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内部志愿者活动,从而增进兄弟单位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近年来,在共青团中央和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的重视和指导下,广东共青团立足志愿服务领域,着力构建“组织枢纽、信息枢纽、资源枢纽、活动枢纽”四位一体的工作格局,扎实推进枢纽型志愿者组织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相关做法报告如下:

第一,强化组织枢纽,实现志愿服务社会化。

一是把握重点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制度安排。在推进立法方面,省人大于2010修订颁布了《广东省志愿服务条例》,明确赋予团市委领导下的省志愿者联合会指导、协调全省志愿服务活动的职能。在推进计划政策方面,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发展志愿服务的意见》和《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明确要求“在全国率先建立覆盖全社会、政府服务与市场服务相衔接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志愿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到“十二五”末,全省注册志愿者占常住人口的10%”。自2014起,志愿服务发展被列入省政府重点工作,由团市委统筹负责。在推进重点领域制度安排方面,团市委协助省文明委出台了《关于发展广东行业志愿服务的意见》和《关于推进广东志愿服务制度化的实施意见》;会同省文明办、省民政厅出台了首个省级《星级志愿者资格认定管理办法》,出台了《广东省志愿服务金银铜奖评选表彰实施办法(试行)》,完善了志愿者资格认定、表彰和鼓励的制度化体系,进一步强化了* * *团委在志愿服务中的牵头和协调作用。

二是全面加强各级志愿者联合会建设。今年4月,省志愿者联合会召开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以CPPCC原副书记、副主席唐国忠同志为代表的新一届领导班子和理事会,通过了《行业志愿服务联盟管理办法(试行)》,成立了残疾人志愿服务联盟,吸收了省内和港澳地区的402名团体会员,最大限度地扩大了联合会工作的社会基础和代表性。目前,全省已成立17个市级志愿者联合会,推动文化、卫生、体育、消防、环保、传媒等20多个行业建立行业志愿服务组织,逐步完成市县级联合会建设全覆盖的目标。

三是广泛培养和团结志愿服务骨干。以能力的提升和资源的投入为导向,聚集了核心志愿者,着力培育社会组织。2012年以来,举办了6期志愿者骨干训练营和21期南方公益志愿者大讲堂,培育孵化了86家重点社会组织,发放孵化资金1.95万元,系统培训了近500家公益志愿者组织和3000多名志愿者骨干。以农民工子女、残疾青少年和重点青年群体为重点,引导和培育行业专业组织和团队,其中拥有专业技能的行业志愿者超过70万人。同时,根据《关于推进社工与志愿者联动的实施意见》,设立了11个“社工与志愿者”省级观察点,探索建立社工与志愿者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形成了广州启智、“青年地带”、东莞万象华青年服务中心、顺德青年广场等一批“社工与志愿者”示范组织。

二、完善信息枢纽,打造全省志愿服务“一张网”。

一是打破信息孤岛,实现志愿服务数据互联互通。在广州“志愿者时间”系统基础上,开发覆盖各行业、各领域的广东省志愿者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全省志愿服务数据和供需实时对接、互联互通,构建志愿服务网络体系。目前* * *已有17个城市、35所高校在平台上直接设立分站,实行“入网”一体化运营;深圳、佛山、惠州、东莞、江门等5市自建系统实现与省级平台的实时数据同步,实行“并网”同步运行,初步实现了志愿服务核心数据在全省范围内的异地迁移。

二是建立志愿服务全过程在线管理服务系统。一方面提供全面的在线功能。提供集志愿服务登记管理、活动登记、供需对接、考核记录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保证全省志愿服务数据的真实性和透明度,为社会建设综合指标和精神文明创建评价考核提供基础依据。另一方面,发展多种应用载体。计算机化综合网站为各级志愿者组织开设分站提供基础模块和技术支持;手机覆盖APP、轻应用、微信微信官方账号等主流移动互联网应用。,并为青少年打造“随时随地”的公益平台。同时还与中国南方网合作,开通与平台融为一体的“广东义工”专属频道,以全媒体思维抓“内容生产”,强化“社交色彩”,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

三是在网上聚集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广东移动、广东电网、广发银行等近百家企业志愿者组织在平台上注册运行项目;1000余名残疾人志愿者组织“入网落地”,近20万名残疾人志愿者通过平台进入康源工疗站和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常态化服务;1014网络文明志愿者和74万余名网络文明志愿者依托平台,为净化网络环境、传播正能量提供服务。目前,平台注册志愿者超过700万人(其中党员超过654.38+0万人),志愿者组织超过3万个,志愿服务项目近654.38+0.4万个,为社会提供志愿服务近654.38+0亿小时。

