会,深入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人才关系。企事业单位要积极与高校紧密合作,开拓企业在高校的生存发展空间,实现从产品设计策划到培养使用的校企紧密结合,加强高等教育与社会的融合发展。

(D)学生应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上面讨论的提高就业率的基础条件,其实就是外生的基础条件。这些外部条件要等待,要靠内部条件发挥作用。这个内在条件就是学生自己。当前,普通高校学生的学风问题不容忽视。很多学生怕困难,浮躁,厌学,逃课,甚至贪图享受。导致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不达标。因此,我们必须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克服一切困难,不仅要融会贯通理论知识,还要参与实践,学以致用。

(5)进一步扩大和实现灵活就业。灵活就业的发展要求求职者的思维更加灵活,尤其是就业观念和择业方式要及时转变。灵活的用工模式不仅有利于企业优化人才结构,规避用人风险,也有利于求职者积累实践经验,增长专业技能和知识,有利于人才的流动和发展。同时,要完善灵活就业的配套措施,特别是要完善保障就业的法律制度,加强就业指导,促进灵活就业的发展,使灵活就业更加灵活,引导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权利。在目前就业的大学生中,大多数人认为只有去政府机关或国企才能正式就业,而且必须和用人单位签订正式合同才能真正就业,这就要求他们有相对稳定的岗位和固定的收入。大学生对就业观念的理解,直接影响毕业生对就业单位性质、薪酬待遇、工作环境、个人发展的预期。在现实就业的压力下,毕业生应该对就业的观念有更宽容的认识,只要有工作,有劳动收入,就可以选择就业。

为了确保大学生能够顺利实现就业,我们应该结合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进一步扩大和实现灵活就业。第一,选择去基层就业。中国现在的大学生村官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有一定的优惠政策。在城市社区实现就业也是非常明智的选择,那里就业机会多;二是选择去西部就业。当前,我国西部大开发需要大量高层次人才。大学生去西部就业,可以顺利实现就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三是去非公企业就业。非公企业大量雇佣应届大学生,提供的岗位更多,实现就业会更顺畅;第四,可以选择自己创业,实现就业的目标。创业不仅可以实现自己的就业,还可以带动他人实现就业。中国对此也有一定的优惠政策。所以大学毕业生也要学会抓住机遇,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目标。

(作者单位: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惠莉雅。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的思考与对策[J].经济学家,2009.8。

[2]王江。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对策[J].北方经济,2009.7。

[3]林锡联。浅析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及对策[J].社会视野,2009.5。

[4]胡·。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版),2008.4。

[5]刘艳华。跨过“就业难”的门槛[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