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开设「恋爱课程」是否不公平?

2015新学年第一周,天津大学的学生拿到的选课手册里,列了一门名为《浪漫的理论与实践》的课程。首发单位是团委,两个学分,主讲人是学生会的“鹊桥会”。“爱情课”的学生成绩分为课内笔记和期末舞台剧展示。这是摸着石头过河。“鹊桥会”负责人表示,“我们把在课程中学到的东西运用到了好的目标上,可以酌情给满分。”(中国青年报9月21)天津大学“恋爱学理论与实践”课程一经媒体报道就炸了。大学不应该被视为“婚姻介绍所”。大学恋爱课有必要学“泡妞定律”吗?似乎大学一旦开设与学习无关的课程,就会变成原罪,被人诟病。问题是,大学生开设恋爱课,想办法让他们恋爱,学业致富,有什么错吗?某婚恋网站近日发布了一份关于大学生恋爱友情的调查报告。结果显示,54%的大学生不主动追求爱情,48.73%的人喜欢通过网聊来追求对方。数据显示,“找个恋爱对象”、“精神空虚,找个寄托”、“找个小伙伴一起学习”、“满足生理需求”位列大学生社交网站交友目的的前四位。其中,“找到恋爱对象”高达35.44%,“满足生理需求”为17.81%,“结婚”垫底,仅占3.5%。可以说,现在的大学生对婚恋缺乏最起码的理解和尊重,也缺乏理性的应对方法。早在2011,北京市教育部就发布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大纲,鼓励北京的大学在心理学上教授学生如何谈恋爱。可以说,中国性教育和婚姻教育的缺失,基本上是社会公认的,是社会的知识。现在学校开设恋爱课,不就是对这种需求和现实的一种回应吗?这里很难说网友批评的出发点是客观的。更何况,众所周知,现在的年轻人中,越来越多的人更加注重物质,甚至更愿意做别人的小三。在这样的形势下,推出大学恋爱课不好吗?而他们推出的《爱情心理学》、《爱情经济学》等教材,恰恰是大学生所欠缺的知识盲点。其实,梳理一些网友对“大学恋爱课”的反对意见,不难发现,这些人还是带着有色眼镜看待大学生恋爱的,仿佛恋爱和学习是相互冲突的。但现实已经证明,人需要在合适的时间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就像人的身体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营养一样。在大学里,无论是人的精神还是身体都充满了对爱情的向往。这个活动自然要让大学生谈恋爱,明白什么是爱情,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婚姻。否则,年轻人也会缺乏这些必要的元素。在毕业后的几年里,我将不知道如何去恋爱,什么是责任。试想一下,那些因为失恋而伤害自己和他人的人,不就是因为恋爱课上矫正不力吗?大学恋爱课的目的是学以致用,让学生懂得如何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和婚姻观,因为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有所收获,每一个新的家庭都会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刘一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