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的阅读体验

对1离骚的思考

屈原的《离骚》带有浓厚的浪漫色彩,我认为这是屈原执着性格的体现。但像屈原这样“九死不悔”的诗人,却是凤毛麟角。

面对“阿谀遮明,邪曲害众,方正难容”,屈原没有选择“变心从俗”。虽然他一直问自己“为什么没有芳草?你为什么要在乎过去?”但最终他还是关心楚国,关心楚王,从来没有“死远使自己疏。”

我觉得这种自我质疑和自我回答是值得思考的。为什么屈原明知道如何得到世俗的肯定,却坚持自己的操守?

《史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是屈原和渔夫的一段对话:

渔夫:“儿子不是三闾博士吗?为什么会在这里?”

屈原:“天下多云我独一人,众人皆醉我独一人,故能释怀。”

渔夫:“圣人之人,能不执物而通世间。世界是多云的,为什么不随波逐流,扬起它的波浪呢?每个人都喝醉了,为什么不喝一口呢?为什么抱着余,让自己看?”

屈原:“听说新浴者奏冠,新浴者抖衣。谁能以己身观之,受物者必卑!”我宁愿去正规的小溪,被埋在河鱼的肚子和耳朵里,和我的白一起在世俗的世界里温暖!"

对于渔夫的问题,屈原虽然给出了答案,但实际上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理由,只是用比较的方式来说明。然后我觉得渔夫还是不知道自己真正的信仰是什么。这也正是屈原所说的“世事浑浊,我却对此一无所知。”他以为自己知道世界浑浊的原因,也就是他与世界共游,却以为世界不知道自己清醒的原因。于是有了“天下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把自己比作貔貅、秋兰、鸾鸟、凤凰,把别人比作蒿草、粪土、雄画眉、乌鸫,明显地把自己和别人割裂开来,是冲动的、非理性的。因为,那时候没有人会因为屈原的好诗或者因为他自诩的内在美和修养而帮助他。屈原因为对世界的无知而冲动地怨恨所有人,以至于所有人都无法容忍他。或许,屈原的死未必能认清这一点。

但是,我不想否定屈原。屈原的生活方式有待商榷,但他的坚持是难能可贵的。我觉得现在很少有人能有他的勇气了。在荒谬的现实中,大多数人选择妥协来适应环境。如果真的有一个人敢像屈原一样坚持自己的本性,那他就会被别人当成一个不理智的傻子。

想象一下我们的身边,如果有一个挚友和我们在一起,因为我们要坚持我们认为正确的东西,和现实产生了激烈的矛盾,我们会怎么做?我想,我一定会劝他长大,不要也罢,把事情先放一放。我们认为,妥协和适应是最好的生活方式。任何违背中庸之道的都被认为是极端的。屈原因此备受争议。就算是喜欢屈原的人,估计也没几个人敢学他。

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坚持过什么信仰,遭受过什么挫折,我想他是不会读《离骚》的,即使读了也不会懂。在漂流鱼的眼里,矗立在河中的岩石是倔强而愚蠢的。他们看不到岩石的坚固和疯狂。岩石的坚持所激起的美丽浪花,也被视为固执所带来的痛苦的代价。两个不合理的视角如何沟通?于是一个觉得对方很浑,一个觉得对方很可笑。“何方圆能在身边,老公就不一样了,相安无事?”

然而,在大多数现实中,人的坚持是如此脆弱。就我们而言,高考作文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可以看作是对我们个性和坚持的一次大规模围剿。如果你的性格合其意,那么你是相当幸运的,因为你能坚持自己。如果你喜欢写晦涩难懂的文章,消极伤感的文章,奇幻的文章,巧妙的文章,那你就要小心了。很有可能你会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或者为此激起美丽的波澜(如果之后你还觉得值得的话)。我见过很多活生生的例子。有很多人写得很好,读过很多书。正是因为他们拒绝在写作风格上妥协,他们陷入了孙山。按照高考作文的逻辑,《离骚》可能得满分,但更有可能只得2、30分。那些因为这个而考砸的考生,都像屈原一样轻信,直到妥协。所以有这样一句歌词:“抛弃理想,谁都可以。你怎么会害怕有一天只有你和我!”我想如果屈原听到这首《海阔天空》,他一定会悲痛欲绝的!

