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国际学院SBC校区
德国医学院的历史演变
1891年,德国海军船上的医生保罗·埃里希来到上海。看到霍乱、伤寒、疟疾等疾病在上海流行,他决定离开海军,在上海开办诊所。他首先回到德国继续他的医学研究,提高手术水平并筹集资金。1893再次来到上海,在当时上海的德国教堂附近设立了诊所,并和几位在上海的德国医生发起了“德国医联体”。1899期间,德国医学会生意不景气,paulun erich通过中国工业界和德国公司企业筹集了一笔钱。当时,德国驻上海总领事克纳帕(W. Knappa)派领事馆参赞费希尔(P. D. Fischer)与中国驻上海的一名官员交涉。上海路决定用张家浜路(今上海凤阳路)旁边的一块地筹建医院。1900左右,保伦·埃里希创办的“同济医院”正式挂牌。这家医院是武汉同济医院的前身。医院里的大多数医生都是德国医学协会的成员。他们白天忙着经营自己的诊所,晚上只去医院门诊和做手术。paulun erich医生看到医院的医疗力量不足,计划在医院设立德国医学馆,招收中国留学生培养医生。这个计划得到了德国驻上海总领事和德国政府高等教育部门的支持。1906,他们成立了一个基金会,支持建立医学院。在德国“促进德国与外国思想交流的科佩尔基金会”的帮助下,他们筹集了一批医学书刊和新的外科电动器械。
6月医学院开学前,1907,德国驻上海总领事克纳普不仅号召德国商人捐款,还要求德国洋行向华商募捐。同时,费希尔还要求德国政府提供资金和支持。克纳普利用在中国和中国筹集的捐款,为德国人民成立了德国医学堂基金会。当时规定,捐款多的人可以成为医馆董事会董事。医馆成立时命名为上海文德医馆,并成立董事会负责学校的管理。董事会由18人组成,主要成员有:德国医学会三位元老:宝龙、佛沙博(第二任会长)、福克尔;三个德国商人:莱姆克、米切劳、莱娜;两个中国士绅商人:朱(上海军统府财政部长兼上海商会会长,买办)和(amro买办);总领事馆副领事弗赖赫尔·冯·吕特。paulun erich博士正式当选为董事会总监事长(主席)和学校首任总理(校长),负责学校的管理工作。医馆校址在百科路(现凤阳路),同济医院对面。1907 10 6月1日,开幕式在上海德文医学馆举行。
经过中法国立理工学院、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上海机械工业学校(中专)等名称,于1991更名为上海机械学院(专科),升级为上海科技大学本部的一个侧门。
高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色学校。1996 5月,东华理工大学(原上海机械学院)与上海机械学院合并组建上海理工大学。1999,上海光学仪器研究所并入学校。2003年7月,上海医疗器械学院和上海出版印刷学院划归上海科技大学管理。
校园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1907创办的德医堂。建筑风格以欧式为主,校园内大部分建筑都有100年以上的历史,比如1909年建造的钟楼!
SBC位于上海理工大学复兴路校区,地处上海市中心,中间安静,环境优美。校园内保存完好的百年建筑众多,富有德、法、英等欧洲国家的古典建筑设计风格,被誉为“上海的英国大学学院”。从历史上看,校园自建成以来一直被用来开展顶级的教学和科研活动,由此形成的特定学术群体也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