三、做实资源枢纽,完善志愿服务供需对接机制。

一是搭建志愿服务筹资载体。成立广东省志愿者发展基金会,向行业、城市、高校、社会组织开放志愿服务专项资金;2008年以来,连续7年争取省财政拨付志愿服务专项资金3375万元,探索通过政府购买等方式,促进全省志愿服务均衡发展,激发基层志愿服务活力。目前,基金会共筹集资金5700多万元,支持志愿服务项目1 . 3万余个,示范省各级财政每年投入志愿服务资金近2000万元。

二是搭建志愿服务供需对接平台。自2011以来,借鉴“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的模式和理念,广州市委等单位围绕国际志愿者,连续四年在广州联合举办志愿服务交流会,运用市场机制搭建志愿者、志愿服务项目、社会资源等要素的有效对接平台。2014年“智汇会”晋升为全国性比赛,与首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同期举办,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897个项目。四年来,“智汇会”共筹集社会资源7291000元,资助优秀项目1957个,为全国志愿服务探索了路径,创造了经验。

三是加大对志愿服务组织的支持力度。自2014开始实施“苗毅计划”广东省志愿服务组织成长扶持行动暨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累计募集社会资金超过300万元。通过公益创投模式,在不同领域、不同类别评选推广了168个优秀志愿服务项目,通过项目资助、培训指导、督导评估等方式支持了约150个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壮大。

第四,优化活动枢纽,促进全民参与志愿服务。

一是围绕重要节点建设志愿服务“一月一节”。牵头省委宣传部、省社工委、省民政厅等部门共同努力,每年3月举办全国志愿服务行动月,6月5438+2月广东公益志愿文化节,带动百万党员、公务员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初步形成“党政带动、共青团配合、社会协同”的志愿服务社会动员机制,向全社会普及志愿服务。

二是围绕重要群体实施民生服务工程。深入开展“残疾人志愿阳光行动”,开展残疾人志愿服务活动3000多项,每年为20多万残疾人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以“朝阳行动”为总体方案,志愿服务覆盖2550所农民工集中的学校和1,31,000名农民工子女。设点推广“稻草人计划”,带动相关社区居民就近参与志愿服务,为超过654.38+万名社区儿童提供安全守护。实施“健康直通车”行动,组织千名志愿服务队,动员万名医疗志愿者,为我省3409个贫困村的66万贫困户提供免费体检,普及健康知识;连续九年在西藏,连续七年在新疆服役。为少数民族地区群众义诊、手术1万余例,送医送药,捐赠各类医疗设备价值654.38+00余万元。

三是围绕重大需求服务国家战略。十年启动西部(山区)计划,派出2706名大学生志愿者到祖国西部和我省贫困山区从事志愿服务1-3年。先后涌现出魏、冯等扎根边疆、扎根基层的全国先进典型。配合国家外交大局,承担了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先后向东南亚的文莱和非洲的塞舌尔、多哥派出12批147名志愿者,支援经济社会建设。

全力推进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建设的系统化

搭建志愿服务社区的终端平台

重庆市委副书记任丽娟。

2012以来,重庆团市委大力推进以志愿服务为主要载体的城乡社区公民学校。截至目前,已建成2143所市民学校,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志愿服务社区终端平台。我们特别高兴的是,重庆市民学校被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秦宜智同志列为地方共青团需要年年做好的五大品牌工程之一。这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

市民学校从之前默默无闻的名字,变成了街道社区和老百姓都离不开的重庆志愿服务响亮品牌。一路走来,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逐步丰富内涵,主要遵循“三讲”思想。

一是抓终端,接地气,把社区作为新时代志愿服务最基础、最前沿的工作平台。

经过22年的发展,青年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服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帮助青年成长成才、完善社会动员机制、促进共青团发展的重要举措。在看到发展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目前面临的众多挑战和问题,如:志愿服务项目多,优质产品少;“一点水”帮助很大,但很少有常态化、持续性的服务。用一个形象的说法就是“走秀多,关注少。”

如何解决这些挑战和困难?我们认为突破点在社区。社区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社会治理创新的基本单位。“单位人”变成“社区人”“社会人”已经成为常态。志愿服务的供给方和需求方都起源于社区,项目活动最终落户社区。抓住了社区这个终端,就抓住了联系和服务普通青年的“牛鼻子”,解决了志愿服务供需对接这个最迫切、最根本的问题,打通了志愿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从而推动志愿服务的常态化、便利化、制度化。

