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三十一中学杰出校友
1971年夏天,杨振宁访问了新中国。他是第一个访问新中国的著名中国学者。他为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相互了解发挥了巨大作用,并赢得了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赞扬。
1979 65438+10月30日,杨振宁在全美华人协会、美国各界华人、美中友好协会共同举办的欢迎邓小平副总理的宴会上致辞:我谨代表全美华人协会和美国各界华人,热烈欢迎你们参加这次宴会!
今天为了写这篇简短的演讲稿,我花了很多时间,稿纸一张一张地被送进了废纸篓。这让我想起了四十多年前的一次类似经历。当时我在北京崇德中学读初中。记得当时为了参加中山公园的初中生演讲比赛,非常紧张。我几个晚上都睡不着。我的题目是《中学生的责任》——那是1209年和12016年的时代。
杨振宁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接着说,中美建交和邓副总理的来访是现代历史上的分水岭。国际关系中的一个新时代已经开始。中美之间的学术、文化、商业和旅游交流将大大扩展。中国家庭在美国团聚的机会也会大大增加。
1978年夏天,正当全国向四个现代化目标阔步前进的时候,杨振宁再次访问了新中国。7月21日,我在去拉萨的路上飞过了那木台瓦山。这座山有7750多米高。在西藏墨脱县,雅鲁藏布江转弯处的焦点比欧洲、非洲、美国、澳大利亚的任何山脉都高。奇观令人难忘,我感到一首诗:
精致闪亮,
雪铸、岭冰雕、川;
无穷无尽,
在数亿年的时间里深邃而宁静,
世界已经动荡了200代,
云、水、风、雷瞬息万变;
如果你问那座山的未来,
事情都在争时间。
1977年成为全美华人协会首任会长,为推动中美建交做了大量工作(1979)。1981年在西施校区设立CEEG奖,并从美国和香港捐资支持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在西施做访问学者。截至目前,已有80余人获得这一支持,其中大部分人已回到原单位任职。
1983杨振宁在香港创立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并任主席。
1986以来,杨振宁受陈省身教授邀请,在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组建了理论物理实验室,几年来在国际数学物理界享有盛誉。
杨振宁以1957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80获得拉姆福德奖,1986获得国家科学奖章。他拥有多个荣誉学位,是中国多所大学的名誉教授。现在住在清华大学。著名建筑师,党员,中国* * *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1901出生于日本东京,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人物梁启超的长子。1912梁思成随父母从日本归来。1913-1915在崇德学校小学部读书,哥哥梁思勇也在崇德读书。
梁思成1923清华大学毕业,1927彭省大学硕士毕业。65438-0928年回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1931年加入中国建筑学会,这是一个专门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学术机构。65438-0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65438-0972年任系主任直至逝世。
1947获得普林斯顿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解放后,他当选为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梁思成一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史的教育和研究。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我主持和参与了2000多个古建筑实例的调查。他积累了大量珍贵的中国古代建筑资料,对中国古代建筑和艺术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20世纪40年代中期,梁思成和我们的民族,贫病交加,挫折连连。当时,美国的一些大学和博物馆邀请他去美国讲学和访问,一些美国朋友也极力劝说他们去美国工作和治疗疾病。他马上说:我的祖国在灾难中,我不能离开她;如果我必须死在刺刀或炸弹下,我会死在我祖国的土地上。
