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贵州在德国不同历史时期的优秀文化表现。
贵州不同历史时期的优秀文化有:①建省前文化:旧石器时代,贵州的石器和骨器体现了原始的造型艺术。战国时期,形成了包括青铜和陶瓷在内的独特的“夜郎文化”。西汉初年,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历史文化人物,如舍人、《尔雅注》作者盛兰、东汉教育家胤禛等。东汉时期,歌舞盛行。隋唐时期,儒家文化传播,出现了“敲锣打鼓,吹大喇叭,载歌载舞”的文化现象,佛教文化也随之传入。宋元以后,邓、傩文化进入贵州。明初,元宵节的歌舞、评书、唱歌等娱乐形式以及地方戏、花灯、傩舞等在贵州生根发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屯堡文化。明代,王阳明在贵州实现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学术思想,形成了“阳明文化”现象。
②清代文化。清代,主导中国西南文化的“滩文化”在黔北兴起,为中国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道德、文化和艺术遗产。诗歌中有两次创作高潮,戏剧、书画、摩崖石刻、建筑艺术等,风格独特。宗教文化包括天主教和基督教。65438年至0907年,周素园创办了本省第一份日报——《钱报》。1909年,张柏林等人主办《西南日报》,遵义建立官办书店,桂阳私立文同书店成立。
③民国文化。改革思想于清末传入贵州。辛亥革命爆发后,新文化思想在贵州迅速传播。1911年,黄奇生写了一部轰动一时的爱国主义历史剧《贺大布桥》。1913年,桂阳绅士张春山等人修建了一座剧院“贵州戏台”,将京剧引入贵州。川剧艺术家魏香亭、熊昆山在贵州创办川剧班“川剧班”。20世纪20年代,贵阳、遵义、安顺等省立图书馆和私立图书馆成立,露天放映电影。20世纪30年代,工农红军转战贵州,留下了许多遗址和遗迹,形成了闻名中外的“长征文化”。抗战时期,相声、北方评书、河南坠子也流入贵州。少数民族歌曲中有“嘎巴甫”曲目,反映中国工农红军过台江时写下的“扶富济贫”口号。进步团体贵阳沙陀业余剧社和诸光音乐研究会在贵阳演出了大量进步戏剧和音乐作品,宣传抗日救亡。中国* * *产党在贵州的地下组织曾出版过《真理》、《灯塔》、《人民第一队》等秘密报纸。著名小提琴家马思聪在贵州期间担任贵州省美术馆第二任馆长。
④当代贵州文化。贵州解放后,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始了文化事业的全面建设。1949 65438+2月26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成立,文化教育厅成立。10月28日,贵州省委机关报《钱新日报》正式出版发行。贵州人民广播电台、新华书店贵州分公司、贵州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0。65438年至0953年,贵州省文艺工作者联合会成立,文学期刊《新贵州文艺》、《贵州画报》、《写新歌》创刊。65438年至0956年,作家协会、美术家协会、戏剧家协会、音乐家协会贵州分会筹备委员会相继成立。出版了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优秀作品。从65438年到0965年,全省有33个专业剧团。1958省博物馆正式建成开馆。1960省档案馆建成使用。各项文化设施的建设为贵州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各类艺术团体创作演出了贵州话剧《秦娘之美》《奢香夫人》和花灯剧《七姐妹与蛇郎》,引起巨大反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贵州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作家协会、文学理论研究室、城市雕塑工作室、贵州文学院等机构相继成立,包括作家、美术、戏剧、音乐舞蹈、书法、杂技、曲艺、电影、电视、摄影、民间文学等。《山花》、《南风》、《苗岭之声》等文学刊物上发表了一大批优秀作品,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作家艺术家。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物、自然历史等方面取得辉煌成就。
贵州文化发展的成就有:①文艺繁荣。在文学创作方面,一批优秀作家创作了《蹉跎的岁月》、《心声》等一大批在国内颇具影响力的作品。在民族民间文学方面,* * *已编纂资料220余卷,出版相关著作60余种,出版研究文集和专著20余种。在戏剧方面,他制作了电视剧《黄奇胜与王若飞》、《遵义会议》、《邓小平at 1950》、《扬起你的笑脸》等获奖影片。话剧《二月天》、《乌卡》获得全国少数民族剧本创作“孔雀奖”,多部地方戏、京剧、民族歌舞、少儿芭蕾、杂技等获得各类奖项。
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日新月异。新闻出版方面,贵州日报、贵州都市报、贵阳晚报等综合类报纸17种,各类出版物、杂志87种,新出版图书530种。在广播电视方面,建立了4个大功率电视发射台和20多个中功率电视转播台,建立了有线广播电台和有线电视台。电视人口覆盖率90.5%,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83.3%。
③特色文化建设成效显著。随着全省特色文化带的建设,民间歌舞、少儿艺术、杂技、美术、傩戏、地方戏等开始走向世界。
④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取得可喜成绩。在文物保护方面,全省有2300多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遵义会议会址、遵义杨灿墓、镇远青龙洞、从江增冲鼓楼、雷山郎德上寨古建筑群、息烽集中营遗址、福泉明城墙、遵义海龙屯、黔西观音洞遗址、赫章乐可遗址、安顺文庙、石阡万寿宫、平坝天台山、黎平楼风雨桥、毕节大屯土司庄园、大方畲乡墓、安顺云山屯。贵阳甲秀楼和文昌阁、修文阳明洞和贵阳阳明寺、织金古建筑、开阳马头寨古建筑、铜仁东山古建筑、松桃翟颖古建筑、思南四塘古建筑、黄平飞云崖古建筑、黄平九洲古建筑、福泉葛静大桥、安顺顾宁遗址、万山汞矿遗址、兴仁交乐汉组、黎平会议旧址、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方面,2006年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30多项。民族歌舞方面,有苗族古歌、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曲、布依族“八音坐唱”、布依族铜鼓十二调、苗族雕刻、苗族芦笙舞、苗族木鼓舞等。民族节日方面,有苗族鼓藏节、苗族姐妹节、侗族萨玛节、水端节、布依族查白格节、仡佬族茂隆节等。民族戏剧方面,有安顺地方戏、德江坛子戏、思南花灯戏、石阡木偶戏、侗戏、布依戏、彝族撮箕等。民族民间工艺方面,有苗族吊脚楼建筑、苗族蜡染、苗族刺绣、苗族银器、苗族芦笙制作、玉屏笛制作、水马尾绣、茅台酒制作工艺、皮纸制作工艺等。民族文字方面,有以水书写的习俗。
⑤文化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到2005年,全省已建成文化馆、美术馆95个,公共图书馆91个,乡镇、街道文化站1000多个。建成了自动化、网络化的省图书馆,拥有包括文献查阅、信息咨询、计算机检索、多媒体阅读、互联网互联、数据开发、声像、缩微服务等较为完善的现代化综合服务体系。各级图书馆的藏书也大大增加了。
⑥文化产业发展方兴未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贵州文化产业逐步发展,对外文化交流日益活跃。全省文化产业产值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2002年达到6000多万元。2004年文化体育娱乐业主营业务收入4.83亿元,利润总额4200万元。具有鲜明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传入了亚洲、非洲、欧洲和拉丁美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首届黄果树杯“多彩贵州”歌唱大赛推动大型民族歌舞《多彩贵州风情》进入文化市场,在省内外获得了很高的荣誉。