二是抓特色,创品牌,整合资源,全力推进城乡社区公民学校建设。

(一)以需求为导向规划志愿服务项目。在志愿服务项目的策划上,首先遵循供需精准对接的原则。进市民学校的志愿服务项目不是拍脑袋想当然设计出来的。社工和志愿者去公民学校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扫楼”。他们要走进家庭,走访调研,切实把握居民需求,因地制宜,结合实际设计志愿服务项目,让志愿服务项目成为社区居民的心头好。二是把握好易于复制和推广的原则。我们不搞高大上的项目,而是在尊重基层首创精神的基础上,注重实用普及。建立了6大类70多项志愿服务项目库,供市民学校有选择地开展活动。三是突出连续性原则。这种坚持体现在“两条腿”上。第一站是推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第二站是利用青年志愿服务基金会平台筹集资金,支持市民学校志愿服务项目的可持续运行。

(2)用“志愿者去社区,志愿者来自社区”的理念解决倒金字塔问题。* * *共青团资源呈倒金字塔形分布,越到基层越稀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市民学校建设中实行了“专兼职团干部+社工+志愿者”的工作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他们各自的角色是不同的。团干部主要起到指引方向、搭建平台、吸引资源的作用;社会工作者主要是发挥职业化、专业化的优势,发挥志愿者的组织引导作用,将志愿者的无序状态转化为有序状态。同时,我们大力倡导“志愿者去社区,志愿者来自社区”的理念。在这个概念中,我们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实现。初期倡导“志愿者进社区”,通过一定的组织动员机制,引导青联成员、青年企业家、博士服务团、大学生等进入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来到社区,带来的不仅仅是志愿者的人力资源,还有组织资源和项目资源。在深化阶段,我们提倡“志愿者来自社区”。通过前一段志愿者的示范引导,可以激发社区的内生动力,号召更多的社区居民加入志愿者的行列,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这样,工作的对象就转化为工作的力量,这也是我们的基本理念之一。在这两个阶段中,“志愿者去社区”是示范,是铺垫,而“志愿者来自社区”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是持续的动力。

(3)开发以市民学校为终端的信息平台,实现志愿者的规范化管理。我们以市民学校为终端,开发了“爱心储蓄所”志愿者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志愿者从注册、招募到服务时长记录、志愿服务需求发布的网络化管理。根据志愿服务时间长短,确定星级,网上打印证书。刚才上海的刘刚书记也说了,以前很多人找我们,因为孩子出国留学需要志愿服务证明。现在他们可以通过“爱心储蓄银行”直接在网上打印证明,并加盖志愿服务指导中心公章,作为自己参加志愿服务的有力证明。通过市民学校爱心兑换超市,还可以进行爱心兑换,将志愿服务时间兑换成爱心积分,兑换成日常用品。“爱心储蓄银行”逐步实现“O2O”功能,线上市民学校发布需求信息,线下志愿者进入市民学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D)面向结果的青年评估机制。“金杯银杯不如普通人的名声。”在公民学校的建设中,其实我们最关注和看重的是社区对我们志愿服务的评价。我们认为,团的工作要由群众来评价,群众的“满意”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去年,重庆市团市委引入第三方独立机构,按照社区实际居住人数的1%的有效样本量,对全市2143所市民学校进行了抽样调查。民意测验的结果令我们吃惊。市民学校平均认知度达到21.85%,平均满意度达到60.38%,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同时,我们还对公民学校的分数进行了排序,将民调结果与考核挂钩,并将结果应用于对公民学校的财政补贴,并专项拨款300万元,奖励排名前1/3的公民学校。

三是注重重点和实效,城乡社区市民学校的社会功能不断凸显。

“多年不见的少年团回来了”,这是一个普通社区居民对市民学校的评价。公民学校的全面开放,实现了“志愿服务的发展,团的影响力的提升,社区的受益,党委政府的受欢迎。”

首先,它促进了“陌生人社区”向“熟人社区”的转变,增进了社会和谐。其次,促进了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组织,探索了社会治理的新模式。三是营造了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促进了志愿服务常态化。市民学校以社区青年参与为载体,发挥共青团组织的枢纽作用,构建有序参与志愿服务的机制,尽可能动员社会组织和青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在创办市民学校的过程中,大量志愿性社会组织参与了创办市民学校的项目。我们还以政府购买的形式给予他们一些支持,使共青团的枢纽作用得到了有效的发挥。同时,采取自助互助的形式,实现志愿服务供需对接,菜单式志愿服务扎根社区、青少年、群众,形成开放、常态的志愿服务格局,有效营造了人人愿意做一切、随时可以做一切的志愿服务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