美国著名学者费正清回忆:二战中,我们在中国西部再次相遇。他们都是半残患者,但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仍然不顾一切地投身于学术研究。在我们心中,他们是不畏艰难,献身科学的崇高典范。.....疾病和艰苦的生活都没有影响他们对开创性研究工作的热情。正是在这个时期,梁思成写了《中国建筑史》。他用英文写了这本书,以便向世界介绍中国建筑的瑰宝及其结构原理。这是因为他们把中国的古典文化和外国的建筑作为艺术和科学来熟悉。也说明他们不仅有非常高的学术水平,而且有崇高的道德修养,使他们能够坚持自我牺牲,为中国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
正是在这一时期,梁思成成功攻克了天书《建筑法式》,用现代工程制图方法绘制了主要章节的简图。
在此期间,梁思成完成了中国第一部中国建筑史。实现了中国建筑史由中国人来写的夙愿。
中国建筑史编纂完成于1943。
他写《中国建筑史》的时候,经常想起刚学中国建筑的时候,一些外国学者写的关于中国建筑的资料,觉得谬误太多。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他有责任把自己祖国的建筑介绍给外国。但中国建筑有很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对外国读者来说既难又枯燥,于是他决定以图版和照片为主写一部英文版的中国建筑史,文字简单,插图全部采用英汉对照的形式。它被称为“中国建筑史”。本书完成于1945。1946年,梁思成将手稿带到美国出版,但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84年才在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出版。此时,梁思成死于12年。
这本书出版后,在美国受到高度赞扬。美国著名中国文化史教授、美国东方艺术专家学者都表示了高度赞赏。人们认为它为了解中国文化做出了最有价值的贡献。它不仅是中国的叙事,也是一份重要的历史文献。
麻省理工出版社也因为出版这本书获得了65438-0984美国优秀出版社的荣誉。
著名建筑师陈至先生说:这部杰作首次由中国建筑师用英文写成,是一部权威的中国建筑简史。让中国建筑在世界上大放异彩。
1947期间,梁思成被外交部推荐为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同年4月,普林斯顿大学建校150周年之际,梁思伟应邀在远东文化与社会研讨会上作了《唐宋雕塑》和《建筑发现》两个学术报告,是与会的所有学者专家中唯一作了两个学术报告的人。普林斯顿大学授予他荣誉文学博士学位,以表彰他对中国建筑研究的贡献。
他说,回国后,梁思成决心建立一个达到国际最高水平的建筑系?quot建筑师应该有广泛的知识,包括哲学家的头脑,社会学家的眼光,工程师的精确和实践,心理学家的敏感和作家的洞察力...最本质的是,他应该是一个有文化素养的综合型艺术家。
学生时代,梁思成不仅学习好,而且兴趣广泛,热爱运动,擅长音乐和艺术,当时在学校是有名的足球运动员。他在学校运动会上获得跳高第一名,双杠和跳绳的技术也很惊人。梁思成回忆道:非常感谢母校对我的培养和严格的体能训练。我想,如果我没有一个好的身体,怎么可能在学校里做野外考察和双杠、爬绳的训练,让我在测绘古建筑的时候可以自如的攀爬梁柱。
解放后,梁思成积极参与首都北京的城市规划,主持并参与设计了中国人民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他领导的清华大学建筑系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建筑人才。
梁思成十几岁的时候在我们学校读书。今天,回顾梁思成老校友的光辉一生,让我们倍感亲切,备受鼓舞。著名的大地测量学和地球物理学家。出生于1904,党员,中国* * *产党,中国科学院院士。
老校长刘树泽带领同学参观方俊时,方老激动地说:我是1919年冬天考上崇德的。开学后第一年留了下来,第二年考了第二名,两年后跳了两个班。我是1923考上唐山交通大学的,在崇德读了三年。那时候崇德的学风很好。我得益于崇德,学校的英语很突出。经过两年的学习,我可以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而且我也很擅长英语。学校的足球挺有名的,还有难得的游泳池。我非常喜欢这个学校。这所学校也接收了许多名人的孩子。我班上的王石泉是状元王寿彭的儿子。他学习很好。从小学开始,他就再也没有过第二名。刘海云是状元刘春林的儿子。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梁思永都是崇德的学生。
方俊教授是国内外著名的大地测量学和地球物理学家,中国大地测量学和几何学的奠基人,固体潮研究的先驱,方老是刻苦自学取得卓越成就的科学家。
早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从唐山交通大学退学,成为天津顺治水利委员会勘测队的实习生。1931年,他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部译著《投影几何》。20世纪30年代,中国第一张标准地形挂图问世,打破了中国抄袭外国地图的历史。方俊清楚地写在原图的左上角。
