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望浙江大学

“梅妻鹤”传说

文/梅村

梅花界的人都知道,杭州赏梅花的地方很多,杭州西湖的小孤山也有很多梅花,那里有一个鹤亭,还有林和靖先生的墓,北宋著名诗人林逋(也就是林和靖)就葬在那里。当年,他在这里种过李子,写过很多的名言,也因“梅妻鹤”的传奇故事而闻名。

据史料记载,林逋(967 ~ 1024),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北宋诗人。早年游历江淮等地,后隐居杭州西湖孤山下。因常年在家,以种梅养鹤为乐,又因据说从未结过婚,故有“梅妻鹤”的故事。直到今天,很多人都知道“梅妻鹤”的故事,甚至我们现在的辞书《辞海》也是这样记载关于“梅妻鹤”的词条的:

“宋朝的时候,林逋隐居在杭州西湖的孤山里。他没有妻子和孩子。他种梅养鹤自娱,人称“梅妻鹤”。

事实上,林逋因其杰出的咏梅诗歌而闻名。他隐居孤山,潜心种田种梅,写下了大量咏梅的名句,其中《山园小梅》出版后脍炙人口,在诗坛引起轰动:

所有芬芳的人都抖落了自己的美丽,占据了所有对小花园的风情;

"斑驳的影子斜挂在清澈的浅水上,在月光的黄昏,它们的芳香安详地扩散。"

霜鸟欲先窥,粉蝶知其然断其魂;

还好有微歌可以对比,不需要檀香* * *金像。

这首诗不仅在幽静的环境中,一笔勾销了梅花的清影与风韵,更是将梅花的品与人格融为一体,其中“影薄”与“清香”两句更是成为了咏梅永远的绝唱,引起了众多文人的* * *遐想。从那以后,咏梅越来越受欢迎,如欧阳修、苏轼、王安石、陆游、辛弃疾、杨万里、梅等,他们写了许多的诗。苏轼甚至以林逋的这首诗为例,抒发自己的情感,让儿子苏果学习。随着宋代咏梅的盛行,林逋和孤山梅花的名字在文坛上变得炙手可热,出现了:《处士家在孤山明月》(陶的诗)、《孤山半春》(赵萌的诗)、《孤人吟孤山雪》(文徵明的诗)等等。明代后期诗人王逸就有“一点也不被尘埃浸透,篱笆上长满了草”的想法。

其实孤山的梅在唐代白居易的诗里就已经有了。白居易离开杭州时,写了一首《忆杭州梅花,寄小谢法怀古》的诗:

闷在余杭三年,曾经和美华醉过几次;

无相寺多如雪,孤山园美如妆。

这就证明了杭州西湖孤山在唐代就有梅花,但为什么后来林逋的诗掩盖了白诗?这不仅是因为的诗里有很多好句子,也是因为“梅妻鹤”的流传。此外,还与林逋的性格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政治背景有关。

40多年前,在《光明日报》1961 21年3月,我国著名女诗人、浙江大学教授夏先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东风世界里的梅花》的文章,文中提到了林逋的一些情况。

林逋死前隐居在一座孤山中。当时是杭州知府,每年都要用文字赞助,送一些小米和帛给林逋。林布于天盛六年(1028)病逝后,当时的皇帝特赐谥号“和敬先生”,林的名声更大了...原因是前老皇帝宋真宗为了挽回在对外战争中失去的威望,被大臣王钦若放在宫门和泰山上。后来,老皇帝宋真宗真的带领文武百官,装模作样地跪在“天书”上。在动荡腐败的朝政中,一些大臣和不要脸的文人利用“天书崇禅”来表示自己的敬仰。可见“天书封禅”的闹剧在当时是不得人心的,朝政腐败是严重的社会问题!林逋表达了对朝廷混乱不堪、劳民伤财的不满。

夏先生也认为:林逋虽隐居深山,却不是没活过世面的人。林逋死后,后主宋仁宗封他为“河静先生”,只是因为他名气大,因为他受到百姓和当地医生的尊敬和敬仰,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至于林逋的“无妻无子”、“梅为妻鹤为子”,完全是一个传说,一段佳话。尤其是在我们民族梅业的今天,更需要了解这段历史中的传说和故事。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今天的杭州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王旭峰女士,在她的知识分子江南之旅第二集《神奇的杭州》一书中,专门写了“处士·林和靖”。她在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都说只有林和靖不嫁,才能有‘梅妻鹤’之说,但我终于有了疑问:那个一生只爱花草鸟羽的人,真的能写出长相思吗?

吴,山青水绿,两岸青山相约,争分夺秒。你泪满,我泪满,心不扎,潮水般难平。

我认为处士和林和靖也有眼泪和爱情。梅可爱,鹤可爱,但人毕竟是最可爱的。我曾经从杭州史专家林正秋先生那里了解到,林和靖真的有爱情,不仅有爱情,还有婚姻,不仅有婚姻,还有后代,大得多,一分二。一个在浙江奉化,人口繁华。另一个更糟糕。它漂洋过海去了日本,这几乎是传说,但在日本还没完,就成了日本馒头的始祖。但是风华和日本二家族几年前在杭成功联手,在孤山祖师爷的梅树下被拍到,林教授手挽手为证。这真是一种寻根文化。至于它的学术耐力,那就要靠史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了。就我而言,我希望隐士有未来。一个爱别人的隐士不如一个爱别人的隐士可信..."

这段话既抒情又有道理。澄清和纠正了流传已久的传说,即林逋一直未婚,隐居孤山,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为先生还原了正常人的人情味...

/3601/2004/07/28/109@2473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