如果连我们都能意识到是时候妥协了,那就必须妥协,否则我们会吃大亏。屈原怎么会意识不到呢?在《离骚》中,屈原还写到,一个他认为很好的弟子,也背对着他,不穿香草而穿邪草。我不认为屈原不知道坚持自己需要什么。然而,他还是一如既往地诚实坦率。你能简单的判断他是可笑还是可悲吗?我觉得世界上有时候真有这么荒谬的事情,就像莎士比亚说的“一个天才的汗水换来的是一个恶棍的鄙视。”屈原勇敢地忍受了这一切,为后人开创了一条执着的道路。虽然这条路的结局并不那么尽如人意,但至少证明了有人可以做到不与荒诞的环境妥协。

鲁迅说:“人生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梦醒之后无路可走。”那么,某种意义上,屈原是幸福的。屈原是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也许,在他的一生中,所谓的梦从来没有醒过,也从来没有死过,直到他决定去死。然而,他说他是最清醒的。如果说这是幼稚,那么我想很多“早熟”的人都需要这种幼稚:屈原一生都能坚定自己的理想。为什么不能再坚持一两年自己的信念?很多年轻人过早的从梦中醒来,尝试了一点点,所以往往会错过很多机会。

在我们为学分积累而努力的大学生活中,很多有价值的东西被忽略了。情感,爱好,德行……更不用说“屈原”了!

当然,在现代社会,屈原的坚持是被质疑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离骚》不值得一读。我想如果一个人读完《离骚》后能感受到并理解那种美好的坚持,那么他会收获很多。

2《离骚》的经历

我最早知道屈原,很多年以后才开始读《离骚》。我非常热爱和钦佩屈原,因为他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因为他有着高尚而骄傲的人格,因为他在文学才华方面出类拔萃。他的不朽之作《离骚》更是“一篇瑰丽之辞,一篇佳作”,千百年来深深震撼人心,成为诗歌史上最具“永久魅力”的精彩篇章。之前只是零星的读了一下《离骚》,经过老师的讲解,对屈原和他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司马迁对《离骚》的解读是“离骚者犹在离骚”,“瞿平的作品离骚,不过是对《离骚》情感基调的解读”。屈原如此忧国忧民。《离骚》是诗人用爱国激情和血泪写成的一首悲愤之歌,令人心酸叹息。《离骚》开篇,诗人开门见山,道出了自己高贵、不凡、崇高的理想。“名曰正,字曰巧。”规规矩矩,直走正道,严于律己;精神一般,禀赋不错,大众平均一。这既是亲人对他的期望,也是他一生恪守的信条。接着诗人表达了自己的道德、才能和理想,并以极大的紧迫感表达了献身国家的愿望。“恐岁”和“恐美亡”两个词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大事的危机感,尤其是诗人对祖国前途和祖国命运的忧患意识。每次看到这个,我也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年轻一大半,没有事业,怎么能坐视时间飞逝,无动于衷?

诗人不仅有理想,而且有为了理想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当诗人的爱国理想得不到君主和世人的理解,受到保守贵族的攻击和迫害时,他感到压抑、孤独和怨恨,产生强烈的失望情绪;但诗人从不屈服,在诗中反复陈述自己的理想、信念、操守和至死不悔的决心。“我还是心善,虽死九次,也不后悔。”“我宁愿死在流放地,但我不忍心这样。”“虽然我没有改变主意,但我不能被惩罚。”如此悲壮的文字,如此高尚的人格,看完让我落泪,我为自己的摇摆不定感到羞愧。一个人不一定是英雄,但一定要有自己的操守,要忠贞。一个忠诚的灵魂需要战胜诱惑,不怕挫折,能够忍受巨大的痛苦。

当他的理想不被理解,他受到迫害,诗人对他的追求感到困惑。他需要历史的反思和公正的仲裁,于是以《论钟华》重温前朝兴亡的历史,以英雄的心情回忆前朝为正义而战者的命运。这种重新认识不仅坚定了他原有的信念和信仰,也激励他继续奋斗,勇于选择无悔的死亡。至此,诗人崇高完美的形象、崇高的追求、洁白的人格、忠贞的品行、高尚的心灵、自豪的情怀、美好的思想,如日月星辰,照亮后人,成为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财富,万古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