我校师生看望方老时,方老亲自?quot院士风采的巨幅画册和航天部军委测绘局为祝贺他九十大寿赠送的礼品瓶被转送到母校。作为对他童年时良好教育的回报。方老对自己的科学经历说的第一句话是,人主要靠自学。我始终相信,勤奋可以弥补错误。
方俊院士的一生是刻苦学习、不断攀登的一生。方老从小培养的自学精神,为我们学校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我们树立了永远学习的榜样。
1998年5月5日,方俊院士在京逝世。著名地球物理学家,1915,山东安丘人。
在百花盛开的五月,当刘院长一行来到国家地震局,看望我们的老校友中科院院士秦信陵,并向秦老敬献花篮时,秦老激动地说,这一刻,他把我这个80岁的老人带回了童年,让他感觉年轻了60岁。我在崇德上学的时候和你一样大。那是1929的秋天,我跟着父母。
65438至0937,秦欣玲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学士学位。曾在原(中央)地质调查局工作。先是在北京西郊九峰地震台跟随著名地震学家李善邦学习地震观测,战后从事物探工作。在我国西南各省,用重磁方法已发现铅锌矿、赤铁矿、磁铁矿和砂金矿。1941年,他首先和李善邦一起测绘了攀枝花的三幅地形图。用磁法首次发现了该区铁矿的规模和分布,首次将铁矿样品带回实验室分析,确定为钛铁矿。
65438年至0945年赴美国联合地球物理公司、斯洛博丹公司、荆灵公司学习油井地震勘探和电法测量。1946回国后,从事电法勘探试验,试制放射性勘探仪器。建国后仍在原地质调查所从事物探工作,担任技术员、技术员。
1950-12,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1956至1958,北京地质学院放射性找矿兼职教授。1960参与了气象火箭电子仪器的研制。1961年1年至1966年6月,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系探测专业教研室主任、教授。1978后,任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地质学会终身会员(自1938),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该学会仪器观测系统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地震学会理事(第一届),第二届名誉理事,国际地震中心主任。国际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地震实践委员会成员。
在向师生讲述自己的人生历程时,秦老督促同学们从小培养动手能力。他说:我初中的时候自己做了一个水晶接收器,高中的时候做了一个真空管短波收音机,上大学的时候做了一个业余电台。我们使用的材料,如线头、铜片、铝片等。大部分是从垃圾堆里收集的。我觉得自己动手做收音机,既能教会自己一些无线电知识,又能培养节俭的精神。我在清华的时候,坂本先生经常对我们说:光有理论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在实践中能够做到,才能强国。
希望学生从小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学生问秦老,他最喜欢的座右铭是什么?秦老提高嗓门,坚定地说:人总是知足常乐,不求财则自乐。
2006 54 38+0 10 10月28日,秦老出席北京市第三十一中学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一位著名的物理有机化学家。1980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11出生于北京。1923-1925就读于崇德中学,1934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留校任助教。1941去美国做有机化学研究。1946毕业于哈佛大学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在南开大学任教授。
高振恒专攻物理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学,长期担任南开大学化学系领导,为南开大学化学系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参与中国12年科学计划,自1962起任中国物理有机化学组织者。曾担任中国化学会物理有机分会负责人,被誉为中国物理有机领域的老前辈。那时候有个出国的机会,带几件大件回去很时髦。高从国外回来时,买了几件科研仪器放在手边。高教授从美国带回的仪器设备,至今仍珍藏在南开大学化学系。
在《中国科学》和《化学学报》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高教授一直堵有机化学、有机结构理论、物理有机化学的教学,写了四本书,都是国内该学科的第一版课程。他的书是大学生的专业课和研究生教材,在国内有相当的影响力。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为我国培养了许多教育科研人才,培养了2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其中有许多人被派往国外深造或攻读学位。
高振恒教授因高血压于6月5438+0989 65438+10月14离开了我们。
许多活跃在有机化学领域的年轻专家学者师从高振恒。为了纪念高教授的学术精神,他们说:我们不能忘记,在实验中,每当我们的操作不符合要求时,他都帮助我们改正。他告诉我们要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通过这些严格认真的要求和训练,培养了我们的科学素养,使我们终身受益。我们不能忘记,他经常督促我们做准确的实验记录,我们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现象...这些要求对我们今后的工作影响很大。虽然我们失去了我们的人,但我们相爱了几千年。1982校友。北京体育大学教师。1988年,张謇以9小时19分52秒64游完29.5公里宽的琼州海峡,被誉为中国横渡海峡第一人。2000年8月10,张健用50小时22分钟成功横渡渤海海峡。游行距离为123.58公里,创下男子横渡英吉利海峡最长距离的世界纪录。2001年7月30日,张健以11小时55分成功横渡宽23.69公里的英吉利海峡。成为第一个成功横渡英吉利海峡的中国人。2001年8月28日,张健在水温6℃的条件下,成功横渡长白山天池。
2000年9月1日,张健回到了母校。他和老师、同学们畅谈了自己成功的四大要素:明确的目标、科学的方法、坚强的毅力、集体合作。
现为北京市铁人三项协会秘书长,中国铁人三项协会俱乐部委员会主任。古于之
20世纪30年代的校友医学教授为预防和治疗食道癌和贲门癌做出了巨大贡献。
王振刚
1939年的校友。中国药理学会名誉主席,《国际药理毒物学先驱报》TiPS编委。
冯传汉
1932校友。著名骨科专家,原北京市人民医院院长,北京市创伤骨科研究所所长。
黄翠婷
20世纪30年代校友教授,著名医学家,曾任北京人民医院院长。
申继能
1927-1935在我校就读。在美国多所大学任教。1983获得美国国防部最高荣誉奖。廖增义
1936年的校友。一位著名的摄影师。在国内外成功举办过多次个人摄影展。
江平
1948年的校友。原名蒋。著名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前校长。
王莲
1958年的校友。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芬兰特命全权大使。
林连昆
1950校友。国家一级演员,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原院长。
黄宗江
1935年的校友。著名的剧作家。
1950校友。少将。曾任国防大学副教务长,教授,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1948 5月在崇德中学入党。
李佳琪
1949校友。北师大毕业后,我留校任教。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王建安
1948-1951年在我校。石油地质勘探专家,曾任地矿部石油地质与海洋地质局总工程师。
李鸿洲
1952校友。长期从事航空气象学、旱涝和中尺度天气研究。1992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郑阳
1953校友。曾任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学与管理学教授、中国美国学会理事、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王振武
1948校友。东北工业大学秦皇岛分校地质学教授,多年来为我校提供了大量校友信息。
林胜利
1968届校友。中国书籍装帧艺术委员会主任,北京书籍装帧艺术委员会副会长,现任北京大学出版社艺术编辑室主任。
凯川
1954校友。上学时,他用了王开川这个名字,一个著名的词人。
孙一曾
1957年的校友。著名的漫画家。
廖吴增
校友于20世纪30年代成为国际知名的电气专家,他生前在美国获得了100多项科技发明专利。
刘锡田
1958班校友,著名特型演员。在多部影视作品中成功饰演陈毅元帅。
黄忠福
1925年的校友。他早年毕业于美国斯普林菲尔德大学。曾在国内外多所大学担任体育研究员,创办并主编《崇德校友通讯》,深受海外校友好评。
马启伟
1939校友。原北京体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FIVB规则委员会主任委员。
狄京华
1971校友。高级中学教师,特殊小学教师。现任北京育民小学校长。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北京市师德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